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扩大优质麦种植带动供给侧改革

5月的河南延津,处于灌浆期的麦田一地淡黄。

粮油市场报记者在延津县僧固乡东史固村新良黄淮海冬麦实验农场看到,20余种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犹如被列队检阅的士兵,向前来参观的人们展示着它们秆壮粒大的“丰满”身姿。

这是延津县积极调整小麦种植结构,推进从原粮生产向种子繁育转变,探索小麦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有益尝试。

延津位于我国黄淮海小麦优势区的核心地带,小麦常年种植面积约100万亩,是中国优质小麦产业示范县,享有“中国第一麦”的美誉。

扩大优麦种植和良种繁育

近年来,普通小麦受市场需求低 迷、国家政策性粮源库存高企等多种因素制约,价格下滑较为明显。作为以小麦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县,延津小麦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方面日渐乏力。

随着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持续执行,托市价格逐渐成为小麦市场价格的“天花板”,普通小麦销售不畅问题日显突出,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卖粮难。与之相反的是,优质强筋小麦市场却呈现出粮源供给偏紧的需求态势。

从长远来看,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居民的消费意识从以往的注重“数量”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市场对优质小麦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

延津县结合小麦市场的供需形势,借助国家调整种植结构、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契机,利用当地气候、土壤等天然禀赋,大力推广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在产业发展初期,该县利用订单种植完成了购销加工有效衔接,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实现了种植结构从普通小麦向优质强筋小麦转变的顺利突破。

目前,该县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 积已达50万亩,龙头企业以每公斤高出市场价格0.2~0.4元的价格收购。依托小麦种植结构调整带动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的新路径初步形成。

在小麦良种繁育方面,延津积极与中国农科院、河南农大、河南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及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合作,通过土地流转在僧固乡、司寨乡建立了黄淮海冬麦示范农场和3000亩高标准小麦品种展示示范田,每年引进半冬性小麦品种50个以上,从中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小麦品种进行推广。目前已建立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繁育基地25万亩,年生产小麦良种1亿公斤以上。

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

优质强筋小麦市场销售较好,价格较高,但受产量略低、市场价格不稳、托市政策影响等因素制约,推广仍 呈波浪式发展趋势。

为稳定优质麦种植面积,提高小麦产业化对经济的带动效应,该县及时出台《关于推动延津小麦经济产业升级的实施意见》,以促进小麦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有效进行。

根据小麦产业升级的实施意见,延津县计划2016年小麦统一供种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5万亩。并通过订单种植、优质优价、完善补贴办法、提高订单履约率等措施,深入探索农企联合的新模式、新机制。

为保证农民种粮卖得出,延津县改变以前只埋头种粮、不抬头看市场的传统种植习惯,换之以市场需要什么小麦就种什么小麦的新思路。以国家强筋小麦质量标准为参考,以消费需求和加工企业需要为导向,积极研发推广新的小麦新品种,来适应不同的消费需求。 同时,该县还拿出600万元设立小麦产业升级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和支持小麦经济产业升级,对统一供种、订单种植和建设示范农场等给予重点扶持。并根据加工企业对面粉和食品的品质要求,寻求优质小麦产业化生产的品种和技术需求,从原料选取环节把控,为企业节本增效。同时强化加工企业与种植基地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将增加的效益适当返还农户,反哺农业,提高产业链的关联程度。

据延津县相关人员介绍,为促进小麦产业技术创新升级,延津先后组建新乡小麦产业集团和小麦产业协会,以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衔接。今后还将坚持以小麦产业供给侧改革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民种植市场需要的小麦,提升小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用终端产品体现“中国第一麦”的优良品质。

[责任qianm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