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灌浆是怎么一回事儿?
前天(5月6日),我的博文《关于小麦后期是否需要施肥,终于“有人”明白了》引起了我们同行间关于小麦“灌浆”形式或机理的讨论,讨论是围绕张兴居先生提出“吸浆”观点而进行的。张兴居先生的原话是这样说的:“灌浆过程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进行能量和物质传递,一个愿给,一个愿要,谁占主导那?籽粒的自我生长应该起主导作用,因此可以把灌浆改成“吸浆”。”
对张兴居先生这样的说法或观点,我和臧淑江先生都非常认可,虽然这样的观点已经与一直以来我们所认可、或习惯接受的“灌浆”有所不同或颠覆。
那么,我们常说的小麦灌浆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一般我们把生产和提供同化产物(也就是制造灌浆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器官叫“源”,把消耗这些产物进行生长或贮存养料的器官叫“库”。小麦开花以后,籽粒就是“库”,叶片、茎、叶鞘和颖芒等则是“源”。灌浆过程,就是将小麦“源”所制造的同化产物连同小麦开花前贮存在植株体内的营养物质一起通过叶鞘、茎、穗轴等“流”转器官供给籽粒(库),直至籽粒饱满成熟,最终完成灌浆全过程。
小麦的灌浆是很科学和神秘的,这些“科学”与“神秘”已经超出了我们以往的一些认识、甚至也包括那些较为粗浅的研究。我们是搞小麦育种的,不是搞小麦灌浆研究的,但小麦灌浆对小麦育种相当重要,在较长期的小麦育种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小麦灌浆模式的确不是一个我们理解的“灌”,而更多的是张兴居给“颠覆”成的“吸”。
这两个字的变化,一下让小麦的灌浆从“被动”的“灌”,变成了“主动”的“吸”。
在这里恰好有前人——安徽农业大学徐枫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论述《源库结构与光合生产型》时的一段话:“库”对“源”并不单纯是一个容器的作用,而有其主动的影响。库的生长活性诱导了“源”的光合效率,即库源反馈。
小麦灌浆一旦变成了“主动”的“吸”,它就会对整个的“源”——包括叶片、茎秆、叶鞘和颖壳、芒等的绿色制造器官有一个刺激或“拉动”。这个“拉动”力的大小与“库”容或需求相关;“库”容越大、需求越高,“拉动”性或力也就越强;“拉动”性或力越强,对小麦绿色制造器官和小麦的根系刺激或“反馈”也就会越是明显,让它们的活力更强,特别对此时小麦根系的活力更是!
这样理解,正好也同十几年前,李漳明老师跟我说的一段关于小麦早衰发生原因的意思相一致了:“中麦206早衰的原因是籽粒—‘库’太小了。“制造”器官制造出的东西没有地方去,最后整体活力运转不起来而导致早衰,最终即使是‘小粒’的中麦206也无法灌饱。”
这么看,小麦早衰或灌浆不好的原因不是绿色器官和根系功能的事儿,也更不是肥料缺乏的事儿,而是籽粒“库”的反馈信号不强烈和“拉动”力不够的原因。特别是当穗下颈较粗时,形成不了一定的“速度”,没有速度,就够不成刺激,哈《速度与激情》嘛……所以,这些可能与我们前人的研究(粗颈输导畅通,是充分发挥库强作用的保障,有利于提高生产力)相反。另外,这也又解释了较大籽粒怎样灌饱的问题:它靠的不是延长灌浆时间,而是在其较大“库”容下,自我强大拉动力和对绿色制造器官的有力刺激……关于这些,我们有一些较大籽粒类型材料表现出的落黄很好、灌浆不错等就应该是这个推论的佐证。
小麦早衰,会导致光合强度、叶氮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迅速下降。而这些下降,是自小麦开花后就开始了,从理论上说,这种下降是小麦各器官逐渐在走向衰亡的正常生理反应,但一些材料或品种的“下降”速度过快了,过快极容易形成早衰、造成籽粒灌浆不好……这些又都说明来自“库”或籽粒该有的“拉动”没有出现、该有的“刺激”没有生成,也就是张兴居先生说的“吸”的不够!没有第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