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补贴方案等不起

农历谷雨节气过后,各地播种序幕也随之拉开。对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农民来说,今年必须面对玉米收储“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然而,新机制具体如何运作,补贴定在多少合适,怎么个补法等政策措施至今没有明确,这导致一些农民仍存观望情绪,不知道今年究竟该种什么。

谁来告诉农民应该种什么?首要的当然是市场。今年我国推进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领域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农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按照当前的改革方向,就是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通过市场定价、发挥价格调节作用,调动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玉米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搞活流通市场。

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发挥好国家宏观调控作用也非常重要。在玉米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中央一再强调要保障农民合理收益。农民是种粮的主体,任何改革不能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能让农民因为种粮吃大亏,而是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改革中有获得感。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推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方案同时,尽快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给种粮农民吃上定心丸。

当前,虽然有关部门已经确定玉米主产区收储制度改革大方向和大原则,市场信号的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的预期效应也已经在一些地方显现,但是农民非常关心的具体补贴多少、怎么个补法等问题不能等,也等不起。

春耕节骨眼,对农业而言,农民还种不种玉米是种植结构调整的大问题。尤其是天时不等人,目前各地已经进入播种的黄金时期,相关部门应及时公布国家补贴等焦点信息。吉林年产玉米580亿斤,占粮食产量的80%,如果一斤玉米收购价格下降一分钱,吉林农民就会减收5.8亿元,这不是个小事情,直接关系到农民种玉米的积极性。迟迟不公布细则,有可能会让初衷很好的改革,落地效果打折扣。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不能突破的底线。在积极稳妥推进粮食“价补分离”改革的同时,有关部门也应让政策设计更周全些,最大限度公开政府决策信息,及时回应和化解各方关切,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