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全国小麦中后期病虫偏重发生
4月8~10日,全国农技中心在山东泰安市召开了全国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来自全国小麦主产省(区、市)的测报技术人员和植保、气象科研部门专家,在充分交流和研讨小麦病虫害发生基数、小麦品种布局及生长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天气趋势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15年全国小麦中后期病虫总体呈重发态势,程度重于上年和常年,小麦赤霉病、穗期蚜虫大发生态势明显。
一、发生趋势
(一)发生种类和面积
小麦中后期病虫以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纹枯病和蚜虫、吸浆虫、麦蜘蛛为主,叶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病毒病、胞囊线虫病、地下害虫、一代粘虫、灰飞虱、麦叶蜂、麦茎蜂、蝗虫等在局部地区会造成一定危害。预计2015年全国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约6.9亿亩,占全生育期发生面积的7成多,其中,病害发生3.3亿亩次,虫害发生3.6亿亩次。
(二)发生程度和发生期
赤霉病、蚜虫呈大发生态势,条锈病、纹枯病在部分地区偏重发生,白粉病、吸浆虫、麦蜘蛛中等发生。小麦主产区中后期病虫害流行和为害盛期为4月中旬至5月底。
1. 小麦病害
赤霉病重于上年和常年。其中,湖北江汉平原和鄂东、安徽沿淮、江苏南部和沿江、浙江北部、上海沿海大流行,长江中下游其他麦区、河南南部和北部灌区、四川盆地东部和北部、重庆偏重流行,山东中西部、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南部及关中川道区、新疆伊犁河谷中等流行。小麦扬花初期为药剂预防适期,长江流域为4月中下旬,黄淮为4月底至5月中旬。
条锈病接近上年,轻于常年。其中,湖北江汉平原和汉江沿岸、四川盆地西北部沿江沿河、陕西南部和关中西部、甘肃天水渭河以南和高山晚熟麦区、新疆伊犁河谷和塔额盆地偏重流行,西南和甘肃其他地区、河南南部、安徽沿江、宁夏南部、青海东部中等流行,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和胶东半岛、新疆大部偏轻以下程度发生。流行盛期,西南地区东部、湖北、安徽、陕西南部为4月中、下旬,甘肃南部、黄淮、华北南部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甘肃陇东、宁夏、新疆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甘肃陇中和青海春麦区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
白粉病接近上年,轻于常年。其中,河南北部和东部、山东西南部、山西南部偏重发生,黄淮和华北的其他麦区、西南、江淮、甘肃东南部、宁夏、新疆伊犁和塔额盆地中等发生,其他麦区偏轻发生。发生盛期,西南麦区和湖北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黄淮麦区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华北和西北麦区为5月份。
纹枯病重于上年和常年。其中,湖北、安徽、河南偏重发生,江淮和黄淮的其他麦区、华北南部中等发生,长江中下游麦区偏轻发生。发生盛期,江淮南部目前已开始侵茎,黄淮海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2. 小麦虫害
蚜虫重于上年和常年。其中,河北、山东、河南沿黄灌区、安徽沿淮和淮北大发生,华北和黄淮的其他麦区、江淮、宁夏偏重发生,西南、江汉、长江中下游和西北大部中等发生。穗期达危害盛期,其中,西南、江汉、长江中下游为4月中下旬,江淮和黄淮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华北和西北冬麦区为5月上旬至6月上旬,西北春麦区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
吸浆虫接近上年和常年。其中,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天津、陕西关中中等发生,黄淮和华北的其他地区、江淮偏轻发生,西北地区轻发生。成虫羽化盛期,江淮麦区为4月中下旬,黄淮、华北麦区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麦蜘蛛轻于上年和常年。其中,黄淮、华北南部中等发生,长江中下游、江淮、西北大部偏轻发生。发生盛期,黄淮、华北麦区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西北麦区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
二、预报依据
(一)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蚜虫基数偏高赤霉病长江中下游麦区稻桩子囊壳带菌率高于常年和2012年,具备大流行的菌源量。湖北江汉平原和鄂东丛带菌率为30%~50%、鄂西北株带菌率为2.5%~15%,大部地区是上年的2~7倍。安徽沿淮及以南地区丛带菌率一般为11.2%~41.5%,比前3年同期均值偏高19.2%~257.6%;株带菌率一般为2.0%~9.4%,比前3年同期均值偏高14.9%~262.1%,比大发生的2012年同期值增加40%~520%。江苏丛带菌率大多为近10年来最高,苏南、沿江、里下河、沿海部分地区高于10%,通州、溧阳、宜兴、靖江50%~63.8%。浙江平均丛带菌率为14%~75%,平均株带菌率为3%~55%,高于上年及常年同期。上海平均丛带菌率47.1%,金山最高为98%,平均株带菌率17.3%,青浦最高为41%,菌源基数是上年的3.7~4.3倍、常年同期的5~6倍。西南地区东部、湖北鄂东、安徽沿江目前已零星见病。
条锈病在西南地区东部和江汉平原扩展蔓延快、流行盛期长,沿江、江淮见病早、病点多,向东向北扩展趋势明显;早春菌源基数低于重发的2009年同期,但是近6年来最高的一年。截至4月9日,西南、江汉、长江中下游、江淮、西北等9省(区、市)69市(州、地区)342县(市、区)见病,发生面积918万亩;与连续偏轻发生的2010~2014年相比,发病县数分别增加94个、105个、81个、80个、29个,发生面积分别增加532万亩、278万亩、404万亩、459万亩、233万亩;与重发的2009年相比,发病县数和发生面积分别减少56个、1024万亩。
白粉病病情重于上年,轻于常年。目前,西南地区处于发病盛期,平均病叶率5%~28%,最高达100%;湖北、河南南部、山西南部、山东西南部处于始盛期,平均病叶率1%~10%,最高93%;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其他大部地区和西北南部地区处于始发期,华北大部尚未见病。
纹枯病病情重于上年和常年。目前,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淮、黄淮和华北南部普遍发生,淮北、沿淮及以南地区开始侵茎。平均病株率,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长江流域、江淮、黄淮麦区为10%~16%,山西、河北等华北麦区为1%~3%。重庆忠县、湖北武穴、江苏睢宁、河南漯河、山东岱岳等地局部田块发生较重,最高病株率为90%~100%。
蚜虫始见期早、上升快、密度高,发生基数高于上年和常年。目前,西南南部已进入发生末期,西南东部为发生盛期,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为发生始盛期,华北、西北麦区仍处于发生初期。平均百株蚜量,云南为680头,四川、贵州为200~400头,重庆、河南、湖北、安徽为50~150头,江苏、浙江、上海、山西、山东、陕西为5~40头,河北、北京、天津、甘肃、宁夏为2头以下。高密度田块主要集中在西南、江汉和黄淮等麦区,河南汝州、云南马关、湖北郧西、四川三台、贵州贞丰、安徽谯城区最高百株蚜量分别为3万头、1.6万头、1.6万头、8000头、7600头、3700头。
麦蜘蛛在大部麦区虫量低于上年和常年。平均每尺单行虫量,山西、甘肃为100~150头,湖北、河南、山东为60~90头,云南、安徽、河北为10~30头,大部麦区虫量比上年同期偏少30%~80%。高密度田块主要分布在江汉和黄淮南部,最高每尺单行虫量湖北宜城为7000头,河南驻马店和漯河为3600头。
吸浆虫在华北、黄淮、江淮大部密度延续逐年降低态势,仅在局部地区虫量较高。春季淘土调查平均每样方虫量,天津、北京为2.7头,陕西、河南为1.6~1.8头,山西、河北为1.3头,山东、安徽为1头以下,大部地区比上年和常年减少20%~70%。天津、陕西关中、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存在高密度田块,最高每样方虫量,天津宝坻、河南安阳、陕西兴平、河北成安分别为460头、135头、130头、86头。
(二)小麦长势、生育期和品种布局对病虫发生有利目前我国冬小麦长势良好,安徽、江苏、河南、山东、河北等主产区小麦群体大,穗期田间郁闭,对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等流行性病害和蚜虫、吸浆虫等害虫的发生十分有利。大部麦区生育期偏早5~7天,西南东部和北部、江汉南部、沿江和江南处于扬花期,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麦区处于孕穗至齐穗期,黄淮北部、华北、西北大部处于起身至拔节期。长江中下游和江淮黄淮麦区赤霉病菌孢子释放期、江淮黄淮麦区吸浆虫羽化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度高,且安徽和江苏淮河以南麦区扬花期参差不齐,赤霉病易感期长,病虫发生危害威胁大。
大部麦区今年小麦品种布局无显著变化,西南、西北、华北部分地区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品种面积比率不足20%,湖北、安徽和江苏的沿江和江南麦区有一定比例耐赤霉病品种,其他麦区主栽品种对病虫的抗性普遍较差,尤其是黄淮和华北主产麦区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高产优质品种对蚜虫、吸浆虫无抗性。此外,北方白皮小麦感病品种南扩到长江中下游麦区,将加重当地赤霉病流行程度。
(三)天气条件有利于穗期病虫害发生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4~5月,全国冬麦区大部比常年气温偏高,特别是黄淮北部和华北南部偏高0.5~1℃,有利于蚜虫、麦蜘蛛等害虫的繁殖危害;黄淮、江淮、江南北部、江汉东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江苏、安徽、湖北中部和东部、河南南部等地4月份降雨偏多2~5成,有利于赤霉病和条锈病的扩散流行,也有利于吸浆虫的化蛹羽化。另外,江汉、沿江、江淮多雾多露天气,黄淮和华北南部穗期浇水、田间湿度大,将有利于赤霉病等病害的发生流行。
(责任郝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