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集中上市,交易冷清收购遇冷
每年的11月是青岛花生集中上市的季节,然而,记者在莱西采访时发现,花生市场交易冷冷清清,这与一个月前30多万亩花生收获的忙碌景象极不对称。是什么原因导致种植户惜售,加工厂和大型油料企业在收购市场面临哪些问题?
花生价跌两成多 农户惜售加工厂“喊渴”
马连庄镇花生种植户刘希良,指着存放在谷仓里的1000多斤花生说:“现在莱西花生收购价格每斤在3.8元左右,比起去年同期的5块出头,在种植成本增加前提下,价格下跌了两成半。”这一价格显然让他难以接受,打算先囤积一段时间看看。
地处莱西市沽河街道一角的蔡家庄村仅有240户人家,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村庄,却曾是当地有名的花生加工村。村支书潘仁军介绍,以前兴隆的时候,全村八成以上的农户从事花生种植和加工,拥有总投资1540多万元的花生加工企业14家,小型花生加工户80家,高峰时村里一年加工花生米14万吨,销售收入 2.2亿元,光税就交了80多万元。但现在部分规模较小的加工企业由于原料不足,不得不暂时关门停业。
正森花生加工厂经理王正森介绍,由于价格一涨原料短缺,近年来,他的加工厂一直面临库存和产能的压力。以前好的时候每天能加工花生10多吨,现在每天不到5吨,一些较大一点的商家会提前三至五个月囤货以备淡季。
从事花生加工需要大量周转资金,若短期内不能成交,加工厂将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像“正森”这样的小花生加工厂,不得不普遍选择快进快出的办法,品相好的花生筛选出来,先卖给下游出口企业,质量差点的花生卖给榨油企业,这样尽管利润少点,但可以最大限度回笼资金。
莱西市农技站站长万更波介绍,一般来说,11月下旬才是本地花生集中出货的时段,一方面是因为农户卖了钱准备过年;另一方面,到那时候价格基本稳定,元旦前后,本地农户花生基本出清。
“比较收益”降低 种植面积连年下降
花生价格暴涨暴跌,挫伤了农民种植积极性。据有关数据显示,莱西花生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调查中发现,种植成本居高不下、比较收益降低、收获人工费用激增、良种补贴政策相对较弱是主要原因。
花生种植户刘希良回忆,这两年身边的农户都不太愿意种花生了,前年他种了4亩花生,去年种了3亩,今年也是3亩,但明年准备进城打工,种不种、种多少还不好说。他表示:“今年老天不照顾,7月份天涝,接着就是三个月大旱,今年亩产也就300斤,而去年达到350斤左右,产量下跌一成半,费工费力不说,还赚不着钱,不如进城打工。”
万更波介绍,以前花生作为重要经济作物,有“一亩花生四亩粮”之说,意思是种植花生的效益是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4倍。然而,近几年花生风光不再。与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相比,同一地块,花生一年只能收一茬,小麦、玉米则可各收一茬,单从经济收入来看,相差不大。但是现在小麦、玉米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省时省力,可以节约出时间打工,而花生目前还无法实现机械化收种,很多种植环节只能依靠人力,总体收入相应变少了。
资本大鳄暗中较量 市场面临重新洗牌
花生市场表面上看似平静,众多花生商家已在暗中展开了较量。
青岛长寿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曲广坤透露,尽管花生价格明显低于往年同期,但总体上看价格一直是在涨的。离这里不到20公里,就是全国最大的花生油生产企业鲁花集团。实际上,目前花生的价格,就是半月前鲁花开出的收购价;这种价格可能缘于国家近期储备转基因大豆油的消息对花生油产生的冲击。为降低成本,近年来,鲁花等大型油脂企业纷纷到价格更低的东北一带收购花生,那里每斤要比本地便宜0.3—0.4元。
佳德食品经理黄令佳认为,尽管全国各地都有花生种植,但花生主要集中在安徽、山东、东北这几个地区,产地集中度较高,交易市场甚至比大蒜、绿豆等农产品更易控制。
中国农产品交易网监测显示,花生价格在去年2月曾突破2008年的历史最高点后,又在随后的4个月内累计上涨44%,创下历史新高。在一路走高的背景下,让人眼红的价格使得囤货一度成为花生收购商的第一选择。
“一些大型油料企业资金充足,提前储存了大量原料,往往开出价格但并不急于收购,而我们却别无选择,必须积极备货,一旦大量原料被这些大型油料企业吸进,我们很可能无法备足原料。这样在信息上就明显处于劣势,稍有不慎就要赔本。”曲广坤坦言,目前,多数中小花生加工企业差不多是在生死线上挣扎。
业内人士认为,近两年出现的个别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现象,不排除背后有投资商和大油料商在炒作,但庆幸花生市场至今还没有受到像大蒜、绿豆一样国际游资的大幅炒作。(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