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中粮做大米连亏 做小麦小赚
大米和面粉是中国消费者的两种主要食物,考虑到中国人口超过13亿,粮食加工业务看上去“钱途远大”,实际上却苦不堪言,中国最大的粮食加工企业之一中粮集团也没有逃脱这样的境况。
但是令人有点意外的是,过去5年,中粮的大米业务一直亏损,小麦加工业务虽然盈利不多,却持续盈利,“同门兄弟”,业绩表现迥异,玄机是什么?
已经公布的中粮控股财报显示,2014财年,大米加工及贸易销售予外部客户77.5亿港元,分部业绩(经过调整的税前利润)为亏损0.2亿港元。
同期,小麦加工业务销售予外部客户约90亿港元,分部业绩实现盈利0.8亿港元。
中国粮食加工企业过去数年来一直面临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政府对稻谷和小麦进行托市收购,托市收购价格总体持续走高,导致粮食加工成本高企,加工企业叫苦不迭。
同时,无论是大米加工,还是面粉加工,中国加工产能都严重过剩。一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的有关人士介绍,由于产能过剩,竞争激烈,整个行业的平均开机率只有30%左右,大量民营面粉加工中小企业赚不到钱,只能停产,一年也就是小麦成熟收购时,开上几个月。
中粮做面粉能够赚钱,首先是工厂的底子不错。上述人士说,中粮的面粉工厂,不少是收购过来的,收购之前,这些企业在当地已经有不错的品牌知名度。以中粮香雪为例,2004年,沈阳“香雪”与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中粮集团收购了“香雪”51%的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收购前,“香雪”已经是沈阳乃至国内较为知名的面粉品牌,占据沈阳市场35%的份额。
中粮从事面粉业务的另一家公司中粮鹏泰,最初由泰国正大集团和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建,1999年9月由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全部股份,成为中粮集团全资子公司。
业内人士说,面粉与大米不同,消费者对面粉的品牌忠诚度要好于大米,大米可替代性很强,而中粮旗下的面粉工厂,在当地市场都有多年积累,业绩不会大起大落。另外,中粮的面粉产品,不少生产的是面包、蛋糕专用粉,产品相对高端,面临的市场竞争相对少些,利润空间相对更高。
中粮的小麦加工业务利润表现好于大米,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与中粮占有一定的政策优势有关。业内人士表示,中粮面粉业务表面赚钱,是靠他们有100多万吨进口配额专营可以弥补加工亏损,中粮每吨可以获得200-400元的进口贸易利润。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豆进口已经完全市场化,但是小麦等农产品的进出口仍然实行配额管理,中粮拥有比较多的配额。中粮在中国小麦进出口总额中占比100%,在中国玉米出口总额中占比为50%。这一优势,很多其他企业只能望尘莫及。
由于托市收购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粮食的“价格高地”,玉米、稻谷、小麦等粮食的价格一度高出国际市场30%,甚至更高。业内人士介绍,以小麦为例,国外小麦如果不计关税,每斤约为0.6元人民币,但是国内小麦的价格达到每斤1.2~1.3元。因此中粮拥有进口配额,可以合法将国外廉价小麦进口至中国,在成本上具有优势。
尽管如此,中粮做面粉的盈利压力还是不小。2014年,小麦加工业务90亿港元左右的收入,税前利润只有区区8000万港元,只能算“小利”。业内人士说,今年小麦的加工效益更差,麸皮年后跌了200元/吨。中粮能否保住面粉加工持续盈利的金身不破,让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