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违规强征近4000亩高产示范田

一片上万亩的农业部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田或将被城市占领。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红庙子镇在2010年被国家农业部划定为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但在这片高产示范田上,目前已有近4000亩耕地被红山区政府征收,至今 “预征”仍在继续。

2013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对红山区数次申请的城镇建设用地的批复,总计不到1000亩。而在此前近两年的时间里,没经过任何审批的红山区的土地征收工作已接近尾声。另根据当地规划,到2030年,这个面积达1.3万亩的玉米高产示范区将不复存在。

就农业部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田是否三成已被征收、红山区政府实际征收耕地面积是否超出批准面积数倍、是否存在未批先征情况等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致函红山区委宣传部,红山区政府在回函中对上述问题全部予以否认。就上述问题,记者还致函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但截至发稿,对方未予回复。

农业部万亩高产示范田三成已被征收

7月15日,本报记者来到111国道红庙子镇路段,只见一条自南向北新开出来的道路两侧是截然不同的风景。一侧是一片长势旺盛的玉米地,另一侧则是建筑施工的作业场。

“我们被强行征收的五六十亩耕地,就在正在施工的位置上。”红庙子镇西水地村村民徐焕民告诉记者。

据徐介绍,红山区政府从2011年开始征地,因为补偿太低,他们一直没有在协议上签字。两年之后的2013年11月24日,政府在没有出示任何手续的情况下,动用特警强行圈占没签字百姓的土地近60亩,涉及西水地和聂胡地两村村民共17户。他们已经起诉红山区政府,目前正在等待判决。

据了解,2011年红山区政府开始进行土地征收时,已将本次征地涉及区域确定为Ⅱ类区域,均按区域统一年产值20倍补偿,此次征地区域年产值为2873元/亩,补偿费57460元/亩。2013年,补偿标准提高至9000元/亩。

“从政府开始征地到被强行征占,大约两年时间,我们这17户应该是影响了政府工业园建设和引进项目的进程。”徐焕民表示。

记者在现场看到,徐焕民等17户村民耕地所在的地块上,正在展开大规模的施工,一片钢结构的厂房已现雏形。现场立着项目介绍的牌子显示,此项目为嘉隆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占地380亩,投资5亿元,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安排就业1000人。主要生产钢结构、立体车库、镀锌彩涂板。

在另一个标牌为赤峰拓佳电子产业园的地块,企业简介显示,该产业园是由深圳拓佳光电高科技产业联盟的35家企业,共同投资20亿元建设的集手机配件生产、整机组装、销售和产品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高科技产业园。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达到55亿元,缴税3亿元/年,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

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位于赤峰市红山经济开发区,地处111国道南侧,占地500亩,建设项目包括300亩工业产区、100亩拓佳光电综合信息商务中心、100亩拓佳光电住宅小区。

“这个电子产业园用的地全是我们聂胡地村的耕地,都是高产良田,是农业部玉米万亩高产示范区。”聂胡地村民尤树民表示,周边几个村子玉米亩产均能达到1000公斤以上。

据村民介绍,自1958年以来,红庙子镇一直就是玉米高产区,国家先后在该镇耕地上竖立过“国家基本农田”“产粮基地示范区”等标志牌。特别是2010年5月3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以及红山区政府,联合在111国道旁边,竖起了一块“农业部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标志牌。

村民提供的照片显示,标志牌上标明:示范地点为红山区红庙子镇;面积规模为1.3万亩;产量目标为850公斤/亩。标志牌同时附有示范片区的范围,用淡绿色圈出。

国家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粮油处有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的咨询时表示,农业部从2008年开始开展搞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活动,至今已经6年,全国目前总共12500个创建示范片。“赤峰市红山区红庙子镇确实有1.3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片区,但具体到哪一个村我们并不掌握,这些信息省往下是逐级管理的,”该负责人表示。

2014年7月2日一则标题为《红山区玉米高产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的报道显示,今年红山区国家级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落实在红庙子镇的聂胡地村、郎家营子村、东南营子村,共12237亩,涉及农户1195户。其中并无西水地村。

“红庙子镇绝大部分耕地都在这个绿圈内,聂胡地村、西水地村、郎家营子村、后道村、东南营子村等都包括在内,”徐焕民表示,具体到底哪个村多少亩,只有镇政府知道, “如果我们不属于示范区,当初为什么在我们耕地边上立牌子?”徐如此发问。

据徐介绍,农业部立标志牌的地方就是西水地村和聂胡地村耕地的交界处。记者在现场看到,2010年所立的标牌已经不见,在前文所述那条尚未命名的新开路的路口上,“这条道的位置,就是当年立牌的地方。”徐焕民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