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利器”解密生命本质
“国之利器”解密生命本质
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上午通过验收
本报讯(记者 董纯蕾)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的“蛋白质时代”呼之欲出:蛋白质研究已迎来“最好的时光”,成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竞争最激烈的制高点,今天上午,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个综合性的大科学装置——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在张江通过国家验收。这意味着,经过5万多小时可靠稳定的试运行之后,这件探索生命奥秘的“国之利器”即将“亮剑出鞘”,为上海率先建成世界级蛋白质科学中心和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奠定良好基础。
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以下简称“上海设施”)是继“上海光源”后第二个落户浦东张江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建设,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2010年12月26日开工,2014年3月建成,总投资7.56亿元,集各种大型科学仪器和先进技术于一体,“上海设施”的总体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上海科技大学校长、上海设施领导小组组长江绵恒等出席验收会。
【相关链接】
蛋白质密码如何破解
为了揭开更多生命科学之谜,“上海设施”形成了蛋白质研究的九大先进技术体系,自主研发了多项国内首创、国际一流的蛋白质研究技术和方法。蛋白质的制取与纯化、结构分析、功能研究,都有了高通量、高精度、规模化的科研“大件”。“上海设施”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套将软件控制、硬件设备和生物应用“三合一”的规模化蛋白质制备系统,实现了蛋白质制备全流程的高度集成和流水线作业,在样品处理通量上超过半自动化10倍、超过传统的人工系统100倍,居国际领先水平。
自开放试运行以来,“上海设施”各系统累计运行5万多小时,共执行用户课题500多个,吸引了全国各地的60多家科研单位和一批国际药企。产自“上海设施”的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美国科学院院刊》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包括揭示钙离子调控的人体免疫系统工作新机制,解析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蛋白结构,发现基于多肽类YAP抑制剂的肿瘤治疗新途径。
【新闻背景】
蛋白质有多神秘
蛋白质是由基因编码、多种氨基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是所有生命形式与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和功能执行者。因此,蛋白质研究的突破将促进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从根本上阐明人类重大疾病的机理,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途径,同时推动医药、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新型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所以,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将蛋白质研究列为基础研究四大科学研究计划之一。
《新民晚报》 2015年7月28日 A2
作者:董纯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