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西北区玉米品种筛选试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国家玉米产业体系西北区玉米品种筛选试验统计分析结果
(薛吉全整理 2014-01-22)
在西北区8个试验站进行品种适应性鉴定和品种耐密性鉴定试验,采用双密度产量关联分析与产量、生育期双向平均值分析方法,筛选适于西北玉米生产高产、耐密、早熟品种。主要结果汇报如下:
一、品种适应性鉴定试验
陕西关中、榆林试验站:在杨凌、长武和榆林定边进行3个地点2次重复试验,密度为5000株/亩,统一选择30个品种,品种适应性鉴定试验供试品种的平均产量是599.1公斤, 平均生育期125.6天。利用产量、生育期双向平均值分析方法,筛选出产量高于供试品种平均值,且生育期天数低于平均值的品种有5个,分别为SD3622、农华101、陕单609、粟玉2号和浚单20。
在密度试验中,利用双向平均值法筛选出4个品种,分别为CX712、陕单609、郑单958和先玉335。
蒙西试验站:品种适应性鉴定试验供试品种的平均产量是821.0公斤, 平均生育期131.8天。利用产量、生育期双向平均值分析方法,筛选出产量高于供试品种平均值,且生育期天数低于平均值的品种有3个,分别为KWS2564、CX712、陕单609(图2)。
在密度试验中,利用双向平均值法筛选出4个品种,分别为先玉335、陕单609、KX3564和陕单616。
银川试验站:品种适应性鉴定试验供试品种的平均产量是1054.8公斤, 平均生育期139.6天。利用产量、生育期双向平均值分析方法,筛选出产量高于供试品种平均值,且生育期天数低于平均值的品种有3个,分别为DL1101、SD3622和晋单73。
在密度试验中,利用双向平均值法筛选出4个品种,分别为长试106、陕单609、农华101、先玉335。
兰州试验站:品种适应性鉴定试验供试品种的平均产量是983.0公斤, 平均生育期128.5天。利用产量、生育期双向平均值分析方法,筛选出产量高于供试品种平均值,且生育期天数低于平均值的品种有9个,分别为陇单5号、隆平206、沈单16、CX712、平玉8号、金穗4号、郑单958、甘鑫2818和金凯3号。
在密度试验中,利用双向平均值法筛选出4个品种,分别为陇单9号、先玉335、CX712、真金8号和郑单958。
忻州试验站:品种适应性鉴定试验供试品种的平均产量是662.1公斤, 平均生育期126.6天。利用产量和生育期双向平均值分析法,筛选出3500株/亩密度下,产量高于供试品种平均值,且生育期天数低于平均值的品种依次为SD3626、中种8号、大民3307、龙生2号、先玉335,在4500株/亩密度下,产量高于供试品种平均值,且生育期天数低于平均值的品种依次为SD3621、中种8号、大民3307、龙生2号、晋单63、先玉335、郑单958。
在2种密度下,筛选出3个品种分别为中种8号、大民3307、龙生2号。这3个品种在两种密度下均具有较高产量水平,且生育期低于参试品种平均生育期。
长治试验站:品种适应性鉴定试验供试品种的平均产量是840.0公斤, 平均生育期135.5天。利用产量、生育期双向平均值分析方法,筛选出产量高于供试品种平均值,且生育期天数低于平均值的品种有11个,分别为双宝16、晋单73、诚信6号、连玉16、强盛51、强盛101、种星618、屯玉99、先玉335、吉单261和宁玉524。
在密度试验中,利用双向平均值法筛选出4个品种,分别为先玉335、CX712:和郑单958。
乌鲁木齐试验站:品种适应性鉴定试验供试品种的平均产量1099. 0公斤, 平均生育期121.0天。利用产量和生育期双向平均值分析法,筛选出产量高于供试品种平均值,且生育期天数低于平均值的品种为KX9384、CX712、陇单9号和农华101。
在密度试验中,利用双向平均值法筛选出3个品种,分别为CX712、先玉335和陕单609。
小结
品种初步筛选试验: 2013年西北片8个试验站,进行了24-41个品种初步筛选试验, 利用产量、生育期双向平均值分析方法,筛选出产量高于供试品种平均值,且生育期天数低于平均值的品种列于表1:
2、耐密性鉴定试验:以11个品种2个密度在7个地点产量的平均值为纵横坐标,对区试密度、区试密度+1000株/亩的2个产量水平作图分析,筛选出在两个密度条件下,均高于平均值的品种列于表2,其中先玉335在7个地点表现较好,CX712和陕单609分别在5个地点表现较好,郑单958在4个地点表现较好。
二、耐密性鉴定试验试验汇总结果
1、耐密性鉴定试验设计
根据2012年适应性筛选试验和耐密鉴定试验表现突出的4个品种(KX3564、农华101、先玉335和陕单609,以及8个试验站新审定或即将审定的早熟、耐密新品种,加上郑单958对照,共计11个品种。分别是:KX3564、农华101、先玉335、陕单609、郑单958、CX712、陇单9号、真金8号、忻玉6028、长试106和陕单616。
试验分别在乌鲁木齐、兰州、银川、蒙西、榆林、关中、忻州和长治8个试验站进行。
采用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品种为副处理。主区为2个密度:(1)区域试验密度:兰州、关中、忻州和长治4个试验站旱地春玉米: 4500(东华北春玉米国家区域试验密度)株/亩,乌鲁木齐、银川、蒙西、榆林4个试验站灌溉春玉米:5500(西北春玉米国家区域试验密度);(2)区域试验密度 + 1000株/亩:旱地春玉米4500(东华北春玉米国家区域试验密度)+1000 = 5500株/亩,灌溉春玉米5500(西北春玉米国家区域试验密度)+1000 = 6500株/亩。
忻州试验站,由于倒伏严重,不参加数据汇总,现将7个试验点结果汇总如下:
2、产量-密度关系:以11个品种2个密度7个地点产量的平均值为纵横坐标,对区试密度、区试密度+1000株/亩的2个产量水平作图分析,发现先玉335、CX712和陕单609等3个品种,在2个密度产量水平均具有较高产量水平,具有耐密植、增产潜力大的特点。
3、 产量-生育期关系:以11个品种2个密度7个地点产量的平均值为横坐标,以11个品种2个密度7个地点生育期的平均值为纵坐标,耐密性鉴定试验供试品种的平均产量是881.5 kg, 平均生育期132.6天。利用产量和生育期双向平均值分析法,作图分析,筛选出产量高于供试品种平均值,且生育期天数低于平均值的品种有4个,分别是:先玉335、CX712、陕单609和农华101。
在西北地区,农华101的耐密植能力和产量水平与对照郑单958相当,而先玉335、CX712和陕单609明显优于郑单958。目前,西北地区已筛选的玉米品种与先玉335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生育期较长,产量潜力仍低于先玉335。
4、小结
2013年西北区8个试验站统一试验方案,进行了11个品种的2种密度(区试密度、区试密度+1000株/亩)鉴定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双密度产量关联分析与产量、生育期双向平均值分析方法,筛选出产量高于供试品种平均值,且生育期天数低于平均值的品种有3个,分别是先玉335、CX712、陕单609和农华101,在2种密度条件下,产量高于对照郑单958,具有早熟、耐密植的特点。
以上结果只是一年的试验站结果,加上生育期的记载标准不严格,各个试验站掌握的标准不一致,可能造成一定的偏差。
三、问题与建议
从2008年起,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通过品种适应性筛选、耐密比较试验和品种综合评价三级鉴定筛选方法。设置不少于30个已审定品种的初步筛选试验,10个品种耐密性(区试密度、区试密度+1000株/亩)比较试验,目的在于筛选生产种植安全、产量稳定性良好,适应密植宜机收早熟玉米新品种,为我国玉米品种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6年的实践,在试验设计、品种选择、记载标准规范、数据分析整理和品种综合评价指标选定等方面逐步积累了经验,2013年采用双密度产量关联分析与产量、生育期双向平均值分析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了重新整理分析,西北区玉米品种适应性鉴定试验,8个试验站分别从24~41个品种中筛选出产量高于供试品种平均值,且生育期天数低于平均值的品种3-11个。但是,从已筛选的品种看,丰产性、稳产性与对照郑单958、先玉335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就早熟性、脱水性和适应机械化收获而言,难以满足未来玉米生产方式变化对品种的创新性需求。
为此,建议:
1、加快对引进的美国解密玉米自交系的研究深度和利用速度,提升玉米种质创新能力。重点改善玉米自交系、杂交种的早熟性、脱水速度、耐密植等主要性状;
2、在西北地区要进一步增加品种筛选试验的鉴定密度,品种适应性筛选试验,按照区试密度+1000株/亩进行。耐密性比较试验,按照区试密度、区试密度+1500株/亩进行;
3、规范生育期记载标准、完善品种综合评价指标。以乳线消失至2/3处,为玉米籽粒成熟的标准,作为玉米成熟期的观察指标。考虑到实践中,记载人员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可比性,建议在收获时,用水分测定仪测定籽粒含水量,采用双密度产量关联分析、产量 — 生育期双向平均值分析方法、产量 — 籽粒含水量双向平均值分析方法3个指标,综合评价筛选玉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