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后育种家掀起的玉米机械化籽粒收品种变革浪潮
发表日期:2016-04-15 10:49AM 阅览次数:
获得“2015中国种业风云榜年度育种家”这一荣誉后,他谦虚地表达了要向种业前辈学习,再接再厉,为中国种业奋斗三五十年,实现“让农民更快乐的种地,让粮食更简单的丰收”的心愿。
“一个33岁的农专生,借着种业改革大潮,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就成长如此之快着实让人震惊。”种业知名人士林默染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魏巍,1983年出生的育种家,如今已拥有多个头衔:北京大德长丰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大德长丰”)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吉林省华榜天和玉米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全程机械化创新型玉米品种研发中心主任、中科院与沈阳军区院军合作玉米品种创新课题组技术负责人。但他并非育种专业毕业,2006年毕业于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
“不再让中国的农民靠天吃饭,要让粮食更简单的丰收,让农民更快乐的种地,给中国农民更富有的未来。”这个最真诚和朴素的心愿,让他一头扎进玉米地,观察记载材料的表现,在育种方向上找思路、寻突破。
“有思路,有魄力。”行业人这样评价他。不走寻常路,与其他育种家不同,针对东北早熟玉米的生产实际,在育种时,魏巍以国外种质为主,以早熟、耐密为新品种选育切入点,自交系选育的种植密度为15000株/亩,这种做法在国内很少见。但他一直坚持这个方向选育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南北穿梭育种的连续选择,他终于育成了一批稳定的早熟、抗倒、抗病、耐密育种新材料。
魏巍说,2007年他较早提出机械化收获籽粒概念时,有反对声音,有质疑目光,但他自己却坚持了下来。七年坚持有了回报,由他选育的玉米品种和育187实现了机械化收获籽粒,也在整个种子行业掀起了玉米机械化籽粒收的品种变革浪潮。大德长丰成为在适宜机械化收获玉米品种培育方面的领导者
此外,魏巍还培育了耐盐碱新品种科育186,粮食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德216等十余个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000万亩,为国家增加粮食超过70亿斤。
单纯的卖种子没有未来
目前,大德长丰已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和优秀种质资源,在全国9个主要玉米种植省(区),有20多个优秀组合在参加国家、省级各种预(区)试,未来几年,将陆续推出适宜不同积温,不同气候带的玉米品种。
“单纯的卖种子一定没有未来,无论通过怎样的途径卖种子都没有未来。”魏巍说,要真正帮助农民获得新的粮食突破,带来更“富有”的未来,要打破农业靠天吃饭的固有意识,用科学知识来改造农业世界。“私人定制”由此而生。
在魏巍构想中,“私人定制”第一步要把研发的专用型玉米与先进农民联系在一起,为粮食加工企业定制粮食,针对专用、特用玉米实现为企业私人定制,第二步为每一块土地定制最适合的种子,让种粮人喜欢种粮,打造“一村一块示范田”,同时针对每一个玉米品种量身打造适合的专供肥和高产植保包。
这是他的构想,而未来是怎样的,他也在思考。正如他在随同习近平主席访美途中飞往西雅图的专机上,听到公司品种科育186成为吉林省重点主推品种后即兴赋诗《育种,为了什么》中写到:如果是让农民更快乐的种地,如果是让粮食更简单的丰收;比技术突破更难的,是驾驭技术的思维突破;比产品创造更难的,是产品背后的情怀梳理。
对话魏巍
农财宝典:您是怎样走上育种这条道路的?
魏巍:上大学之前,从没想过以后会从事农业,更没想过育种工作。8岁时突然脱发,成了光头。直到18岁上大学之前的十年,除了上课和看病之外,我常常一个人躲起来看书,从《三国演义》到《道德经》,从金庸武侠到莎士比亚,从《万历十五年》到《本草纲目》,从爱因斯坦相对论到仓央嘉措十诫诗,从《周易》到《时间简史》,等等。中学同学以为我会成为一名作家,但我那时的梦想其实是成为像扁鹊大哥那样的医生。
高中学的是文科,当时规定文科不能报考医学专业,就选了《中草药栽培与鉴定》这个专业。不过,走进大学之后才发现,这所学校的前身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农业学校,当时学的课程以农学基本课程为主。幸运的是,当时遇到很多农学功底扎实,严谨、负责、接地气的好老师。虽然医生梦夭折了,但是在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生长习性与生态环境的微妙关系时认识到,真正好的道地药材,往往生长在特定环境,需要特殊处理。基因型和环境互作,才是表现型,这对我后来从事玉米育种工作影响很大。选育区域化的“小品种”,也许比选育“大品种”更靠谱,农民真正需要的是在地里长得最好的品种。
魏巍:有时候,比技术突破更难得,是思考方式的突破。
有一次我们开车去黑龙江西北部的嫩江县一个很偏僻的农场种试验田,路上发现有的村庄都快空了,突然意识到,随着父辈这一代农民逐渐干不动农活,随着少部分80、90后回到农村,我们如何帮助这些年轻人,尽快从农民时代手工劳作过渡到农场时代的全程机械化?
中国的玉米种植,迫切需要像美国那样适宜机械化收获籽粒的玉米品种,甚至,变化会比美国更快,要求会比美国更严格,育种家也许要选育出适宜机械化收获干籽粒的玉米品种,帮助新农民们实现田间收粒,地头卖粮。
农财宝典:在您看来,您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魏巍:谈不上成功,距离这两个字,我还差得很远。如果说我们幸运的迈出了一小步,我想,可能是得益于以下三点:第一,中国各个生态区气候不同,每个生态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也不同,我们选育更适宜每个小区域小品种的育种目标,让我们更容易在不同的小区域接近农民的需求。第二、很多前辈的指导和帮助,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第三、越来越多的80、90后加入我们的团队,都认同一个价值理念:让农民更简便的获得更高的收益,并愿意为此而拼搏,这让我们越来越有信心。
农财宝典:为中国玉米产业革新,为中国农民“减负”,这是您的理想。在当前种业寒冬里,您认为如何能够带领公司一步步实现?
魏巍: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农业大食品概念,是非常有远见的。作为一家年轻而有梦想的中国种业公司,我们的发展,一定不能只关注种业。而是要真正的关注农民,关注农民的命运;关注农业,关注农业的未来;关注农村,关注农村的建设。我们的竞争对手,并非同行的种子公司,而是我们自己。我们只有为了农民的利益,而沉下心来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不断地进行技术探索,我们才不会被淘汰。
农财宝典:您认为中国种业的腾飞,将面临哪些问题?如何去解决?
魏巍:中国种业的发展,不只是种业的事,和整个农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世界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农民时代、农场时代、工厂时代、数据时代。而中国处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也不会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重复国外的路径。
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联合帮助农民走入农业数据时代,是未来几年农业人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迅速变化的历史阶段,中国种子企业,正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自我定位,如何持续满足产业链需求。
未来5-8年,也许中国种业只会剩下两类企业,一类是做技术的,另外一类还是做技术的。只不过,一类是通过技术探索来进行产品迭代,另一类是通过技术服务来获取农民信任。
中国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耕作方式比欧美的选择压力都要大,黄淮气候特殊、东北连年重茬、耕层浅、秸秆还田、化肥超施等造成病虫害严重很多。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育种家、聪明的经销商分布在各地。只要改变各自为战、难以持续的局面,无论是玉米育种,还是中国种业,都会是很有希望的。 (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