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恐惧,是遗传还是后天习得?


众所周知,人类的容貌,身高以及疾病都具有一定遗传因素。但是,情绪比如恐惧究竟会不会遗传呢?

现代社会许多人从未见过野生的蛇或毒蜘蛛,但对蛇和蜘蛛的恐惧仍是一种普遍现象,一些科学家认为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害怕这些危险动物。那么,恐惧到底是后天习得还是遗传的呢?

恐惧并非与生俱来?

罗格斯大学纽华克分校的专家们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 16 名 9—10 个月大的婴儿观看蛇及其它动物(长颈鹿、犀牛、北极熊、河马、大象、鸟)的电影,观察他们观看影像时的面部反应和兴趣等是否有差异。结果发现,婴儿们对观看蛇和其它动物影像的行为反应似乎没有差异,甚至有小婴儿把自己的耳朵凑过去倾听蛇发出的滋滋声。因此科学家认为,人们并不是天生就知道恐惧。

黑龙江华慈医院精神科主任李艳桂认为,恐惧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同时也与个体的素质及个性有关,而素质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孩子是否会恐惧,关键不在遗传,而在后天的教育。

恐惧是种遗传性情绪?

然而,也有科学家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湫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就指出,恐惧是一种遗传性的情绪。事实上,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这种反应不是在生活中习得的,而是从人类祖先那里一代代遗传下来的。心理学认为,在原始社会,人类祖先必须要具有眨眼间发现蛇并迅速远离它的能力,这样才能生存下来;同时,人类学家也表示,在野外注意蛇的这一需要让早期灵长类动物进化出更好的视力和更大容量的大脑。按照“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进化原则,存活至今的人都是这些灵长类动物的后代,这种对蛇的警惕通过基因遗传至今,让现代人们大脑中深植了对蛇的恐惧和敏感。

基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山大学教授马文宾也指出,有很多基因可以控制情绪。例如,一个名为“stathmin”的基因和恐惧情绪相关。通过基因工程的操作去掉这个基因后,小鼠会变得更加大胆,具体表现为可以在开阔的空地、狭窄的小桥上停留(这些都是正常小鼠会本能躲避的),而且对恐惧的记忆能力也有所下降。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来距离完全理解恐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