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信息报】建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圃壮大“云药之乡”

“中医将亡于中药”的说法近年很有市场,此说虽有夸大之嫌,倒也道出了地道中药材的现状:濒危。近年来,中国的中草药出现“竭泽而渔式的掠抢”,包括云南白药最重要的原材料重楼和独定子,野生资源也濒临灭绝。还有许多中草药,为了增加产量而施加肥料和农药,药效大大下降,导致中医危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到70%。某种程度上,挽救濒危药用植物,就是在挽救中医。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高山植物园合作建设的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圃项目,就试图通过对滇西北邻近地区特色药用植物现状进行调查和种质资源收集,进行本地药材、少数民族药材和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选育、迁地保护和繁育技术研究,以科学培养的药用植物,替代野生药材和种植药材,实现对濒危物种——包括原始森林和原有药用植物的有效保护,促进其可持续利用,以及云南山区经济环境良性循环。

重楼为延龄草科重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共24个种,药典品种只有2个,即滇重楼和七叶一枝花,是我国传统的大宗药材之一。图为滇重楼。图片均为供图

项目组人员在修建中的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圃育种温棚前合影。

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圃建在丽江高山植物园

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圃的项目地点,选在丽江市玉龙县玉龙雪山、老君山、白马雪山具有原生森林的金丝猴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濒危药用植物温室大棚建在丽江高山植物园,该园主任许琨为项目负责人。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顾问、SEE西南生态公益基金召集人萧今全程参与策划。这个项目,将成为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未来5年在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域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引导村民发展生态产业的主要科技支撑。

丽江植物和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中药大辞典》记载的6008种草药,丽江有2010种,占33.5%;200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药物品种,丽江有234种,《中药志》收载的500余种药材,丽江有321种。丽江野生中药材的资源蕴藏量,估计达1655.6万公斤。统计资料表明,丽江全市适宜种植中药材的面积为92.5万亩,最适宜面积为57.9万亩。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20万亩,玉龙县、永胜县、古城区、宁蒗县,被认定为“云药之乡”,玉龙县被列为云南省中药材基地建设重点县。

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圃项目选在丽江高山植物园,是有原因的。丽江高山植物园历史悠久,早在1938年,庐山植物园就在玉龙雪山下建立工作站,开展植物资源调查。1958年,著名的老一辈植物学家蔡希陶等人,经选址后确定玉湖为丽江高山植物园园址。

1958年至1974年间,丽江高山植物园先后完成了当地中草药的引种驯化试验,以及国家卫生部下达的类皮质激素甾体皂甙原料植物的资源调查与引种驯化研究,该类植物高含量品种和栽培技术的推广成功,为强的松、地塞米松等类皮质激素药物的国产化奠定了基础。丽江高山植物园还是吴征镒、蔡希陶、冯国楣等著名植物学家“花开三带,果结八方”云南植物研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三带”就是指要在云南不同地方建设三个植物园,即: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昆明植物园(北亚热带)、丽江植物园(高山和亚高山)。而在七十年代初期,全国开展中草药调查,丽江植物园又参与《丽江中草药》的调查和基础资料的编纂。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植物园,丽江高山植物园是中国唯一的国立高山植物园,该园的战略目标是:研究、试验和推广滇西北的生物多样性。丽江高山植物园的一部分试验,包括滇西北珍稀药用植物,已经经过科学小试、实地中试,进入了实地种植观测。而该园建设中的滇西北药用植物专类园,更具有区域不可替代性,能为本区域的植物和药用植物保育,提供科学研究与技术保证,并及时将科技成果转换为生产力,增加村民的种植水平和收入。自“云南濒危药用植物野生优良品种引种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与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开展以来,该园已先后承接多项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尤其是实现了珠子参种子90天萌发,120天成苗,突破了珠子参传统种植方法萌发时间长,萌发率、成苗率低的关键技术瓶颈。

项目首批选择5种濒危草药物种进行保护

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圃项目的重点工作,包含开展滇西北特色药用植物主要产区优质种质资源收集和选育研究,对不同来源不同品种类型的生长发育性状、药材产量、质量性状、适应性和抗性等,进行比较和筛选,确定适合的特色药用植物优良品种;建立繁育温室并开展繁育技术研究,寻找引种栽培的关键制约因子,包括资源收集、资源评价、良种繁育体系建立、林下种植管理等,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关键生物技术解决方案;对野外已遭受破坏的区域进行物种回归,向林区村落农民提供种苗,让他们在私人、公益和国有林种植,扩大野生药用植物种群数量,避免物种消失,并使农民在保护中受益。

此外,濒危植物培育基地还要向公众开放,推动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珍稀濒危植物的认识;提供濒危物种回迁技术培训,提高林下成活能力,促进中医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原始森林的保育。

项目首批选择重楼、白及、珠子参、金铁锁、金不换这5种濒危特色草药物种,进行迁地保护与展示。原因是,它们的市场需求较大,长期以来均是通过收购野生资源满足需求,而忽视了培育与保护,但高山药用植物资源生长环境特殊,繁殖速率低且生长缓慢,这就导致部分野生资源面临着尤其严重的繁衍和发展危机。

以重楼为例,重楼为延龄草科重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共24个种,药典品种只有2个,即为滇重楼和七叶一枝花,是我国传统的大宗药材之一。重楼含有甾体皂苷、氨基酸甾酮、蜕皮激素、黄酮苷等,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重楼属植物虽然种类多,分布广泛,但是由于本属植物根状茎生长缓慢,加上其是多种中成药和新药的主要原料,采用量大,每年的生产消耗量均远远超出其生长量,这就使重楼野生资源日趋枯竭和濒危。

目前,重楼人工种植基本处于采挖野生资源的状态,市场流通的重楼种苗多为野生根茎。由于重楼属植物形态特征较为相似,非专业分类人员很难区分各种属间的差异,于是绝大多数种植户难以区分药典种和重楼属其它种,他们盲目购买的重楼种子在市场上无序流通,加剧了重楼种源的混杂程度,也严重影响了以重楼入药的中药的质量。

指导村民种植,用滇重楼苗换村民的毛重楼

过去几年,丽江高山植物园在长江第一湾和维西白马雪山区域,包括玉龙县的巨甸镇、石鼓镇、鲁甸乡、塔城乡、太安乡、石头乡、石鼓镇石支村、永胜县三川镇、维西县塔城镇白马雪山维西保护区,已经建立了药用植物的试验观测点,并向具有企业拉动、政府中草药种植政策支持的项目提供技术援助。

但园区科研人员范中玉观察发现,玉龙县石头乡利苴村的村民陈丽元种植的中草药有木香、毛重楼、滇重楼;余海泉种植的中草药有白及、金铁锁(独定子)、附子,但总体而言,他们的种植水平不高,首先他们种植的中草药的种源较低,例如他们种植的重楼,多为市场极少收购的毛重楼,虽然毛重楼长势较快,易管理,但毛重楼的药效和市场价都相对较低。而他们种植中草药时,选种地块并不是根据中草药本身的特点选择,而垄要么过宽,要么过窄,沟则过浅。有中草药的地块上,也杂草丛生,甚至比中草药长势还好。

萧今也发现,当地村民即便种植的是毛重楼,叶子还被虫吃了,管理明显跟不上。她和范中玉等人,建议用滇重楼苗跟村民们换毛重楼,村民则把毛重楼的种子收起来后撒回山里,地下块根也不要再拿去卖。萧今解释说,毛重楼的价值不高,转手出去会坑害别的农户,而种子撒回山里,则是为了回归自然。

濒危药用植物温室大棚建成,培育基地向公众开放

建立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圃的目标之一,是收集药用植物270种,同时将收集的种子上交西南种质资源库保存。2014至2015年,丽江高山植物园的科学家持续地到野外考察,已经收集到大部分的种子,并整理了研究资料。

项目前三年,每年要向当地有种植需求的山区提供重楼、白及、珠子参、金铁锁、金不换5种药材总计15万株种苗。去年,丽江高山植物园的科学家对长江第一湾区域内的合作社和企业种植基地进行了指导,形成了珍稀物种的繁育技术和培训方案,并且向村民提供了4次现场培训,向红水塘村、利苴村、响鼓箐、启别村的村民提供了3万株重楼苗,用于林下和近似地域种植实验。去年12月初,又向石头乡6户村民,进行了林下回归和庭院种植培训,以及种苗发放。

2015年12月,1500平方米的濒危药用植物温室大棚在丽江高山植物园内初步建成,并且于今年2月2日对3个集装箱工作站作了初步验收,春节后运往植物园,置放于温室大棚之外。大棚将于今年正式启用,用于保存濒危药用植物的活体母本,研究和繁育种苗。

去年的5月15-17日,丽江高山植物园还面向公众组织了高端科考、杜鹃花近似地回归和自然教育、国庆假日公益游,在维西白马雪山进行重楼林下种植回归培训和演示等。

“结合药用植物基地建设,将濒危药用植物培育基地向公众开放,推动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珍稀濒危植物的认识。”萧今如此解释举办这些活动的意义所在,她认为,科技研究成果能够向大众普及,并转化造福社会,十分重要。

许琨则称,“得到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长江第一湾高山原始森林生态保育’项目的支持,建设1500平方米的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圃,我们要完成滇西北高山药用植物资源收集、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园及规范化种植示范基础建设,这有利于完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物种的回归,也利于实施科普教育和技术推广, 培养一批技术人员,并把配套基础设施留在植物园,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来源:http://www.ynxxb.com/Content/2016-4/15/N19829966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