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信息化促进农业提效增收
数字农业概念的提出,旨在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与生态学、植物学、土壤学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
近年来,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成果显著,智能化农业生产科研成果丰硕。全省农村建立起3000多个电子商务连锁网店,通过实施金农工程、三电合一信息服务工程,走出了一条以农业信息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
虽然吉林省数字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如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不够健全,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员整体业务水平不高,相关规则制度不够完善,农业信息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和共享。为此,有关专家建议:
大力依靠政府部门推进数字农业建设步伐。数字农业建设是跨部门、跨地区和多种业务技术综合集成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组织机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引导。尤其是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的前期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由政府来组织实施,多渠道增加投入,多方面加以引导。
重视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翔实、准确、及时的数字化农业信息是数字农业的基础和关键。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必须配备足够的人力、物力,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共享及数据更新的技术规范、标准和政策法规,加快不同层级的农业资源环境基础信息库建设,健全农业信息网络,为数字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大数字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重点依托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联合长春光机所、省社科院、省农业机械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发挥人才优势,在引进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吉林省自然、经济和农业发展现状,开发适合本省的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和产品。
建立数字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数字农业作为一种现代高新技术的集成,投资大,风险也大,需要良好的试验条件和开发条件。吉林省发展数字农业,可选择科研条件较好、农田基本设施完善、农业信息化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建立示范性的数字农业试验基地。在基地内开展不同集成水平的数字农业研究工作,以便集中有限的资源,使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及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改进。
加强对农民的素质培训和科技推广服务。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示范应用,不断增强农民对数字农业的了解,引导农民认识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作用,增强他们对各种新技术的接受、认识和分析能力,调动他们对数字农业的热情。同时,组建一支素质高、业务熟的技术推广队伍,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向农民推广数字农业。
(文章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