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农业局棉花工作站站长刘明云,棉花种植需转向农场化机械化

目前,全市棉花种植已结束,据市农业部门统计,今年全市棉花播种面积较去年又有所减少。面对广大农民弃棉改种,我市传统的棉花种植业生产形势如何?发展方向又在哪里?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市农业局棉花工作站站长刘明云。

植棉面积持续下滑,植棉区域逐步向北部沿海转移

记者:目前全市棉花种植已结束,请问当前棉花生产情况如何?

刘明云:目前,我市已全部完成棉花播种工作,棉花播种面积144.47万亩,较去年减少15.63万亩,减幅9.8%.

受气温偏高影响,今年我市棉花播种呈现播种早、播期长、出苗快三个特点。截至目前,我市棉花出苗率达100%,苗情良好。

记者:据有关统计,近十年来全市植棉面积总体持续下滑,请介绍一下具体情况好吗?

刘明云:近十年来,全市植棉面积总体处于下滑趋势,从2004年的243万亩下降到2013年的168万亩,十年下降75万亩,降幅达31%,年平均降幅3.1%.

近十年来,棉花总产也呈大幅下滑趋势,从2004年的19.8万吨下降到2013年的9.7万吨,降幅达51%.单产水平基本稳定在80公斤/亩左右,但2012年和2013两年大涝,产量受到较大影响。

十年间,我市棉花种植区域发生了逐步向北部沿海和盐碱地转移的变化,沾化县植棉面积增长了11%,无棣县只有3%的小幅下降,两县植棉面积比重由2004年占全市面积的37%提高到2013年的56%.

植棉成本快速上升,压缩了植棉效益空间

记者:是哪些主要因素造成了植棉面积的持续缩减?

刘明云:这些年,植棉收益低而不稳严重影响了棉农的植棉积极性。在不考虑租地成本和粮棉补贴的情况下,2004年至2013年,农民植棉效益远远低于种粮效益,棉农收益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据有关数字统计,这些年棉花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4年的34.9%下降到2013年的11.7%,

棉花生产周期长,物化投入大,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用工多,造成了植棉成本快速上升,压缩了植棉效益空间。据统计,农民种一亩棉花,仅人工成本一项就从2004年的164元增加到2013年的830元,涨幅406%,年平均涨幅40.6%.

此外,棉花单产水平提高难,种植模式单一,国外低价棉对国内市场冲击较大,粮棉争地矛盾凸显,以及近几年灾害天气造成棉花品质下降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植棉收益。

2014年国家不再实行棉花收储政策,势必导致植棉效益进一步下降和更多的棉田改种。农民放弃植棉,大都改种了相对效益较高的粮食、蔬菜、瓜果、苗木等。

到2020年植棉面积会稳定在130万亩左右

记者:请你简要分析一下今后的棉花生产形势。

刘明云:根据对未来5年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分析,短期内提升植棉效益难以实现,如果国家政策不出现大的调控,预计未来5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仍将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但下滑速度会明显减缓。分析推算,至2020年前后,全市植棉面积会稳定在130万亩左右。

我们仍要看到,今后的棉花生产存在许多优势,从长远看,棉花产业在全市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市宜棉地域广,植棉历史悠久,棉农具有良好的植棉传统和丰富的植棉经验。二是棉纺织产业作为全市的支柱产业之一,纺织总生产能力近1200万纱锭,棉纱、棉布生产量均占全省产量的四分之一,我市棉花生产市场前景广阔。三是棉花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必须维持一定数量的储备。四是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加大,棉花单产提高,品质改善,农民会自发扩大种植面积。五是我市率先在除新疆以外地区建立了机采棉示范基地,经过4年的试点示范,总结探索适合全市实际的机采棉技术模式和技术路线,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大面积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

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方式,走规模化机械化植棉道路

记者:你认为我市将来棉花生产应该从哪几方面突破?发展方向是什么?

刘明云: 在总体布局上,要突出各植棉县区区情区位优势,进一步调整和规划棉田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重点抓好全市植棉面积在2万亩以上的34个重点乡镇的棉花生产,对重点乡镇的棉田实行集约化、规范化管理,示范带动全市棉花生产的快速健康发展。

今后的棉花生产必须调整和改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鼓励轻简化科技植棉,促进形成规模化、机械化、农场化现代种植模式,稳步推动棉花机械化采摘进程和发展步伐。同时,扩大优质棉田面积,积极实施优质棉区域规划目标,扩大间作套种棉田面积,提高植棉效益。当前,全市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植棉大户1546户,植棉面积7.73万亩,是稳定我市植棉面积、走产业化发展路子的主力军和希望所在。

(中国棉花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