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八位农学专家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工作于年初正式启动,通过中国科协组织学术团体提名和院士提名两条途径,共提名了533名有效候选人。
6月4-10日,召开了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会议,选举产生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205位。
第一轮评审会议结束后,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了候选人材料公示、审核把关和投诉处理等工作,并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进行了备案。
10月30日-11月3日,召开了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和选举会议,经各学部选举和全院全体院士大会终选等程序,选举产生了67位新当选院士。
新当选的67名院士中,男性63人,占94%;女性4人,占6%。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56.37岁。
60岁(含)以下的57人,占85%;61岁至70岁(含)的10人,占15%,更多优秀的中青年工程科技专家当选。
新当选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有31人,占46.2%;研究院所18人,占26.9%;企业及医院18人,占26.9%。多位来自企业和基层一线的工程科技专家,以及长期工作在新疆、甘肃等西部边远地区的优秀专家当选。
外籍院士增选结果同步产生,本次增选共有18位外籍专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通过本次院士增选,我院院士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科覆盖和地区分布进一步改善。
在本次的增选中,共有八人当选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他们分别是——
包振民
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生物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美国A&M大学IBT高级访问学者。聚焦在贝类遗传学和种质工程研究,重点开展扇贝的遗传学现象和机理、性状的分子标记和遗传调控网络解析等研究。
蒋剑春
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质能源、活性炭制备与化学化工相关基础和应用基础以及工程化技术研究。 1986年以来从事林产化学加工领域的生物质热化学转化、生物柴油、活性炭制备和应用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开发设计工作。先后主持承担国家攻关、“863”、国际合作、部省级科技攻关和重点项目、省应用开发项目,院基金及工厂委托的研究课题等,已鉴定和验收成果18项。
康振生
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病理研究所所长。
作为我国植物病理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30多年来,康振生教授立足西北,率领团队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自然条件下小麦条锈菌在小麦和野生灌木小檗上转主寄生完成生活史和病害循环,更新了真菌基础生物学知识体系和小麦条锈病病害循环理论体系;揭示了小檗在条锈菌毒性变异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变异规律,破解了我国西北“越夏易变区”成为条锈菌新小种策源地的谜团;提出了不同生态区条锈病分区治理策略。
王汉中
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长期从事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项目和课题2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奖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育成油菜品种(杂交种)26个(第一完成人17个,主要完成人9个),获欧洲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6项。发表论文123篇,累计被引用4673次。培养硕、博士生和博士后共21名。
张福锁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张福锁一直从事植物营养科研与教学工作。在植物营养理论和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系统揭示了化肥的增产效应和环境影响,提出了协调高产与环保的新思路和可行途径,发现的根际养分活化机理被写入了国际植物营养学经典教材;创建了养分管理新技术,突破高产与环保难以协同的技术瓶颈;创新的养分管理新技术成为测土配方施肥国家行动的支撑;建立以“科技小院”为核心的区域技术应用新模式,大面积推广高产环保技术,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人才培养、农业和化肥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范例。
张守攻
现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分党组书记、院长,院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中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理论与技术、林木育种及森林资源培育研究。先后担任国家973计划“林木育种的分子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转基因与产业化专项“西部地区转基因林草新品种培育与示范”项目负责人,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主持“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高产多抗优质林果花草育种工程”项目。
赵春江
现任院信息中心主任、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围绕“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重大需求,持续开展信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创新研究。围绕分散农户信息服务,牵头研制了小麦等作物栽培管理专家系统、农业专家系统二次开发工具PAID和“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围绕规模化农场精准农业,牵头研发了精准作业处方、农机北斗导航、肥/药变量实施控制技术;围绕设施温室智能控制管理,主持研制出温室测控物联网技术产品,实现广泛应用。
邹学校
现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自1988年起,邹学校研究员一直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从事辣椒遗传改良与育种研究,在辣椒种质资源创制、育种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以邹学校研究员为首的辣椒团队成员30年来育成辣椒新品种56个,其中获国家奖的品种有42个,全面提升了我国辣椒品种早熟、丰产、抗病、抗逆、耐贮运、加工、机械化采收等育种水平,引领了辣椒育种方向。育成辣椒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580万亩,高峰时期约占主产区面积的50%,占鲜食辣椒面积的80%以上,累计社会经济效益326亿元。在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等10多个国家推广面积约1000万亩,是目前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辣椒系列新品种。
附:中国工程院2017年当选院士名单
文章内容源于中国工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