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种玉米能种啥?看看这家合作社的赚钱秘籍
文章来源:“农资导报农技专家”微信公众号(微信号:nzdbnj)
导读
国家不断出台政策,促进今年种植结构的调整,调减玉米是种植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一环,从下面实际案例中看出,不管是种植户还是合作社,调减玉米就赚钱,不调的就要赔钱。他们到底是怎样调的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幸福乡大宏合作社曾是一个只种玉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玉米被当地人称作“大苞米”,一直是农民收益的保障和希望。然而,从去年开始,面对市场的突然变化,大宏合作社在种植结构调整上却经历了一波三折。
赚得正起劲,却遭遇风险警示
大宏合作社由三个村的农民共同组建,拥有价值1800多万元的大型农业机械,让玉米种植全程实现了现代化,种的玉米产量高、品质好,每年收获后由客商直接拉往锦州港,年年都能卖上好价钱。农户都认为玉米是“铁棒”,意思是只要种玉米就能挣着钱。
大宏合作社的“铁棒”在2014年达到了收益的顶峰,当年合作社的8700亩耕地种了5000亩籽粒玉米、3700亩青贮饲料玉米,秋后算账让289户社员乐开了怀,玉米亩产1960斤,每斤卖了0.96元,社员每亩地分红1180元。
1000多元的亩分红让大宏合作社牛了起来,周围的农户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转过年入社的土地增加到1.2万多亩,社员增加到387户。
合作社“兵强马壮”,人多地多农机多,新的一季种啥好呢?想都不用想肯定是玉米。2015年备耕生产中,合作社按照全部种玉米的计划买回了种子、化肥,准备大干一场。而就在这时,区农业局对合作社的玉米种植提出了风险警示,合作社成员也对玉米市场感到担心,大家找专家、问高人,最后决定调整种植结构。
结构初调整,果然是调的赚了没调的赔了
2015年,大宏合作社头一次放弃玉米单一种植,最终种植了3500亩籽粒玉米、5000亩青贮饲料玉米、1000亩马铃薯、2000亩高粱、300亩鲜食粘玉米、1000多亩西瓜和甜瓜。
调完结构并没有让合作社松口气,天天走低的玉米价格让大家对秋后的市场十分担心。到了9月份,玉米进入腊熟期,合作社却作了一个让众人瞠目结舌的大胆决定:将800亩即将成熟的玉米按青贮饲料收割。而且为了能让合作社长期合作的庆源牧业公司收购多出来的青贮饲料,合作社还拿钱为牧业公司新建了一个饲料窖。乡亲们对此很不理解,理事长莫大宏年近七旬的父亲还在地头对他一通数落。
去年年底合作社的账出来了:由于气候等不利因素影响,籽粒玉米亩产只有1400多斤,虽然28个水的玉米卖出了周边最高价,但平均每亩毛收入也只有1120元。年初合作社给入社农户开出的土地保底价为每垧1.3万元,合每亩870元,加上其他生产成本,每亩玉米总成本1350多元,算下来每亩亏损200多元,称作“铁棒”的玉米头一次让农民吃了苦头。而改为青贮饲料的800亩玉米单产虽然仅有3.8吨,但每吨400元的价格却保证了小有盈余。在青贮饲料、瓜菜高粱等品种的调剂下,去年合作社农户亩分红达到了950元。这结果让社员们感到有点后怕,如果全种籽粒玉米,后果可想而知。
今年地咋种?不仅要调结构,还要找市场
又到一年春耕时,今年的地咋种好?莫大宏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再也不敢凭感觉种大苞米了,不仅在种植结构上要调整,更要找到市场再种植。今年他们的种植计划是:为丰硕饲料厂种植指定品种专用玉米2700亩,每斤价格高于市场5分。与哈尔滨市的一家粉皮厂签订1000亩马铃薯合同,每斤价格高于市场5分,与一家酒厂签了1000亩高粱的种植合同,价格每斤高于市场2角,这两家都有硬要求,就是不能用农药、化肥要减量。青贮饲料5000亩,合同价格提高到每吨456元。剩下的地种已经找到销路的果菜。
虽然销路已定,但他们还要对产品进行包装,不让散货进市场,统一使用区农产品协会的“农娃”商标,逐步在市场中树立起品牌形象,为农产品增值打好基础。(农民日报)
新闻链接:
全国大部地区玉米正在以每周20元/吨的速度下跌!
上周华北地区玉米价格下跌幅度较大,其他地区大多以20元/周的速度下跌。
据最新消息,今年种玉米每亩地的补贴超过一百元,这100元意味着什么?
按照玉米每亩地产量是1500斤。每亩补贴一百元意味着每斤玉米价格提高了6分钱。通常说超过100元,通常都不会超过200,如果200的话,每斤玉米价格就提高了1毛2分。然而,2015年临储一句话就降了2毛4。
辽宁昌图的一位农户反应,一个人分了三亩地,一家四口人一共是十二亩地,那就是1200块钱补贴,刚好一个月一百,而妹妹现在念大学,除了学费,每个月生活费就得700块钱。这100块钱真的跟没有一样。
棒子再“铁”,产量再高,市场不要,一切都是零。只有“加工企业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消费者想吃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才是真正地找到农业生产者的坐标定位。好的市场是找来的、拼来的,不是等来的。
预计玉米供需再平衡或将持续2~3年
完善玉米补贴政策不能一蹴而就,因玉米种植面积大、产量高、涉及面广。从去年的情况来看,由于需求疲软,去库存和拍卖数量均很有限,如若秋后玉米再度丰收,2016/2017年度玉米库存惯性增加仍然是大概率的事情。
后临储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实现玉米供需的再平衡、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增强与促进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其中近期临储去库存的力度、拍卖底价和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实施都将影响后期玉米走势。
“农资导报农技专家”微信公众号,致力于为种植者提供最及时的农业资讯,最权威的农业技术。如果您有种植困惑,可随时给小编留言。能为您解决问题,是我们的最大的荣幸!
如需获得更多相关信息
请关注“农资导报农技专家”微信公众号(微信号:nzdbnj)
(责任李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