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本农业挤出种粮大户:种粮不赚钱 要靠补贴钱
农村“散户种粮亏本、大户种粮得利”的情况正在改变。受种粮成本不断提高等因素影响,不少种粮大户“踩”着盈亏平衡点种粮,一遇自然灾害或粮价波动,就可能出现“倒亏”。尤其在土地高度零碎、地力较差的西部农区,农民规模种粮单位投入成本更高、效益更差。如何优化种粮扶持政策,真正稳定大户种粮的积极性?
挣扎在盈亏线上 越种越没信心
初春时节,记者深入重庆开县、涪陵等农业大区,看到不少种粮大户已开始新一年的春耕劳作。但不少长期种粮的大户向记者坦言,现在是踩着盈亏平衡点在种粮,国家虽然有补贴,但是难抵人工成本上涨、自然灾害风险,规模种粮越来越没信心。
在重庆开县大德镇,朱占昌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流转了1300多户2500多亩土地种粮。谈起种粮直接收益,朱占昌说现在只能维持不亏本。“现在种一亩水稻,各类农资成本要300多元,机耕、机收等生产环节成本3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转费每亩平均300元左右。水稻亩产能够有1000斤,如果单纯卖稻谷,无论怎么算,都是不划算。”
粮食生产不赚钱,只能靠加工环节赚点利润。由于规模种粮面积开县最大,朱占昌搞起了大米加工厂,每斤粮赚2毛钱加工费,一年生产200万斤粮食,能挣40万元。“我是开县‘粮王’,感觉好像很牛,但一家人年景好时也就几十万元收入,还要一身泥巴一身汗,这个钱赚得不易。”
采访中,种粮大户反映,今年在农村劳动力价格、土地流转租金、农业贷款成本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农民规模种粮收益下降。“秧苗还没栽到田里,就已经预先给农民支付了近10万元土地流转金。这样大的一次性成本支出,想起来就觉得风险不小。”重庆荣昌区种粮大户唐运毅2012年流转了1000多亩水田种水稻,租地当年就出现亏损,第二年也只能保本。他告诉记者,县内一些水源、基础设施较好的村社,稻田平均流转价格已经涨到700元至800元一亩,大户租地成本压力一年比一年高,效益却没见起色。
“种粮不赚钱,能赚的仅仅是国家补贴的钱。”这是不少种粮大户之间的“口头禅”。根据政策规定,重庆大户种植在50亩至100亩的,每亩补贴160元;种植1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230元。“一个种植规模在50亩的农业大户,种粮一年,利润也只有1万多元,仅相当于外出务工3个月左右的收入,吸引力并不强。”
成本上扬 种粮大户被“挤出”
由于规模种粮利润太薄,不少种粮大户难以维持,选择了放弃,粮食适度规模生产面临瓶颈。“当前,种粮收益每年都在以5%以上的速度在下滑,大家对种粮信心都不足。”涪陵区马武镇农民李迎春在2006年组建大米合作社,规模种植4000多亩水稻和高粱,但由于效益太差,2012年后合作社粮食种植面积不断萎缩,最后不得不放弃。
同时,由于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不少种粮大户不得不“自操自办”,增加了成本。在彭水县联合乡,大户何世素流转土地种玉米,她平时最操心的就是社会化服务不够,甚至不得不花70万元,买了30多台农机种地。“提高种粮效率,关键靠机械化。但我们当地农机合作社规模太小,花钱也买不来服务,只能自己下血本。”她连呼“吃不消”。
开县赵家街道种粮大户陈流江也有类似感受。“水稻种植对播种技术、农药施用有很高要求,但县里植保合作社人才短缺,很多人不会用农机具,药物配比也不精准。”为此,陈流江不得不组织20多人的劳务队,从种到收都得亲力亲为。
“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或项目补助,大户种粮亏损并不鲜见。”在重庆南川区,全区粮食种植面积超过80万亩,规模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却只有10多户,一些大户种粮见不到效益,要么放弃土地流转,要么改种其他作物。
记者发现,相比于大户种植蔬菜、水果等作物平均1亩2000元以上的收益,规模种粮劣势明显。为了提高种地效益,不少大户也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一季种水稻,一季种植蔬菜或油菜、豌豆等作物。他们希望“用水稻收回成本,用其他作物赚得利润”,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收入,但这也面临着要投入劳动力“改水田为旱地”,成本很高。
大户“缺血” 政策如何“补台”
春耕时节,农业大户要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往往是资金最紧张的时候。记者在一些农区采访发现,随着农村土地加速流转,不少地区出现经营面积数百亩甚至上千亩的农业大户,资金需求大幅增加。由于抵押物缺失等原因,部分种粮大户难以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不得不四处借债,甚至依靠“高利贷种粮”。
过去种几亩地,一次投入几千元;现在种几百亩地,动辄投入几十万元。“眼下种粮最头疼的问题是投入大、风险高,资金短缺。”陈流江流转土地的每年成本开支就达100多万元,由于很难向银行贷到款,陈流江不得不经常找亲戚朋友借钱,以弥补资金缺口。
不少种粮大户说,种地超过500亩的大户,一般都会出现资金“缺血”的问题,不少人甚至靠借高利贷种地。大户们反映,近年来,种粮1亩地才赚一两百元,收成不好时,连借款本息都还不起。
在重庆,种粮大户反映,粮食生产风险高,投入也不少,种粮农民通过自有手段增加收入的途径并不多,往往需要国家加大扶持力度才能克服成本高企带来的困扰。目前农业生产成本高企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惠农政策本应起到的效益,影响了农民坚持粮食生产、实施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率的积极性。
基层干部和种粮大户认为,要真正使种粮有效益、农民种粮有积极性,要加大种粮新主体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各类补贴力度,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
同时,应出台鼓励打造粮食产、加、销全程产业链政策措施,鼓励以利益为纽带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制公司、龙头企业或合作社,采取公司+粮食生产合作社+农户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发展粮食产业,延长农民种粮收益利润链条,破解“谁来种粮”和规模种粮比较效益低、风险大的难题。(来源:半月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