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新教授做客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系列 讲述“合成生物学驱动天然产物药物创新的发展方向”

4月7日,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承办的第40期“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系列”在清华大学医学科学楼B323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邓子新教授以“合成生物学驱动天然产物药物创新的发展方向”为题介绍了天然产物的研发历程以及合成生物学对天然产物研发的推动作用。报告由生命联合中心戚益军教授主持,来自生命学院、医学院、药学院、化学系及其他相关院系的众多师生现场聆听了报告。

图为邓教授做学术报告

邓教授首先介绍了微生物天然药物的研发历程。早期的药物筛选依靠自然筛选,新发现的疾病越来越多,而新药的发现却越来越难,从微生物中自然筛选获得一种抗生素新药平均需要大于10年的时间。而后,邓教授介绍了如何利用化学合成和修饰的方法开发新药,利用代谢工程结合途径内和途径间工程产生新药、优化产物的主要活性组分以及简化药物的合成工艺。邓教授列举了聚酮化合物、多氧霉素与尼可霉素等多个例子介绍代谢途径的优化过程。

接下来,邓教授指出天然产物深层次的发展有赖于与更多新兴学科的无缝交融。发掘更多的资源,如深海、极地、动植物共生等资源与系统学的延伸,结合合成生物学,人工设计构建新的生物途径和系统,使之具有非天然或优于天然系统的功能。利用合成生物学理念对药物合成基因的分解,使基因元件化、标准化,从而更好的利用代谢途径中每个基因的功能。

图为讲座现场

讲座最后,邓教授从国家层面和实施层面简要地提出了一些对代谢科学发展的建议。互动环节,现场师生踊跃提问,邓教授一一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加强了同学们对整个天然药物研发领域的理解。

人物简介:

邓子新博士1957年出生于湖北房县,1982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武汉),1987年获英国East Anglia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Member, CAS,2005),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Fellow, TWAS,2006),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Fellow, AAM,2010)。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教授,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组织专家委员会(GIM-IC)委员。美国化学会《ACS Chemical Biology》杂志副主编,Cell系列《Cell Chemical Biology》,美国微生物学会《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国内外刊物编委。长期从事微生物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攻放线菌遗传学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化学生物学,打开DNA硫化修饰新领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蝉联2005、2006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先后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5),瑞典国王Baudouin奖(1996),上海市劳动模范(200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何梁何利奖(2012)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