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让我们看这样一组数据:2013年,日照市绿茶、果品、蓝莓设施蔬菜等特色种植业达140万亩,占农业产值比重超过70%;水产品总产量56.6万吨,居全省第4位……

背山面海,平原面积仅占25.3%的日照市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并无优势,可为何“生机勃勃”?从上组数字中,我们已找出答案:特色鲜明、集群发展。

这也是今年市委1号文件为我市今后农业发展设定的路线之一。

目标一:桑蚕、蜂业、绿芦笋、中药材全国领先

我市桑蚕业一直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1号文件要求,我市将瞄准12万亩扩种目标,重点培植15个年产茧过万担的乡镇和桑蚕标准化示范区,研发丝绸新产品,抓好桑蚕综合利用,稳定蚕丝产量、质量、出口全国第一的地位,促进桑园面积、产量、收购量和蚕农收入由全省第一向全国最先进行列迈进,打造中国蚕茧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中国茧丝绸强市。

在蜂业方面,扩大蜂群存养量,推进蜜蜂授粉产业化,完善蜂产品企业质量信用评估制度和蜂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国内蜂蜜贸易区域中心,保持全国出口第一的地位;绿芦笋产业方面,将借助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的品牌效应,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全国绿芦笋重要出口基地;中药材产业将重点发展在全国有影响的丹参、黄芩等特色产业。

目标二:茶叶、烟叶、油料全省领先

“一片茶叶”有多甜?2013年,在农业结构调整、科技提升等多种力量推动下,日照茶园总面积达到20万亩,干毛茶总产值达18.7亿元,面积、产量分别约占全省的60%和75%以上。

在此基础上,今后我市将以发展30万亩茶园为目标,以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合作社、种茶大户为支撑,实施品种、品质、品位、品牌“四品”战略,

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推广无性繁殖技术和标准化生产,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北方茶文化,全面提升“日照绿茶”知名度和美誉度,在面积、产量、品质、栽培和加工技术等方面继续保持全省首位。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烟叶产业上,我市将稳定10万亩种植面积,重点建设5个稳固的品牌导向型烟叶基地,着力打造“阳光海岸·生态浓香”烟叶品牌;在油料产业,稳定80万亩种植面积,建设良种繁育基地,逐步实现花生良种溯源生产供应;推进东港区中西部、岚山区西北部、莒县北部、五莲县丘陵区主产区发展,建设出口、油用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争取播种面积、产量、出口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目标三:瓜菜、果品、畜牧、海洋渔业健康发展

日照人面海而生,传统的靠海吃海下一步要有新“吃法”。市委1号文件要求今后发展海洋渔业,要建设金乌贼、梭子蟹、对虾等水产原(良)种场,发展3至5个产值过亿元、5亿元、10亿元的养殖品种,建设黄家塘湾、太公岛、刘家湾、平岛和海州湾等5大人工鱼礁群,放流各类苗种3.5亿单位,发展贻贝、紫菜等优势养殖产品的加工出口,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水产种苗繁育基地、水产健康养殖基地、渔业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抓好37万亩瓜菜生产。建设高标准瓜菜生产基地,引进和选育设施蔬菜专用品种,挖掘地方名产蔬菜,以岚芹、峤山大姜、小店绿芦笋、许孟西葫芦等为重点,推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营销;以发展速冻蔬菜、保鲜蔬菜等产品为重点,扩大蔬菜出口;在东港区、莒县的香菇和黑木耳优势产区打造集约化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食用菌示范园区。

抓好60万亩果品生产。重点建设9个乡镇的苹果基地、9个乡镇的核桃基地、4个乡镇的桃基地、 2个乡镇的樱桃基地、2个乡镇的蓝莓基地,推进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并与生态旅游业同步发展。

发展畜牧业。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环保养殖,稳定发展生猪、家禽生产,突出发展牛、羊、兔等食草节粮型动物,促进奶业健康发展,创建现代畜牧业发展示范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