我国基因编辑研究仍处相对无序状态

最近中国生物学界的“网红”,当属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和他全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在3日上午的中科院院士大会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指出,这打破了国外在基因编辑源头技术开发上的垄断。不过,他也表示,我国基因编辑研究依然处在相对无序状态,在系统科学布局及相关的伦理学研究、管理和法律法规制定方面相对薄弱,亟待加强布局。

基因编辑是对基因组序列进行靶向修饰的技术,可以实现基因缺陷的修复,动植物和微生物经济性状的改良。不过,基因能改,伦理问题却无法绕过。周琪建议,应制定我国《基因编辑等颠覆性技术伦理指导条例》,支持在安全有序的基础上,对没有明显伦理争议且有重大医学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进行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但对于可能带来巨大伦理和社会问题的基因编辑工作,比如改变人类胚胎和生殖细胞基因组序列,则应设定严格的研究边界。

实际上,基因编辑作为一项关键技术,其下游应用涉及领域较多,但在我国,仍存在大量监管上的空白。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不涉及外源基因导入,直接改良家畜经济性状,但利用这类技术获得的‘种畜’,在转化利用时如何监管?另外,通过基因编辑纠正患者自体干细胞的基因突变,再进行回输治疗将是未来颇为有效的治疗途径,目前临床试验尚不被许可,临床监管如何进行?周琪呼吁,这亟须政府、科研管理机构和科学家群体共同拟定推动和管理的措施。

周琪表示,我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上有巨大需求,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基因编辑的“产学研用”各个环节均存在原始创新的缺位。“我们需要在科研投入和评估等环节加强对原始创新研究的支持,在基因编辑应用领域的监管上快速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