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旋松一体化技术增效显著

5月24日,冬小麦旋松耕层优化绿色提质增产增效技术现场会在山东省德州市召开。会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粮丰工程”重点专项组织专家对旋松耕层优化小麦绿色提质增产增效技术千亩示范田进行了灌浆后期提前测产验收。验收结果显示,旋松耕层优化田比对照田每亩增产103.6公斤,增产率24.1%,旋松一体化耕层优化小麦缩差增效显著。该技术由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发。

针对华北平原耕层普遍变浅,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地下水超采、气候变暖、干旱加剧、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危害风险增大,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丰工程”专项“黄淮海冬小麦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形成机制与丰产增效途径”和“小麦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2个项目,于2019年至2020年,在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示范推广了冬小麦旋松—夏玉米遁耕周年耕层优化绿色提质增产增效技术2000亩。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介绍,该套创新耕作技术兼具前旋耕(25厘米)、后深松(40厘米)和镇压多项复合功能。不打乱土层、旋耕深松土壤、打破犁地层,能起到蓄水保墒、活化土壤营养、改良盐碱地等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减少灌溉和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作用,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地示范推广,后效持续,增产增效显著。

验收期间,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法宏等组成的专家组查看了千亩小麦示范田的长势情况,并对陵城区友帮种植专业合作社的130亩示范田进行了测产验收,其中对照田(深耕25厘米)70亩和旋松耕层优化田(40厘米)60亩,种植小麦品种为济麦60。

按照验收方案,专家组分别在上述对照田和旋松耕层优化田随机抽取6个样点进行测产,测产结果为:对照田平均亩穗数37.07万穗,穗粒数32.9粒,千粒重41.5克(常年),理论产量506.12公斤/亩,折产系数85%,折实产量430.2公斤/亩;旋松耕层优化田平均亩穗数40.03万穗,穗粒数37.8粒,千粒重41.5克(常年),理论产量627.95公斤/亩,折产系数85%,折实产量533.8公斤/亩。

王法宏介绍,结果显示,旋松耕层优化田比对照田每亩增产103.6公斤,增产率24.1%。此外,旋松耕层优化田与对照田对比,小麦株高高出5厘米左右,分蘖增加2个左右,增加一个绿色叶片,穗大粒多粒饱粒大,明显衰老落黄延后,产量潜力明显提高。

王法宏等专家认为,该项技术为我国改良中低产田到高产田、适应气候变化栽培提供了绿色提质增产增效引领技术,有望在全国示范推广,并为藏粮于技、藏粮于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