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树英:小麦杂交领域的“袁隆平”

在中国水稻杂交研究领域,有个为世界农业作出重要贡献的袁隆平,而在运城,出了一个冯树英,他攻克了世界性难题,成为了中国小麦杂交育种领域的“袁隆平”。12月23日,本报获悉,冯树英正在美国开展科研交流。

玉米、水稻、小麦,是世界公认的三大农作物。目前,国外的种子已经大量占领了中国的玉米育种、销售市场,因为袁隆平的存在,国际种业未能染指中国的水稻育种。而在小麦领域,因为遗传机理更为复杂,科研难度大,在6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相关研究机构一直未有突破性成果。今年以来,出身运城的“业余”专家冯树英,通过40年的不懈努力,培育出了F型雄性小麦不育系,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抢占了一个制高点。

冯树英今年59岁,籍贯运城稷山,毕业于运城农业技术学校,现任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主任。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冯树英自筹资金、自己寻找土地,拉着自己家人以及亲戚们组建团队,开始自主攻关杂交小麦科研难题。历经坎坷,冯树英终于培育出了F型雄性小麦不育系和保持系,并测配出增产幅度达到15%以上的小麦杂交种。2011年,经国家农业部首次启动保密程序审查后,授予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经中国农科院认定,该研究是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又一个国际领先的农业科技成果。

今年5月,以袁隆平为组长的专家组来到运城进行现场评议。专家组认为,该研究突破传统方法,育成既能保持不育又能很好地恢复育性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成功破解了杂交小麦的世界难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考察冯树英的小麦基地时,给予高度评价:“对抢占国际现代农业战略制高点,保障国家小麦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据专家预测,若在黄淮流域小麦主产区推广2亿亩,每年可增产小麦150亿公斤,相当于增加4000万亩耕地。同时,可创造一个年纯收入达数十亿元的小麦制种产业。

据介绍,目前,F型杂交小麦研究已被科技部列入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由冯树英的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为项目主持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参加。这是我国农业科研史上,第一次由民营机构带领国有单位实施的研究项目。(记者 胡增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