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北联用“大数据”种水稻更精准(图)

导语·中国大田网在位于苏州吴江同里北联村的江苏省吴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4000亩农田全部应用了“稻麦精确管理技术”,前期以计算机算出的数据模型“处方”精准栽培,后期用遥感仪监测生长、精确管理。在增加产量的同时减少了农化污染。

苏州农耕历史悠久,苏州农民也擅长精耕细作。如今,这种精细又背靠“大数据”,来得更科学、更精准。在位于吴江同里北联村的江苏省吴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4000亩农田全部应用了“稻麦精确管理技术”,前期以计算机算出的数据模型“处方”精准栽培,后期用遥感仪监测生长、精确管理。这种方式与农民传统种田相比,水稻亩均增产10%—12%,减少氮肥15%左右。

走进农业产业园区,水稻秧田里已长出了一盘盘嫩绿秧苗,“个子”有七八厘米高。再过几天,这些秧苗就能移栽大田。吴江区农委作栽站站长吴福官说,这里的精确管理技术从一粒种子就开始了,直到水稻收割。“稻麦精确管理技术又叫“精确农业”,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水稻栽培模型,二是用遥感技术对水稻生长过程实时监测。”

建模型前,先给田块“体检”,测定土壤环境、成分及田块上的气温、日照、降水等气候和病虫害抗御能力。把这些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绘出数字地图。同时,根据种植品种特性,包括生育期、节间、叶片数量,形成栽培方案,开出涵盖播种期、播种量、移栽时间、种植密度、施肥配比、水浆管理等内容的精确栽培模型。一句话,就是依靠“大数据”给水稻栽培开“处方”。

水稻生长过程中,一台“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将“进驻”田间。该仪器由高清摄像头与传感器组成,通过遥感技术,实时测定水稻的含氮量、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调整田间管理。含氮量低了要施肥,叶面积大了要控水。

“传统农民耕作是看天、看地、看苗,凭的是经验;农技员种田凭的是理念、试验;数字化栽培则是定时、定量、定位,靠的是精确管理。”产业园区常务副主任庞泉根说,无论是农民眼睛看、还是人工查,误差都比较大。水稻精确栽培,每一次施肥、用药、灌溉、放水都恰到好处。

吴福官说,2003年吴江就开始小范围试验精确栽培,2008年开始在北联进行大面积试点示范。经过6年推广,目前园区的精确栽培已从当初的100亩增至4000亩,是全省精确农业的示范点。

为验证效果,园区每年还设置一个200亩的对比试验区,共18块田,分三组,分别实施“精确栽培方案”、技术员指导农民种植的“常规方案”和农户自己种植的“农民方案”。数据显示,在相同土壤、气候与品种条件下,“精确栽培方案”亩产量可达750公斤,分别比后两个方案增产7%-8%和10%-12%,同时,减少氮肥15%,有效缓解了土地板结,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