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业的未来之路——明道、借势、优术
减少产能、跌价冲击、跨界对手来临,未来三年中国种企应对策略是……
《中国种业的未来之路——明道、借势、优术》
作者:农财宝典特约撰稿人 林墨染与中国种业观察群
一、群雄逐鹿,明大道者方可图谋天下
当下之中国,各行各业都处在残酷的市场淘汰过程当中,也称市场出清,说白了就是要减少过剩产能,达到供需平衡乃至产品升级。
国家的意图就是先用市场衡量一下各地玉米产业的竞争实力,然后根据市场份额分配补贴,扶持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满足下游南方用粮省份的需求和大型畜牧、饲料、能源企业的需求。我们看看世界范围内的石油、石化、煤炭、钢铁跌的都快白菜价了,所以农业乃至种业也都一样,只不过是开跌的时间先后而已。
说句实话,在中国经济改革这波大潮中,种业算是很不错的,但仍不可避免要发生大量破产、倒闭、下岗现象,所有企业都要做好各自的应对之策。我们国家的农业才刚刚步入农产品过剩阶段,相当于美国1929年金融危机开始,倒奶、小麦当煤烧也许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美国农业发展过程就是中国农业的一面镜子。
我们要知道,这次农业去产能是政治任务,目的就是要干出效果来,彻底击溃过剩和萧条的预期,再重新返回扩张周期,然后才敢重新上产能。所以种业这波危机是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下爆发的,调整幅度之大,阵痛之深远,恐怕会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但是“危机”一词,一语三关。强者,看见的必然是机会;弱者,看见的会是危险;庸者,看见的定是死亡。
但是我们做企业的要清楚的意识到,这波农业政策调整与市场出清都是给了企业足够多的时间机会了,但是大多企业都沉浸在过去的惯性思维当中,对产业链条上的重大变化充耳不闻。比如玉米临储取消在2015年初娄部长在清华的演讲已经略有涉及,随后发改委,粮食总局,国务院农业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都多多少少在不同的场合都透漏出了此意,尤其李总理在两会期间答记者问的时候已经差不多就明确了这层意思,但是大家都习惯了原有的路径依赖,固执的认为粮食安全是国之重器,生死之道,须国家保之。
我们须知,中国这次的改革,是效率革命,第一个要革的就是大农业的命,而种业作为大农业最前端的行业,也不会独善其身;玉米之后,水稻、小麦也不会缺席。
二、运之所起,借势而行必成当世之业。
不知宏观者无以谋微观,不知未来者无以谋当下,不知世界者无以谋中国。当下,资本正在驱动中国种业形成一种向前向上的新经济循环周期,对冲旧经济、旧循环,将来注定会打开种业新一轮的上升空间。
但是这轮周期开始前,资本+大型企业会棒杀与围猎一批弱势种子企业于此役,然后重新制定行业标准与规则,开启新一轮的种业景气周期与扩张周期。目前中小种业图存的唯一办法就是现金为王,减少负债和各种支出,避免贷款违约,避免同业贸易纠纷,以待时机。大型种企可以逆势抄底,进行低成本扩张和全国布局。但是盲目冒进和贪图新三板上市的种企估计就悬了,之前那些对赌条款可能要触发条件了,种业融资前车之鉴太多了。
未来三年种子行业企业最好的应对策略可能是收缩,然后抱团取暖,等待着市场出清,同时积累能量,所谓的各种政策春风都是一种远景和停留在文件层面的臆想,不要过多相信,以免自误。
这一次改革其实最大的变化就是打破了“中储粮+农发行”一家独大的局面,允许多个市场主体参与,鼓励市场竞争。我们种业同仁要清楚的意识到,一旦“中储粮+农发行”这个护城河被攻破,大农业产业链上下游那些企业就会寻找机会进行产业链整合,打造以大农业为目标的平台型或者生态型企业。
未来商业上,行业与行业之间越来越没有明显的界限,比如上游的大型化肥、农药、矿产企业会向最前端延伸,下游的大型粮食贸易企业、畜牧养殖企业、饲料加工企业也会向上游逐渐扩张。而我们种子行业现在最怕的就是跨界的对手,因为他们不会按照我们种业原有的规则出牌,尤其他们企业的体积都是我们企业单位的倍数计,而且我们与他们在管理能力高低、战略定向上的谋划就不是一时可以追赶的上的。
三、万物互联,优术者方敢言独孤求败。
一个种子企业关键要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那就是产品链。有了这个,面对各种新技术,我们都能进退自如。只有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方可立于不败之地。种子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产品链,只对新技术和新概念感兴趣,不可能把企业做大做强。实例证明,多数情况下,出巧不制胜。
这就好比三亚大排档在玻璃缸里养海鲜,时间一长就没肉了。现在种子企业的差距不就是差在创新能力上吗?没有产品链,所谓创新力就不可能是可持续的。实际情况不都是这样的吗?
所以种子企业要重新认识创新问题,一个是方向,明确企业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和谁来做。二要明确创新投入的方式与方法。不同企业会有不同的答案,有些是共同原理,有些是个性需求。尤其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与产业化趋近,将来农业的破坏性创新也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这些人的思维和意识还是停留在人云亦云的阶段,会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懂这个世界的。
大企业也应该早做准备,储备相关技术工具和中间产品,处于随时可用的状态。一家种子企业首先要有过硬的品种,才能载着GMO性状占领市场。将来,各个主要公司都获得了GMO性状来源,互相竞争的焦点又会再一次回到产品上。种子企业除了自己的技术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各种的风控能力。
中国种业已经进入“后红海市场”的再造时期,而革新必然来自新进入者的“破坏式创新”,比如国内的华大基因、大北农生物中心、中金玉标记、华智水稻等企业,它们会打破固化的行业垄断格局与产品创新困局,构建完善的产品链,这是进行全方位创新的能力基础。未来的中国种业能够走多远,取决于其创新的基因,这会是一个谁有更好技术谁赢的年代,靠技术真正的实现了边际成本递减和边际收益递增。这道坎,跨不过去的是苟且,跨过去了就是远方。
农财君点评:远见与胆识,字字真言,读完犹如在心中放了一颗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