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增产显疲态“中国饭碗”如何保障

新华社3月4日电 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但在一些粮食主产区,由于土壤肥力下降、部分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耕地占用持续增加、气候灾害频发等原因,粮食增产已呈现后劲不足的疲态。同时,进口粮食猛增也进一步对国内粮食生产造成影响。

在“十连增”的背景下,中国人的“饭碗”如何端在自己手里?怎样保障“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参加全国两会的一些代表委员就此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付华廷说,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依赖国际市场是完全不可行的,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在基础设施落后等传统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又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耕地占用持续增加等新的制约因素。

全国人大代表孙斌表示,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农田掠夺性经营以及化肥农膜等长期大量使用,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沙化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污染加重,严重影响粮食的质量和效益。

据统计,我国全年化肥施用量平均每公顷480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倍;每年农药实际利用率仅30%左右,未被充分吸收的化肥农药至少让10%的耕地受到明显污染。现在“北大仓”的黑土地,表层黑土已经由开垦初期七八十厘米到一米的厚度,减少到目前的二三十厘米。在一些严重的坡耕地,黑土层逐渐消失,有机物质含量已经很低。

全国人大代表徐淙祥说,农民打工收入大幅提高,大部分农民种田是保口粮,不是保增产。“辛辛苦苦忙一年,不抵一月打工钱”。随着沿海产业不断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大量耕地出现非农化使用潮。

代表和委员认为,要应对我国粮食供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务之急是提升粮食生产供应能力。

从生产者角度考虑,稳定粮食生产要强化生产环节补贴力度和引导力度,在强调家庭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扩大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引导农民发展自己的合作组织,提高优惠政策的边际效应。

在继续稳定粮价、强化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同时,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提高种粮规模效益。

孙斌说,实践证明,种粮规模上去后,收益能显著提高。建议各级财政部门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扶持资金,促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粮规模效益。

来自黑龙江、安徽等产粮大省的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建立直观的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补偿机制也非常必要,这样能够提高粮食主产区积极性,防止“牺牲穷地方致富的机会去养活富地方”现象持续。

[责任qianm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