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要病虫害及新病虫害前瞻性研究
玉米主要病虫害及新病虫害前瞻性研究
(1)玉米矮化病及防治技术研究
推广6%丙硫克百威和8%丙硫克百威的种衣剂(质量比1:100包衣)防治玉米矮化病进行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6%和8%丙硫克百威处理的发生率分别为1.44%和1.41%,而对照发生率为39.5%,示范效果明显。通过土壤常规分离和分子检测,比较矮化病土与健土线虫组成,表明病土中主要为植物线虫,如矮化属、短体属和刺属等,而健土主要为非植物线虫。
(2)开展玉米主要病害的深入研究
用已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和F2株系用于抗病 QTL定位研究,在多个环境对F2:3家系进行抗灰斑病鉴定,采用复合区间定位法进行抗病 QTL检测。综合多个环境QTL检测结果,共检测出若干个QTL。本研究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抗病基因定位等奠定基础。
初步确定齐319和X178的抗病性由2对基因控制,目前在X178上的标记距离分别为1.7cM和2.3cM。
通过电镜、荧光标记和组织病理学技术对层出镰孢的侵染途径及致病机制进行分析。已获得初步结果。
对新采集和保存的18省120点的玉米穗腐病镰孢菌鉴定与产毒型和产毒能力分析。证明轮枝镰孢和禾谷镰孢复合种为优势致病种,131个菌株中分别占59.5%和40.4%;在禾谷镰孢复合种中,禾谷镰孢占62%,南方镰孢占26%,布氏镰孢占12%,种的分布具有地域特征。
完成弯孢叶斑病菌基因组测序,明确抗、感病品种均能诱导病菌致病性发生变异,其中Sod在强致病类型菌株中转录水平较高,而SCD和Brn1则相反。与Brn1互作的VelB基因与致病性关系密切。
(3)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研究
利用同位素比率质谱仪研究了采自德州、石家庄、徐州不同世代的二点委夜蛾的寄主植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徐州种群有少量二点委夜蛾幼虫取食C4植物外,德州、石家庄种群的一代和二代成虫寄主来源均为C3植物。在徐州种群的一代成虫和二代成虫中,寄主来自C4植物的分别占2.8%和3.7%。研究了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的过冷却点、结冰点、鲜重以及自由水、结合水、脂肪、糖原的含量与抗寒性的关系。
(4)亚洲玉米螟的寄主植物种类与寄主选择性及玉米耐螟性研究
通过田间非选择性笼罩试验,从供试的36种植物中筛选出20种亚洲玉米螟寄主植物。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再到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选择性试验一致显示,蓼科的酸模叶蓼是亚洲玉米螟的适宜寄主植物,也是亚洲玉米螟偏好取食和产卵的植物。
在玉米抽雄期和乳熟期,通过人工接种玉米螟和测定不同茎节及节间外表皮穿刺强度,对DH系的耐螟性进行研究。对不同时期DH系茎秆外表皮穿刺强度与蛀孔数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在抽雄期,茎秆穗上节节间、穗下节节间强度与上部蛀孔数呈显著负相关,穗节节间强度与蛀孔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乳熟期,穗节节间、穗节节点、和穗下节节间外表皮穿刺强度与上部蛀孔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穗上节节间、穗上节节点与蛀孔数呈显著负相关,其中穗下节节间外表皮穿刺强度与蛀孔数的相关系数最大,把穗节节间、穗下节节间的外表皮穿刺强度作为茎秆在抽雄期和乳熟期耐玉米螟钻蛀的衡量指标。
(5)玉米籽粒中伏马毒素的检测
对2012年来自河北、山西、内蒙古、四川、宁夏、山东和云南等地的玉米籽粒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不同地区样品中镰孢菌的种类及分离频率不同,而且引起不同地区的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的优势种群也有差异。
(6)玉米新发病害研究
北方炭疽病鉴定 对采自东北、华北和西南的样本进行鉴定,确认由Aureobasidium zeae引起的北方炭疽病今年在各地普遍发生。
弯曲平脐蠕孢叶斑病 首次报道了弯曲平脐蠕孢可引起玉米叶斑病,对生产上主推的48个玉米品种对弯曲平脐蠕孢叶斑病的抗性鉴定,发现多数品种对弯曲平脐蠕孢叶斑病的抗性能力较差,其中高抗品种4个,感病品种18个。
玉米圆斑病生理分化研究 采用普通寄主鉴定方法,对西南地区分离的31株玉米圆斑菌(Bipolaris zeicola)在不同寄主上引起的病斑反应型进行了田间鉴定,明确不同菌株在寄主上的反应型差异,为进一步弄清圆斑病菌生理小种奠定基础。
对28个玉米品种进行了圆斑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无高抗品种;抗病品种有9个,占32.1%;中抗品种16个,占57.1%;感病品种2个,占7.1%;高感品种1个,占3.6%。抗性表现好的品种有川单14,三北89和汉玉1号等。
(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病虫害防护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