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产业的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2014年底,农业部适时组建了国家玉米良种科研攻关体。“良种攻关成立的重要目的就是集合行业最优势的主体资源,在资金、政策的扶持下,加速培育、选拔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新品种,在确保农业产业化顺利推进的同时,也提升中国种业行业整体竞争力。” 程仑的南通大熊种业是一个创业型公司,但凭借一支由海外归国科学家、本土科学家组成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在分子育种技术应用开发和常规品种培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破格成为攻关联合体的21家成员企业之一。 根据玉米协作攻关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天宇的介绍,攻关的总目标,第一是保证产量;第二是要把人工和投入降下来。 “前些年的高产,是以很多的劳动力、很多的化肥和很多的农药去支撑的,全世界60%的化肥被中国农民用了。我们希望在5年之内促进玉米新品种更新,也就是,将原来这批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使用化肥过多的品种淘汰掉,未来的新品种必须适合机收、少用化肥、农药和水资源。”王天宇说,5年之内要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这是毫无疑问的。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也是一个相当迫切的问题,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这个现状必须要改变。 2015年,国家玉米良种重大科研协助攻关将加快适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选拔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从105个新品种中选拔出11个适宜机收籽粒的苗头品种。来自试验区之一的黑龙江克东县农机部门统计,2015年全县玉米机收籽粒成本60元/亩,机收果穗成本120元/亩,机收节约成本1/2。另一试验区的河南省孟州市种粮大户张胜利测算,1亩地玉米果穗人工收获、晾晒、脱粒成本约320元,籽粒机收到烘干亩成本约120元。机收籽粒比人工收获成本减少200元。 机收的生产效率是人工方式的200倍。美国机收籽粒已有60多年历史,但中国玉米种植,机收籽粒只占玉米种植面积的3.8%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