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是短板 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过度担心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是短板
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过度担心
中国科技网讯(记者杨纯)近日,中国工程院举办一场主题为“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与技术进步”的研讨会,中国和澳洲两国科学家共同探讨如何保证“舌尖上的安全”。“农药、色素、防腐剂、苏丹红?我们还能吃什么?”现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总顾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一语道出了目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作为反映国家食品安全水平的指标之一,全国食品总合格率在过去30年间从71.3%上升到96.8%,其中按类别来分,六类主要食品(肉、乳、水产、粮食、油和调味品)的合格率也逐年明显上升。不过,陈君石院士指出 ,风险交流仍是一块短板,政府和食品行业的努力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信息严重不对称,消费者过度担心,政府公信力下降。
他从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风险分析框架的应用三个方面来评价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早年我国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一直存在多头、分段管理的弊病,2013年之后有了进步,但仍有改革余地;2015年食品安全法实施,中国的标准也从食品卫生标准发展为食品安全标准,从互不协调、相互矛盾的三套强制性国家标准整合为一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在对4800多项现行交叉、矛盾的标准进行清理、整合后,形成一套唯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在覆盖面、技术水平、实用性、以及国家标准接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陈君石指出,中国当前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很多。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控制还比较薄弱,食品掺假和欺诈还相当普遍,风险交流面临严峻挑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产生了过度担心。为了尽快提升中国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他建议一是要做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食品安全保障,二是政府要做到全产业链的一体化无缝监管。他认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要从以抽样/检测为主转变为以过程监管为主,只有遵循风险分析框架,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社会共治才能稳步提升中国的食品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