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功臣金亚秋:遥感科学家执着寻“梦”

科技功臣金亚秋:遥感科学家执着寻“梦”

上海启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近一年,重大原创性科技进步硕果累累。2015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榜单今天出炉,按照《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规定》,经过专家初评、复核,共有313项(人)获得2015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其中,两年一度的科技功臣奖,授予金亚秋院士、丁文江院士。

图说:金亚秋。(资料图)

人物简介:金亚秋

1946年出生,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在电磁波物理与空间微波遥感研究领域的著名科学家。长期从事电磁波散射辐射传输与传播、空间微波遥感与对地观测信息技术等研究,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民晚报·新民网】“我将来要当一位科学家!”这是多少人儿时美好的远大理想,又是多少人成年后轻易忘怀的“童言稚语”。今天当选2015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的金亚秋,却从未忘记孩提时代的大大梦想,为了“我要做科学家”一路坚持,不忘初心。20多年来,他的研究,使我国在国际空间微波遥感领域的基础研究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个科学梦

和很多孩子们偶遇科学梦一样,孩提时代的金亚秋,偶然从同学的哥哥口中,听到了华人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新闻。那时的他虽不懂得“宇称”与“宇宙”有什么区别,但却萌生了长大成为一名中国科学家的美好梦想。

中学时代,他第一次聆听华罗庚先生的演讲,心潮澎湃;1965年,他考取北京大学大气物理专业,即使遭遇“文革”,夜里也会偷偷看书学习。但是,一路求学、埋头向着梦想潜行的金亚秋,却在1970年大学毕业后“偏航”了——他被分配到广西山沟里的化工厂,做了一名机械工人。工人、农民、职员、老师、公务员……走向社会后,各种社会角色是很多人忘记梦想的起点,而在金亚秋,这只是一个继续梦想的“中转站”。在这座远离科学殿堂的山村厂房里,他利用接触一线机器设备的机会,整天泡在车间里,一边看机械原理,一边研究机器。“从图纸开始,到试制,到装配,这些工作我从头干到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金亚秋为厂里搞了不少设备技术革新。

心系中国情

1978年,32岁的金亚秋作为中科院首批公派出国研究生,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学习,1985年获博士学位。1987年,怀揣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的金亚秋,毅然回国,来到复旦大学。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回来?我不想讲大道理,就是觉得应该回来。”当时,中国在星载遥感领域的基础研究太薄弱了。已经在科学上有所建树的金亚秋,将儿时立志的科学梦,化成了一片赤诚“中国心”——中国科学家应该为中国崛起,立德立功立言。

回国后,他瞄准了星载遥感技术的前沿发展,开拓我国电磁波物理与空间遥感的基础科学研究。“我们那个年代的中国留学生,都是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出国的,尽管后来有人回、有人留,各种偶然和必然的因素产生了各种结果,但愿意为祖国效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执着与单纯

刚开始,国内的研究基础十分薄弱、物质条件十分艰苦,“我几乎把所有工作时间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中。”金亚秋创建了波散射与遥感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后主持了近50项国家与部委级各类科研项目。至今,他已在国内外发表700多篇学术论文、14部学术专著与文集,特别是在全极化高分辨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成像方面的专著,更被国际学术界评论是“近10年里该领域重要的5部专著之一”。

最近10年,随着我国在空间科学和空间遥感技术的长足进展,特别是在神舟四号、嫦娥探月一号、风云3号气象卫星、海洋2号卫星等都载有微波遥感器,金亚秋为此都做出过贡献。依据他建立的月层辐射模型,从嫦娥一号微波辐射观测数据,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得了全月球的月壤厚度和月球氮3估算等。2015年,金亚秋获得“IEEEGRSS杰出成就奖”,这是国际GRS领域50多年来获得杰出成就奖的第一位非欧美科学家。

“中国人很聪明,但科学研究的成功主要不靠个人的聪明。”就像从小到大坚持“科学梦”的执着与单纯一样,回国30多年的金亚秋,依然保持着当年美国MIT苦苦求学的生活习惯。当年,他就是周末上午买菜洗衣,每晚看7时的电视新闻,其余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即便在当选院士后,他仍在科研第一线,很少参与和学术无关的活动。“一个人的能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我只做自己想做能做的事。”

解决国际重大技术应用 两院士获上海科技功臣奖

金亚秋院士获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领域杰出成就奖

金亚秋院士:一辈子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金亚秋教授当选IEEE Fellow评委会主席

复旦大学金亚秋当选IEEE GRSS AdCom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