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松”让小麦迸发更大潜力

华北平原耕层普遍变浅,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小麦种植如何提质增产亟待解决。近日,旋松耕层优化小麦绿色提质增产增效技术取得了实质性成效,有望突破上述难题。

该技术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农业资源中心)和山东驰象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5月下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粮丰工程”重点专项组织专家验收组,对该技术千亩示范田进行灌浆后期提前测产验收。

据介绍,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业资源中心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丰工程”专项“黄淮海冬小麦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形成机制与丰产增效途径”和“小麦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于2019年至2020年在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示范推广了冬小麦旋松—夏玉米遁耕周年耕层优化绿色提质增产增效技术2000亩。

该套创新耕作技术兼具前旋耕(25厘米)、后深松(40厘米)和后镇压多项复合功能,并且具有不打乱土层、旋耕深松土壤、打破犁底层、蓄水保墒、活化土壤营养、改良盐碱地等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减少灌溉和化肥农药施用量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作用。

“前面旋耕是25厘米,可以把秸秆都打进去,病虫害也就都埋下去了;其次就是深松,可以达到40厘米。这样就容易蓄水保墒,一下雨可以很快渗到土壤深层,从而减少了水分在土壤表面的蒸发,这个效果非常显著。”农业资源中心研究员张正斌向《中国科学报》介绍。

不仅如此,张正斌表示,该技术还可以扩大根深的面积、范围,也就等于扩大了养分和水分的吸收。

在现场,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法宏、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代成江等专家组成验收组,对采用该技术的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滋镇1000亩示范田进行了灌浆后期提前测产验收。

专家组查看了示范田的长势情况,并对陵城区友帮种植专业合作社的130亩示范田进行了测产验收,其中对照田(深耕25厘米)70亩、旋松耕层优化田(40厘米)60亩,种植小麦品种为济麦60。

按照验收方案,专家组分别在上述对照田和旋松耕层优化田随机抽取6个样点进行测产。测产结果显示,旋松耕层优化田比对照田每亩增产103.6公斤,增产率24.1%。此外,旋松耕层优化田比对照田的小麦株高多5厘米,分蘖增加2个,叶片增加1个,穗大粒多粒饱粒大,衰老落黄明显延后,产量潜力明显提高。

王法宏表示,根系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小麦深层根系更是如此。“人老根先老,树老根先死”,因为小麦一抽穗,根系就开始衰老。但抽穗以后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期,所以根系衰老和籽粒产量形成是同步进行的。

王法宏介绍,后期麦田管理要注意养根、护叶、保粒重,促进根系深扎,衰老就会变慢,粒重就高。“所以,我觉得这个技术很值得推广。”

测产专家认为,这项技术为我国改良中低产田到高产田、适应气候变化栽培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良种良法优化配套,种植超强筋优质小麦,还可以扬华北平原强筋优质小麦之长,补干旱缺水之短,实现节水优质绿色增产增效协同发展。

目前,这项惠民技术已在全国多地示范推广。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