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育成家蚕抗脓病新品种产丝量可提高9.6%
发表日期:2014-01-16 06:05PM 阅览次数:
近日,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江苏省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项目的支持下,利用从家蚕种质资源筛选评价中获得的抗BmNPV(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基因,成功培育出一对针对养蚕生产中主要发生的病毒病(俗称血液型脓病)具有高度抵抗性的夏秋用家蚕新品种——华康2号(HK2)。该品种综合经济性状优良,日前通过了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家蚕血液型脓病一直是对养蚕业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该病近年来呈日益猖獗之势,导致部分地方发生蚕茧颗粒无收的惨剧,影响了蚕桑生产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华康2号(HK2)是科研人员选择我国蚕区推广量较大的夏秋用蚕品种秋丰和白玉作为受体,用BmNPV耐受性基因载体品种N做供体,采用杂交、回交、抗病基因纯合固定及系统选育而成的新品种。在贵州、广西、浙江、山西、陕西、江西等省部分蚕区进行试养的结果显示,该品种食桑旺盛、活泼,蚕体粗大,2011年和2012年单张蚕种平均产茧量49公斤,鲜毛茧出丝率17.18%,平均粒茧丝长1069.6米,解舒丝长755.8米,解舒率70.66%,纤度2.479,净度94.4分。另外,该品种的耐病力是原系统秋丰×白玉的12800倍,其发育经过、丝质、茧质等主要经济性状与原系统相仿,万头收茧量、万头产丝量却分别提高5.5%和9.6%,解舒丝长增加60米,洁净提高1.1分,达到了实用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