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安徽超级稻风波”引发的争议
上周一则安徽万亩超级稻减产绝收的新闻刷爆大小媒体,舆论哗然。起于1996年的中国超级稻计划举世瞩目,亩产在2014年刷新了世界纪录。此次风波给几乎在神坛上的超级稻一记重击,群议汹汹,扑朔迷离,究竟孰是孰非?
甲方 超级稻计划需要反思
根据安徽农业主管部门的鉴定结论,此次减产绝收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和病虫害所致,但与该品种抗病性差也有直接关系。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此次风波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引起大家对育种和粮食生产中“重产量不重质量”的质疑和反思。
这个质量既包括抗病性,也包括米质。一些观点认为,超级稻要达到高产,就必须进行更多的光合作用,只有高杆叶多,才能接触更多阳光,这样就容易诱发病虫害。与此同时,在高产论指引下,很多超级稻产量虽高,但口感差,而且还需要大肥大水,农民种植效益并不好。近些年在一些地方,常规稻种植面积反而有扩大的趋势,原因就在这里。
除了在质量上不尽如人意之外,超级稻的高产也屡受质疑。2014年,超级稻"Y两优900"平均亩产达1026.7公斤,刷新了世界纪录,但这只是试验田里的高产,并不代表全部。达到这个产量,需要最好的土地和最好的管理,不计成本的人力和化肥投入,而这显然是普通种植者做不到的。
乙方 不能过分拔高孤例
对超级稻的质疑掺杂了太多非理性的因素,尽管安徽此次出现了大面积的减产绝收,但相较于已有三十余年的杂交稻研发推广历史而言,这仍是个案,以此全盘否定超级稻有过分夸大之嫌。
超级稻其实有很多品种,不同品种抗病性有较大差异,此次在安徽出事的品种属于其中抗病性较差的两优2093。专家分析说,去年的确属于历史罕见的稻瘟病高发气候,两优2093本身对稻瘟病高感,加之防治不力,导致了事故发生。这仅仅是单个品种因素,并不能代表所有超级稻品种种群。
必须承认,杂交稻以及其中的超级稻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我们近些年开始强调农产品质量,但无论如何,粮食数量安全还是头等大事。据一项数据,目前,我国杂交水稻年栽培面积1700万公顷,占到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8%,全国杂交水稻平均单产为每公顷7.5吨,常规稻平均单产每公顷6.1吨。第一期超级稻2001年大面积推广,平均产量每公顷8.3吨。
当然,此次风波也确实给超级稻研发敲了一记警钟,那就是未来在育种上要更加重视品种抗逆性,在高产和品质上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某种意义上,超级稻承载了中国种业创新自强的梦想,这在今天很多种子产业失守的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我们不能将孤例片面拔高,进而否定农业科学家追求高产的努力。
(责任郑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