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稻不育系选育方法现状

原文地址:我国水稻不育系选育方法现状作者:稻田统计

1.3育种方法现状

1.3.1两系法与三系法割裂

现在多数育种单位将两系法与三系法育种相互割裂,对水稻育种十分不利,南京农业大学曾提倡将两系法育种与三系法育种结合起来,但并未落实。安徽省农科院王守海等提出将粳型两系核不育基因与三系法不育基因结合,选育SB与SA类型保持系与不育系,已获得成功。籼型水稻不育系目前仍未落实两系法三系法融合。

1.3.2三系法不育系选育

不育系一般在人工制保杂种四代左右开始测交,保持系统开展回交工作,回交2-3次后再测优,对优良系统定型、扩繁,此方法虽然经典,由于知晓配合力结果时已经5年左右,浪费了大量精力与经费,水稻杂优育种是配合力育种,核心是配合力,一般配合力遗传力较高,不必等高代时才明确,应该尽早明确。

1.3.3两系不育系育种

两系不育系配合力育种是难点,现有不育系育种的核心是育性选择,选种中不育株比例较低,结合育性高压选择,中选机率很低,选种效率低下,同时因为不育株要经历稻根再生,群体小,米质、抗性及生产水平中后期选择压很小,难以选育高配合力不育系,生产上十分缺乏高配合力高水平不育系的根源是育种方法不佳。另外两系不育系育种存在育性与配合力水平负相关现象,此也是制约两系法发展的瓶颈。

广东农科院李传国等研究指出,两系法从杂种二代起从可育株选种可行,此路线解决了不育系生产水平及米质选种的群体鉴别可行性,仍属于两系法育种。

1.3.4亲本生产水平选择未获重视

籼型水稻育种,自从杂交稻一枝独秀后,常规育种几乎没有重视,三系保持系多为华南早籼稻品种转育,生产应用两系不育系目前没有一例是高产常规品种回交转育而来。常规育种的重要性不亚于杂优育种,没有高水平的亲本,就很难有高水平的杂种组合,湖南农大陈立云等提出超级亲本选育给水稻育种人员提出了新思路。

我们对棉花增广NCII设计试验数据的分析发现,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与自身表现及一般优势力高度线性相关,特殊配合力与特殊优势力高度线性相关,亲本生产水平可以在选种时选择,一般优势力主要由亲本与其它材料遗传差异程度大小决定,可以通过划分杂种优势群解决,此结论表明一般配合力的提高可以划分为两项工作:高水平亲本培育及杂种优势群划分,同时也表明一般配合力不仅主要由加性效应构成,还包含大量的显性效应与上位性效应。

表4:一般配合力与亲本生产水平及一般优势力关系

GCA

B

Sb

t

P

B0

-5.1912

0.2665

-19.4772

0.0000

GHA

0.9708

0.0506

19.1965

0.0000

亲本值

0.4635

0.0237

19.5269

0.0000

表5:特殊配合力与特殊优势力间关系

SGA

B

Sb

t

P

B0

-0.3355

0.0054

-61.6316

0.0000

SHA

0.9909

0.0101

98.0660

0.0000

1.3.4群体改良方法一直极度落后于玉米等作物研究

群体改良是作物数量遗传学理论的成功应用,最初在玉米育种中提出,现在小麦等作物中也获得了成功应用,水稻中仅辽宁农科院及扬州大学有少数学者研究,且其方法仍不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