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时评:科研苹果被盗需查明真相
“这是用于研究的苹果,我一个也舍不得摘,没想到被一夜偷光了,估计偷的人也不知道这些苹果的价值远大于吃。”青岛市农科院果茶研究所副所长韩明三欲哭无泪,17日晚上他还在北宅毕家村果木培育基地查看用于科研的苹果新品种,没想到18日一早再来,发现3棵科研果树果实全被偷光。(10月20日中国新闻网)
科研苹果一夜被偷,让几年的研究成果化为乌有,据说间接经济损失达上亿元。咋看此事,令人愤慨不已,对偷果贼当依法追责,严惩不贷。然而,事情并非媒体所曝光的那样简单,网友对事情真相的质疑,让研究机构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反倒是掩盖了对偷果者的谴责。研究所副所长的“欲哭无泪”并没有换来舆论的同情,真相不明,网友们“不相信眼泪”。
其一,科研苹果怎么那么容易被偷?据了解,被偷苹果新品种从六七年前就开始研究,能够给果农每亩节省3000元—4000元的经济成本,既然这么重要的研究基地,怎么能随便让小偷轻易“探囊取物”?研究基地有专人严加看管,还是恍如无人之地,还需给公众一个交待,如果真的是被人所偷,研究所的安防措施又去哪儿了?
其二,3棵苹果树真的值那么多钱?一亩半的种植基地才种植3棵果树,笔者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是我想这么重要的研究项目不会如此小气吧?再说了,即使被偷明年也会再次结果,仅是耽误一季而已,没必要大惊小怪,况且,多数科研也不是一次就能成果,需要反复试验探索。间接损失上亿的说法,是不是夸大其词呢?
其三,有没有“粮仓失火”的嫌疑?科研成果不翼而飞,不能不引起人瞎想,如果不是外人所偷,会不会是“内贼”所为?在当前高压反腐的态势之下,科研反腐引发一些惊弓之鸟,有的科研人员存在虚套项目经费等不良行径。真相不明之前,不排除科研者自己“偷梁换柱”,贼喊捉贼的可能。
因此,公众需要事情的真相,一方面,希望相关责任部门能够引起重视,联合公安部门,尽快找到偷果贼,依法处理。另一方面,需要彻查科研机构,查明是否存在套取科研经费的问题。
科研成果被偷不是小事,事关果农的经济收入、科研经费的去向,还有科研机构的安防责任,不能不了了之。科研无果,不能拿苹果说事,公众需要不仅仅是被偷的真相,还有科研部门的公信力。(来源:长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