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杂交中稻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通过科技成果...

4月29日,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张洪程教授为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朱德峰研究员为副主任,四川省农业厅牟锦毅副厅长、湖南农业大学邹应斌教授、西南大学何光华教授、重庆市农科院李经勇研究员、成都市农技总站曾必荣研究员为委员的鉴定委员会,对我校马均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所完成的“四川盆地杂交中稻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成果进行了鉴定。该成果针对四川“高湿度、寡日照、小温差”的生态特点和水稻持续丰产高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了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和技术集成和推广,专家们认为,成果阐明了高湿寡照条件下中籼杂交稻高产形成规律与群体诊断指标,创建了精苗稀植与肥水耦合实用精简超高产栽培技术,解决了超高产与节肥、省工协调的杂交中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难题;明确了四川盆地不同规模种植条件下水稻机械化生产的资源配置,研制了适应稻麦(油、菜)种植制度和不同区域生态条件的高产高效机械化关键农艺技术,集成了机插、机直播及稻谷烘干等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筛选出再生能力强的两季高产优质的适宜水稻品种,优化了品种布局,创新了杂交中稻-再生稻粒芽肥精准施用的诊断方法及调控技术,集成了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高效的技术模式,制定了相应技术规程;筛选出开花结实期耐高、低温品种,创新了稀播长秧龄、迟栽避旱技术,建立了抗逆减损配套技术,为杂交中稻稳定高产高效提供了技术支撑;创新了水稻生产技术研究、转化、服务一体化机制,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合作社、农机专业服务队等技术推广服务模式,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创新形成了“四川盆地杂交稻机械化育插秧栽培技术”等8项主体技术,优化集成了“成都平原水稻规模化安全生产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等4套技术模式,获得授权专利15件,制定地方标准12项,发表论文197篇。集成创新的4项技术被列为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2009~2015年,在四川累计推广9601万亩,新增稻谷258万吨,新增产值59.04亿元,节支17.85亿元,新增社会经济效益76.89亿元。为四川乃至长江上游稻区水稻增产、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专家委员会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技术应用覆盖面广,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整体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省科技厅农村处处长吴斌、农业厅科教处处长陈开勇、省农科院副院长任光俊研究员、我校科技处副处长王之盛教授等及成果完成主研人员参加鉴定会。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更多分享

关键词:四川盆地中稻科技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