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张新友:院士代表牵挂着农民兄弟
《河南日报》,10月24日:第05版,党的十九大特刊·欢庆盛会
张新友:院士代表牵挂着农民兄弟
□本报记者朱殿勇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10月22日,河南代表团审议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张新友神情专注,手中的橙色荧光笔在报告上,又勾又画,又批又注。旁边的代表对他说:“您这个院士代表审议报告的认真劲儿真令人敬佩!”
这次到北京开会,张新友的行李箱不大,却很重,里面衣服不多,资料很厚。
他房间的桌子上,堆着一摞厚厚的书本、杂志、剪报。这些资料,都是他专门从郑州带过来的。
张新友说,参加党的十九大是一份责任,每句发言都要有出处、有依据。“带着资料参会,一旦遇到问题,随时就能查阅。”
张新友的笔袋里放着绿、橙、红等不同颜色的荧光笔。他每读一遍报告,就换一种颜色标注。
仔细通读了两遍报告,他还不过瘾,“昨晚临睡前我还在琢磨报告,报告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出最深邃的思想,我越读越有味道!”
张新友是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他生于农村,对农民兄弟充满了感情。
10月17日,社旗县甲天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营接到张新友从北京打来的电话,询问他花生灾情和投保情况。
张新友为何如此牵挂李营的事?他拿出十九大报告,报告中“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被他重重圈住。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更有利于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对于规模化经营,张新友也有担忧,除了土地成本高、生产经营融资难以外,自然灾害也是一大难题,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广度和保障深度都不够。
张新友从资料中翻出一张剪报,介绍美国农业保险的相关情况……
夜已经深了,张新友在灯光下,一遍遍勾画着报告,他勾画的不仅是报告中的大事,也有农民兄弟的心事。这是一位院士代表尽职尽责的真实写照。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