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基地如何建农民赚钱是标准
编者按:近年来,各地建设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园区等,构成了农业产业化链条的重要一环,吸引了一大批农业企业进基地、入园区,成为地方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那么,衡量这些示范基地、产业园区的创建成效,除了园区面积、企业实力、工厂数量等数字指标外,更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要看这些基地和园区,有没有成为促进当地农业提档升级的“加速器”,有没有成为当地小作坊、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孵化器”,尤其是这些基地和园区有没有真正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企业入园有效益农民进厂挣工资
——对江苏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调查
潘刘 唐殷 本报记者 李文博
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如何跃上新台阶,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通过对江苏1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发展特色、路径、举措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得到一些新的认识和启发。
联农机制继续加强,“双带”效应显著放大
——746家龙头企业利润稳增,带动合作社、农户发展,提供就业岗位13.7万个
2011年以来,江苏已申报、创建两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共13家,数量居全国首位。
2013年,全省1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内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已达746家,比2012年增加88家,基地总产值1286亿元;带动农户128万户、合作社2547个;提供就业岗位13.7万个。
从入驻企业的类型看,13家示范基地的农业龙头企业中,从事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类型的企业并重发展,分别为348家和322家;从行业分布来看,近60%的企业与粮油类和果蔬类为主的种植业相关,35%的企业与养殖业相关。此外,还有部分从事物流、包装等相关服务行业的企业。
事实表明,江苏示范基地的创建不仅有效推动了产业集群集聚,还有力带动了合作社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放大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双带”效应。
宿迁运河湾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三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园区流转土地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基地已流转农户土地4.8万亩,平均按800元每亩年土地流转费计算,基地农民每年获得土地流转收入3800多万元;设施生产区的设施蔬菜、肉鸡养殖等项目,吸纳当地“40、50后”的农民6000多人进项目、入厂区,年获取工资性收入1.2亿元;基地落户的生态酒店以及生态旅游业的繁荣,年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农民就业增收2000多万元。园区提供了“种养加、吃喝玩”等全方位就业岗位,吸纳各年龄段农民就业,带动农户近8万户,户均增收1010元,产业基地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75%。
准确定位发展方向,提升园区发展活力
——园区规划高起点编制,产业化发展获政策支持,招商引资办法多
自2011年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申报工作开展以来,江苏各地纷纷以“高点定位,科学规划”为原则,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做好基地规划编制工作。
东台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规划建设由江南大学主导编制。以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外向出口为导向,突出打造分区科学、功能优越、特色鲜明的新型农产品加工园区,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农、畜、水产业发展。
海门市连续多年出台政策,对农业产业化予以税收优惠、规费减免、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等,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市场体系建设、产业化成果等进行补贴奖励,并确保农业产业化年财政扶持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今年该市财政安排154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长期以来,各地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产业优势,瞄准大型国企、世界500强等重点企业,采取驻点招商、以商引商等手段,吸引一批有影响力、有支撑力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基地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泰兴市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已入驻规模项目20多个,形成了以江苏百汇农发等为代表的畜禽加工产业;以广西参皇饲料等为代表的饲料加工产业;以宇宸面粉等为代表的粮油加工产业;以菇本堂生物科技等为代表的果蔬种植、加工产业;以龙洋木业等为代表的高档家具产业;以江苏鑫晨科技等为代表的仓储物流产业。
品牌打造逐步升级,名牌效应愈发凸显
——用过硬质量、拳头产品提升示范基地美誉度
各地集成龙头企业品牌优势,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价值,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2013年,全省13家示范基地共认证“三品一标”数1355个,“知名”、“著名”、“驰名”商标数166个。
南通市鼓励登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识。开展品牌推广与营销,引导龙头企业开设直销店和连锁店,积极与大型连锁超市、批发市场对接。
扬州市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重视品牌建设,通过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基地园区、合作组织和企业2013年新增农业“三品”总数8个,创建农业“三品”总数43个,“三品”基地12万亩。
各地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示范基地优质农产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宿迁运河湾现代农业产业园把“品牌基地、文化载体、人文高地”三大形象建设贯穿于基地发展全过程,从招商选资、项目建设、帮办服务、工作推进等各个环节加以落实,切实提高园区的含金量、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挖掘基地文化底蕴,深入实施文化提升工程,邀请宿迁学院知名教授完成“话说农园”初步框架。在“2012中国·宿迁现代生态农业博览会”上,设立专门展台,全面展示园区优质特色农产品和高效农业新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安徽省滁州市——万亩菊海开出“致富花”
窦浩 本报记者 杨丹丹
近日,记者在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姚李组放眼望去,示范基地内一片白色的菊海。作为当地特色产业种植的滁菊,年年绽放“致富花”,鼓起了当地花农的钱袋子。
“施集等山区四镇是滁菊主产地,2009年开始试种时只有100多亩,现在已发展到3000亩基地。”施集镇人大主席陈国栋说:“滁菊鲜花亩产800-1200斤,亩产值3000-5000元,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新途径。”据了解,滁州市把做大做强滁菊产业作为发挥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的举措,现南谯区滁菊种植面积已达6000亩左右。
政策扶持引导—
—山茶菊焕发新生机
滁菊是滁州市西部山区的一个特有植物品种,俗称“山茶菊”,是皖东传统地方特色农产品和安徽省四大著名道地药材之一。
在菊香四溢的滁州市滁菊研究所生产车间,被誉为“滁菊之父”的所长龚建国说:“今天的滁菊产业能从当初全市人工种植不足3亩地,发展到今天的上万亩,都离不开产业化发展、基地规模化建设。”
对这朵“小花”,滁州市制定了《加快滁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滁菊研究所成立滁菊繁育中心,现在滁菊研究所已取得通过克隆技术育苗的突破;建设若干种植示范基地,在“十二五”末,全市将发展3-5万亩;开发药、茶、食等各种滁菊新产品,实现从绿色食品到有机食品的升级,不断扩大市场占有量。同时,市财政设立了专项经费,每年不少于100万的资金扶持。
与此同时,南谯区也制定了滁菊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西部山区滁菊产业发展规划。除区财政对菊农种植每年每亩补贴20元外,还对滁菊生产企业用地、用水、用电、税收等给于政策优惠,对滁菊开发每年有20万的经费扶持,努力把“小花”做成大产业。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滁菊基地扩大版图
为加快构建滁菊产业发展体系,当地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首要任务,先后培育了滁菊研究所、菊泰、双燕等近10家滁菊加工企业。
“滁州市滁菊研究所1999年在原南谯区农科所的基础上成立,是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服务型机构。”龚建国介绍,该所加强对种植基地和花农的示范指导。同时,为加快适应市场需求,研制出了滁菊原粉、八宝营养茶等新产品。今年所里又新购设备,把生产线增加到3条,每天可加工15万斤鲜花。
另一龙头企业菊泰公司日加工鲜花量达22万斤。公司副总经理孙虹说,企业现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都建立了代理销售点,两年前,公司还成立电商部,尝试网络销售。去年,公司销售额达到了1.23亿元。
施集镇是皖东著名茶乡,全镇有大小茶叶加工企业近10家。一些加工企业利用茶叶加工设备也开始了滁菊加工,发展滁菊种植基地。“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春季,而滁菊主要集中在11月上中旬。加工滁菊产品,为企业、农民带来了丰厚利润。”施集茶厂董事长周言明说。
独具慧眼的外乡人乔艺从上海来到南谯大柳镇,一头扎进滁菊中。“这是个好东西,不能被埋没。”去年,一次偶然机会,乔艺听父亲的同事介绍家乡的一种菊花如何好,原本从事房地产的他立马嗅出了商机,当他来到原产地大柳考察后,当即决定在此创业。去年试种,他只搞了几亩地,今年则从村民手里租了60亩地,开始建基地、成立合作社。“我已注册了品牌,准备通过上海一家电视购物频道做高端销售。”乔艺说,今年总销售额可达300万,花农收益可观。新的销售模式让更多花农开始加入他的基地。
推行订单种植——花农有了增收“保护伞”
“今年雨水多,产量虽有下降,但效益仍是种庄稼的几倍。”正在滁菊研究所卖花的施集镇井楠村花农童宗秀说,去年她种了3亩地,因为当时行情好,今年扩种到了4.5亩,并与市滁菊研究所签了订单。
“虽然市场销售量和价格有所下降,但今年我们的收购价仍与去年持平,一级花收购价是3.5元,只要是订单花,一、二、三级花同时收、不拒收。”负责收花的滁菊研究所工作人员说。
为保证滁菊产业健康发展,南谯区建立了“专家+科技+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滁菊产业化运作管理模式,同时逐步完善了“滁菊种苗提供-田间技术指导-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工厂化加工-组织营销”等一条龙服务体系。滁菊研究所在滁菊原产地域珠龙、大柳、施集、章广等乡镇,规划建设滁菊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500亩,利用基地示范带动更多农户种植滁菊。同时通过滁菊专家大院推广“滁菊规范化高产栽培及加工工艺研究”技术,5年来共组织滁菊培训班50多期,受训菊农5500余人,推广订单近3000亩,亩均增收3780元。
菊泰公司在大柳镇建成了连栋温式标准大棚4000平米,实现了工厂化育苗,每亩可增收2800元。公司每年还拿出15万元经费免费培训菊农,推广新技术。同时建立菊农信息档案,通过中层干部和老员工包片联户方式,对订单农户实行免费全程技术指导。目前,公司推广订单3000多亩,涉及1500户花农。
“今年菊泰特级花价格是5元,最低保护价是2.3元,我家花平均卖了3元多。”正在菊泰收购点卖花的大柳镇曲亭村村民黄开成说,滁菊种植现在也像粮食收购一样有了托底价,花农不用再担心了。而一大批企业和成片连方的示范基地也正引领农民种出更多的“致富花”。
责任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