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麦锈病在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 且有春雨的条件下发病重

20世纪50年代以来,条锈病在我国发生了9次大流行,都对小麦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950年,条锈病流行,小麦减产60亿公斤;1964年,减产32亿公斤;1990年,减产25亿公斤;最近的一次是在2002年,也减产了14亿公斤。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发生在叶鞘和茎秆上,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主要的症状就是叶片表面有锈色的粉状物。

小麦条锈病菌主要以夏抱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浸染循环,一年四季都有被浸染的可能。小麦条锈菌主要越夏区的共同特点就是夏天最热的月份,旬均温度在20℃以下,这就具备了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条件。

越夏的菌源在秋季的时候,随着气流传到我国的冬麦区,要是碰到了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就有可能浸染冬麦的秋苗,而秋苗发病的时候常常都在冬小麦播种后的1个月左右。当平均气温降到1℃-2℃时,条锈菌开始进人越冬阶段。在1月份平均气温低于-6℃的德州、石家庄、介休一线以北,病菌不能越冬,而这一线以南地区,如四川、云南、湖北、河南信阳和陕西关中、安康等地则可以菌丝状态在病叶里越冬,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第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温度上升至5℃时显症产袍,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起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要危害时期。在具有大面积感病品种的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如遇较长时间无雨、无露的干旱情况,病害扩展常常中断。因此常年发生春旱的华北发病轻,华东春雨较多,但气温回升过快,温度过高不利该病扩展,发病也轻。只有在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又有春雨的条件下发病重。

本文章来自中国生态农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