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证券: 转基因商业化推广势在必行
1.事件
2016年以来,转基因话题持续升温,引发公众和舆论的持续关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全国两会期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记者会上就转基因话题回应了社会关切,表示在对待转基因的问题上,"一是研究上要大胆、要坚持自主创新,二是推广上要慎重、要坚持确保安全,三是在管理上要严格、要坚持依法监管";4月13日,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详细介绍了农业转基因有关情况和主观部门的相关政策措施,这也是农业部首次主动召开有关转基因的新闻发布会;同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发布了2015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1.80亿公顷,较之1996年170万公顷的种植面积,二十年间增长超过100倍。
2.分析与判断
(一)、一以贯之的政策和原则--大胆研究、自主创新,慎重推广、确保安全,严格管理、依法监管
尽管近年来转基因话题在公众和舆论间引发巨大争议,我国政府对待转基因的态度和政策并没有发生重大调整,是一以贯之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曾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及其推广做出全面辩证的分析,指出"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社会对转基因技术有争议、有疑虑,这是正常的"。同时他也就此问题提出了"确保安全"和"自主创新"两点重要原则,要求在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上要大胆,但在相关作物的推广上要慎重--"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商业化推广,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稳打稳扎,确保不出闪失,涉及安全的因素都要考虑到;与此同时,要大胆创新研究,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转基因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此后,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再次表示,"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必须在转基因这个高技术上占有一席之地"。不难看出,国家对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原则以及农业部在具体工作中的政策和要求也都是明确的、一贯的,即:研究上要大胆、要坚持自主创新,推广上要慎重、要坚持确保安全,管理上要严格、要坚持依法监管。
(二)、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力保我国农业转基因安全
几十年来,国际上众多主流、权威科研机构对转基因技术和产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充分证明了已经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例如,欧盟委员会历时25年、组织500多个独立科学团体参与130多个科研项目,得出了"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并不比传统育种技术危险"的结论;世界卫生组织则明确,"目前尚未显示转基因食品批准国家的广大民众使用转基因食品后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任何不良影响";国际科学理事会也明确指出,"现有的转基因食品是可以安全食用"。此外,英国皇家医学会,美国科学院、巴西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印度国家科学院、墨西哥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等机构所出版的报告也明确指出,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食品更有营养、储存更加稳定,并且因为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能够更好的促进健康,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好处。
可以明确的是,转基因作为一项技术是中性的,这个中性的技术研发出来的产品是需要对它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性评价,只有经过安全性评价的转基因产品才能上市。目前通过主流学术界认可和安全性评价后审批上市的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从实践上来看,目前有包括美国在内的近三十个国家有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国家之一,目前也是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大、作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从1996年美国开始商业化种植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算起,20年的历史中,迄今尚未发现一例可以被确认为因食用转基因农产品而造成的健康问题。
转基因技术产生以来,为保障转基因产品安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标准,成为全球公认的评价准则。依照这些评价准则,各国制定了相应的评价规范和标准。
结合国情,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为我国农业转基因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1,建立了涵盖1个国务院条例、5个部门规章在内的法律法规体系,覆盖转基因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许可审批和产品强制标识等各环节;2,组建了由64名专家院士等组成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47位专家组成的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2个第三方检验测试机构,负责转基因安全评价、标准制定、检验检测;3,国务院建立了由农业、科技、环保、卫生、质检、食药等12个部门组成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农业部设立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转基因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在国际上对转基因安全的评价基本上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针对产品的美国模式,一种是针对过程的欧盟模式。我国目前既对产品又对过程进行评估,可以说是全球最严格的评估体系。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应配套制度的规定,我国实行严格的五阶段评价制度。例如农业部批准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 汕优63"转抗虫基因的水稻,前后就进行了11年的安全性评价。
(三)、全球发展势头强劲,种植规模已达1.80亿公顷,经济、环境效益双赢
目前,全球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势头强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研发对象更加广泛--已涵盖了至少35个科、200多个种,涉及大豆、玉米、棉花、油菜、水稻和小麦等重要农作物,以及蔬菜、瓜果、牧草、花卉、林木及特用植物等;2,研究目标更加多样--由抗虫和抗除草剂等传统性状向抗逆、抗病、品质改良、营养保健拓展;3,转基因技术更加精准--基因编辑技术、定点重组技术的突破使基因操作实现安全化、精准化。
与此同时,产业化应用也发展迅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发布的2015年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已经增加到28个、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1.80亿公顷,较之1996年170万公顷的种植面积,二十年间增长超过100倍;20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累计种植面积达20亿公顷,转基因技术的推广显着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超过1800万的农民获益超过1500亿美元;除经济效益外,种植转基因作物使得杀虫剂的喷洒量减少了至少50%,体现了强大的环境效益。
尽管2015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比减少了1%,出现了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开始后的首次下降,但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价格因素导致的种植结构变化,一些农民从玉米、棉花和油菜转向种植转基因大豆等更易于管理的作物,玉米种植面积减少了4%、棉花减少了5%,此外还有南非严重旱灾的影响。我们相信2015年的这一数据这并不意味着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持续扩大的趋势反转,未来玉米、棉花等农产品价格上涨时将会带动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
报告还显示,2015年中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为370万公顷,居世界第六。种植的作物包括棉花、番木瓜和杨树,其中棉花占据几乎全部种植面积,2015年有超过660万棉农种植了约370万公顷的Bt 棉花,番木瓜种植面积仅为1500公顷。相关研究显示,1997年至2014年间,Bt 棉花为中国棉农带来的经济收益达175亿美元,仅在2014年就达13亿美元。
(四)、转基因经济作物和原料作物商业化将加快推进,首选转基因玉米
在4月13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聚焦战略重点:
1,以核心技术为主的抢占科技制高点战略,就是要瞄准国际前沿和重大需求,克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育种价值"的新基因;
2,以经济作物和原料作物为主的产业化战略,加强棉花、玉米品种研发力度,推进新型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玉米等重大产品的产业化进程;3,以口粮作物为主的技术储备战略,要保持抗虫水稻、抗旱小麦等粮食作物转基因品种的研发力度,保持转基因水稻新品种研发的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必须在转基因技术上占有一席之地。为此,国务院于2008年批准设立了转基因重大专项,支持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并取得了抗虫棉、抗虫玉米、耐除草剂大豆等一批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大胆创新研究,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不能把转基因农产品市场都让外国大公司占领了"。
种种迹象表明,以棉花和玉米为代表的转基因经济作物和原料作物的产业化进程将会加快。抗虫棉在我国已经大规模种植多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而主要作为饲料原料的玉米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回避民众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忧虑,也符合"非食用、间接食用和食用"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路线图。据ISAAA 估计,中国转基因玉米商业化种植的空间巨大,未来种植面积将高达3500万公顷。
客观地讲,仅从成本角度考虑,我国加快推动转基因玉米的商业化种植也是当务之急。2010年时,中美单位面积玉米的种植成本基本相当,中国的成本劣势仅为不足20元/亩。然而,这几年成本差距迅速拉大,至2014年中国单位面积玉米种植成本高达1064元/亩、而同期美国单位面积的种植成本仅为700元/亩,中国的成本劣势已扩大至360余元/亩。
与此同时,美国玉米单产是我国的2倍左右。随着育种科技的进步,到2030年时美国玉米单产有望达到每英亩300蒲式耳,比现在的水平提高一倍,如果中国不及时采取措施大力发展转基因玉米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届时中美两国玉米的单产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
综合考虑,巨大的成本差距将导致进口玉米的极大优势,回想国内大豆产业的沦陷历程,不免引人忧虑。某种意义上来讲,加快推动转基因玉米等农作物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从粮食安全的高度来看也是势在必行。
(五)、把握历史机遇,央企巨头纷纷布局现代种业和农业一体化
近年来,在转基因产业化进程加快的预期下,若干国内央企巨头纷纷布局种业,谋划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庞大市场空间。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次将"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单独提出作为一节进行详细论述,并提出要推动"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为国内现代种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这其中最为大手笔的,便是今年年初中国化工集团对瑞士先正达集团的430亿美元收购计划。2016年2月3日,中国化工集团宣布以430亿美元通过公开要约收购瑞士先正达公司达成收购协议,这笔收购交易如果最终通过有关国家的反垄断审查和批准,将刷新中国公司出海收购的纪录。先正达是世界第一大农用化学品公司、第三大种子公司。全球500强企业,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2000年11月13日,阿斯特拉捷利康的农化业务--捷利康农化公司以及诺华的作物保护和种子业务分别从原公司中独立出来,合并组建了全球最具实力的专注于农业科技的企业----先正达(Syngenta),新公司当时在瑞士、伦敦、纽约和斯德哥尔摩的证券交易所上市。先正达公司2015年销售额约134亿美元、净利润13.4亿美元。目前,公司业务遍及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27000名员工,其中约5000人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若此次收购成功,中国化工将成为一家转基因种子生产商,也将直接挑战孟山都的龙头地位。
中粮集团在擅长资本运作的时任董事长宁高宁的带领下,不断并购海外资产,壮大企业规模和影响力。2014年,中粮集团完成对尼德拉51%股权的收购。尼德拉在世界18个主要进出口国家从事粮食分销和国际贸易业务,在南美粮源掌控能力和种子业务的核心技术方面占据优势,重点在阿根廷和巴西,特别是在阿根廷种业市场仅次于孟山都居第二位。
这一收购进一步完善了中粮集团的农业产业链,为进军现代种业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还有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作为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唯一一家大型综合性农业类中央企业,其所控股的农发种业(600313)成为了集团整合现代种业的平台。2011年起,通过对中农发集团的定增募资、再加上前期IPO 剩余资金,上市公司先后收购了河南地神、广西格霖、湖北种子集团、山西潞玉、中垦锦绣华农、江苏金土地种业等国内种子企业,顺利实现转型并扭亏为盈。此后公司继续延伸产业链,2015年完成对河南颖泰67%股权的收购,向农药原料药领域进军。据报道,现在该公司与拥有20年生物育种经验的法国大型农业集团优利斯合作,在转基因玉米育种方面也有布局。
中国中化集团所属的中国种子集团作为我国唯一一家以农作物种子为主营业务的育繁推一体化中央企业,在现代种业方面也积极布局。2013年,中种集团与孟山都深化在玉米常规育种领域的战略合作,获得孟山都在中国的玉米种子常规育种资源与基地,组建中种集团控股的育繁推一体化的"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并将以此为依托发展成为我国玉米种子领域品种与技术领先、市场份额领先的种业企业。中种国际也成为第一家由外国母公司向其在华合资企业注入育种研发能力和体系的中外合资种子企业。今年年初,在担任中粮集团董事长整整11年后,今年57岁的宁高宁将要调往中化集团任董事长。宁高宁一方面深耕农业多年,另一方面擅长海外资产并购,相信将为中化对种子、农药、化肥一体化的整合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信集团于2015年入主隆平高科,大手笔认购后者的定向增发股份,使得隆平高科从一家民营种业公司变身种业国家队,凸显中信集团将农业产业作为集团在非金融领域重点发展的核心业务的战略布局。隆平高科是我国首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之一,目前杂交水稻种子市场份额全球第一,杂交玉米种子位列全国第一军团,杂交辣椒种子推广面积全国第一,黄瓜被誉为中国第一品牌。通过对隆平高科的股权增持,中信集团将进入农业产业中科技含量最高、附加价值最大、对农业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的种业领域,然后借助中信集团大型综合企业集团优势、金融资本优势和国内外资源整合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隆平高科,并积极稳妥发展大农业产业和农业服务业务。
3. 投资建议
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推广在我国方兴未艾,市场空间十分广阔,也是势在必行。现代种业和农药、化肥一体化服务也是未来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建议关注相关农业、种业、农化等上市公司,包括:中国化工集团下面的沙隆达,中农发集团控股的农发种业,中国中化控股的中化国际、扬农化工和江山股份,以及中信集团控股的隆平高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