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子市场分析:失衡不破景气难来
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约5.5亿亩,玉米种子市场有个需求限量——每年10亿~12亿公斤。2015年是连续三年库存最为严峻的年份,而且这不是拐点,还要继续攀高。如无有效的调控措施,供求失衡将成为今后种业市场的常态。而种子失衡的现状不打破,市场将难以重新回到景气状态。
高库存的牵制链条
笔者以为,品种审定“大跃进”是库存居高不下的主因。无论新审定品种或购买产权品种,老板都要千方百计地繁殖种子并进入市场。在国际上,种业具有很强的科技属性,周期属性较弱;而国内恰好相反,整个市场充斥着同质化品种。同质化品种价格战导致产能无序扩张与收缩,引发产品价格周期波动。尽管高端、个性化品种在去库存周期内仍然表现优异,却因市场份额占比较小,无法左右种业的景气走向。
新审定品种增加、制种面积扩大、市场经销迟滞、库存持续高企,构成一个环环牵制的链条。这里既有产能过剩的问题,也有品种需求萎缩的问题。根据产业发展规律,产能过剩行业要实现反转,从供过于求向产销平衡过渡,都需要经过痛苦的去库存化、去产能化过程。由于资本杠杆、业绩对赌等压力,市场风险不但没有释放,还在进一步聚集,将导致很多企业持续深陷经销低谷。库存高企虽不至使企业马上陷入绝境,但流动资金周转困难、仓储运输费用增加、种子质量下降或报废,将使企业遭遇万劫不复的困境。
价格无法体现价值
高库存促使种子价格两极分化,挑战“价格尊严”,典型例子就是“郑单958”和“先玉335”。“郑单958”是一个优秀品种,经不住5家企业各自为战,相互压价,加上私繁滥制盛行,2015年某公司“郑单958”标价一袋35元,农民还价25元、20元!甚至100元可以拎走6袋外送一个洗脸盆。“郑单958”在价格战中一败涂地。从攀登价格顶峰创造辉煌,留下的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落寞,连年“堕落”再无青春可言。另一个独家经销品种“先玉335”却是另一番景象。每年的种子价格基本稳定,稳定的客户、畅销的市场,尽管连续三年有库存压力,依然保持既定“价格尊严”表现一枝独秀,不受或基本不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宁可转商也不廉价抛售。
遍地育种要降温
普遍发生的问题,要从制度找原因;反复发生的问题,要从规律找原因。
扼制高库存,要坚定地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鼓励企业商业化育种,把深陷“品种饥渴症”的企业建成科技创新的主体;管理部门要加强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把“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引入种子法规,对“完全自由”使用别人的育种成果在法律层面加以限制,激励新品种培育,切实保护原始育种人的利益。
笔者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全国遍地开花多如牛毛的“育种家”迅速减少,也不必担心南繁育种材料会轻易丢失,西北地区的制种面积也就自然下降了。制度是防火墙,监督是灭火器。在此基础上严厉打击仿制套牌侵权品种,净化种子市场,农民就可以买到放心种子了。
(责任王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