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拥有强大“计算”基因的民族,大数据时代能否复兴?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 《易经.系传》孔子
中国的小孩,只要开始懂得说话和认字,就或多或少的受到《易经》的影响。长大以后,《易经》更是渗入骨髓。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颗生长了有几千年的大树,那《易经》可以形象地比喻为这个树的种子。
《易经》首先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计算”系统。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古代中国人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自然、科学和人文的巨大成就。孔子在《易经.系传》中说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高度概括了易经的作用。如果没有时间研究《易经》,看看国学大师南怀瑾的《易经系传别讲》就会很受裨益。
《易经》"计算”什么呢? 大多数中国人都有很实际的体验,“占卜”、“勘舆”、“风水”等等,这些都是来源于《易经》的应用。中国古代数学也发源于《易经》。不难看出,《易经》是具有强大预测“计算”能力的系统。
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这样一个对风险认识的普遍规律。虽然这些朴素的认知,并没有发展出现代概率论这样的完整科学体系,但也用自身独特的方法,开发出一套完整的“计算”系统。
Peter L. Bernstein在他的名著《Against The God: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Risk》说到:".......the inevitable result was capitalism, the epitome of risk-taking. But Capitalism could not have flourished without two new activities that had been unnecessary so long as the future was a matter of chance or of God\&\#39\;s will. The first was bookkeeping....the other was forecasting,a much less humble and far more challenging activity that links risk-taking with direct payoffs."
“The successful business executive is a forecaster first; purchasing, producing,marketing,pricing,and organising all follow."他补充道。
“预测”是需要计算的, 计算离不开数学。
中国著名数学家与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专家吴文俊在《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数学学报 1975年01期)用下图概括了数学发展过程中的两条路径:
中国(5世纪)-> 印度-> 欧洲(10世纪)<-阿拉伯 <—希腊(9世纪)
并通过详细的论证指出:“近代数学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国的数学,而非希腊的数学。”
在分析16世纪以前,中国数学在许多最重要的领域内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时,他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发展出希腊的演绎推理的形式系统,而是另有一套更有生命力的系统。他在《中国数学史的新研究》(自然杂志 1989年07期)系统的阐述了这个观点。
他非常遗憾的指出,“中国数学从秦汉有记载以来,一致居于世界上遥遥领先的地位。发展到宋元时期(14-15世纪),已经具备了西欧17世纪发明微积分前夕的许多条件,几乎看到接近微积分的大门。...但由于宋朝程朱理学的影响,使当时一些优秀的人才浪费了宝贵的精力于纵横图之类的数学游戏。到了明朝八股取士,理学统治了学术界的思想,中国的数学从自也就一落千丈了。”
直观的理解这样的变化,可以从两大类文献的数量、质量考察:一类是中国古代数学的文献:从刘徽的《九章算术注》(263年)到秦九韶的《数书九章》(1247年)之后,就再也没有杰出的文献。
一类是中国古代术数的文献:从刘歆《连山易》、《归藏》,到邵康节《皇极经世书》(1072年)、《梅花易数》把术数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后续文献繁多,枚不胜数。同时,由于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很快这样的“计算”得到了极大的普及。这样的“计算”服务从皇室到平民百姓家,无处不在。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中国人用独特的“计算”,对未来进行预测。但这些“计算”似乎用错了方向。
中国自宋明后,“计算”能力和服务覆盖范围其实并没有减弱,但运用“计算”能力的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人把本身具有的强大”计算“能力更多的用在了人情世故、经世君臣方面以及其他玄学方面。没有顶尖人才的持续的研究和积累,怎么可能产生伟大的科学理论。所以,近代“计算”科学的很多发明都与中国无关了。
纵观整个近代科学技术史,只有零星的几个中国人的成就载入史册。
进入大数据时代的今天,人类面临一个全新的文明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可以预见的是知识挖掘、新的发现、新的思想都将更多的依靠“计算”来实现。“计算”成为大数据时代竞争的制高点。在此方面,中国人其实具有先天的优势,应该说历史给我们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潜能。
我们需要改变的仅仅是调整下“计算”能力的战略方向。
就在前一段时间,代表当今最新“计算”成就的Topology Data Analysis已经在美国开始商业化运营,它的理论基础是当今数学最前沿领域的代数拓扑与李群。它主要面向的就是大数据“计算”。
中国”计算“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