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小麦穗期病虫发生程度重于上年和常年

5月中旬,全国小麦主产区大部处于小麦增粒重、保品质的关键时期,其中,长江以南麦区为乳熟至黄熟期,江淮、黄淮和华北南部麦区为灌浆期,华北中北部麦区为扬花至灌浆期,西北大部麦区拔节至孕穗期,西南大部和湖北南部已经收获。由于前期病虫基数较高、穗期天气条件适宜,今年全国小麦穗期病虫发生程度明显重于上年和常年,尤其是蚜虫在华北和黄淮等北方麦区发生早、密度高、危害重,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麦区迅速显症。截至5月15日,全国小麦重大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5.5亿亩次,比上年同期增加14.2%,比两周前增加21.5%。

一、小麦蚜虫虫量上升快、危害程度重

4月以来,北方麦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有利于蚜虫种群繁殖和上升危害,目前全国累计发生面积2.2亿亩,比上年同期增加28.1%,比上两周增加23.7%;其中,山东、河南、山西和河北等主产麦区虫量高、危害重,部分地块已上升到穗部危害,并出现油斑株。山东平均百株蚜量为1397头,其中潍坊、济南平均百株蚜量分别为3500头、2500头,高于大发生和偏重发生指标,最高为12000头(济南);泰安、枣庄、滨州平均百株蚜量为1200-1500头,最高为8000头(泰安);菏泽、聊城、东营、威海平均百株蚜量为300-500头,最高2000头;其他防后地区平均百株蚜量低于100头。河南平均百株蚜量213头,北部和西部地区最高为15000头。山西平均百株蚜量一般为500-1000头,闻喜、万荣、盐湖严重田块达到900-1200头,闻喜个别田块最高超过30000头。河北、天津、北京平均百株蚜量分别为324头、1500头、1115头,最高百株蚜量分别为8550头(安新)、6200头(武清)、11970头(大兴)。

二、小麦赤霉病前期流行态势严峻、预防面积大,近期显症迅速

4月中旬至5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和江淮麦区降雨日多、阴雨持续时间长,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时间长;黄淮和华北南部小麦群体大、田间郁闭、水浇条件好,加之各地田间菌源量大、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赤霉病呈大流行态势。各地高度重视药剂预防工作,累计防治面积达1.44亿亩,比上年同期增加22.6%。5月初,赤霉病开始大范围集中显症,目前全国发生面积为2526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1.9倍,比两周前增加1.4倍。防控及时的大部麦区零星见病,病穗率为3%以下;但部分未防治和漏防田块病穗率较高。其中,湖北平均病穗率为8.9%,黄岗、天门、仙桃分散麦区漏防田最高达66%;安徽平均病穗率为3.2%,淮北麦区大多在0.2%以下,江淮麦区一般为0.8%-5.2%,沿江麦区一般为6.2%-16.9%,怀宁、东至、青阳等地个别漏防田最高达60%-80%;江苏平均病穗率0.8%,最高9.8%;浙江嘉兴、海宁、绍兴等地平均病穗率10%-14%,最高26%;上海平均病穗率5.5%,最高10.2%;河南、山东平均病穗率1%-1.5%,最高20%-40%;山西、河北南部也开始陆续显症,平均病穗率0.1%-0.8%,最高1%-3%。

三、小麦条锈病发生重于近5年,显著轻于重发年份

今年小麦条锈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汉、江淮麦区见病早、病点多,向东扩展趋势明显,总体病情是近5年来最重的一年,但轻于重发的2009年同期。目前,西南地区和湖北大部病情已经稳定,江淮、黄淮和华北南部病情仍在扩展,甘肃陇东、宁夏南部和青海东部处于集中显症期,新疆尚未见病。截至5月15日,全国11个省(区、市)91个市(州、地区)436个县(市、区)见病,累计发生面积1894万亩;与2010-2013年同期相比,发生县点数分别增加80个、63个、58个和78个,发生面积分别增加410万亩、324万亩、120万亩和615万亩;与重发的2009年相比,发生县点数减少94个,发生面积减少2831万亩。

四、其他病虫发生平稳

白粉病在江淮、黄淮和华北麦区大部偏轻发生,部分免耕麦田和感病品种发生较重,目前发生面积4457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7.2%。吸浆虫在黄淮北部、华北和西北地区生育期偏晚麦田处于成虫羽化盛期,其他大部麦区防治盛期已过,目前发生面积2624万亩,比上年同期减少12.9%。纹枯病、麦蜘蛛全国分别发生1.29亿亩、8700万亩,目前已接近发生末期,发生程度接近常年。

据国家气象局预报,未来10天,北方大部冬麦区气温正常,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有8-20毫米降雨,华北南部和黄淮总降雨量不足5毫米或无有效降雨,总体天气条件仍有利于蚜虫的发生危害。黄淮、华北地区要针对失防漏防田块,抓紧补防,降低危害损失;西北地区要密切关注条锈病、吸浆虫发生动态,及时控制为害。(病虫害测报处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