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郑58 (转自农业技术)

郑单958是中国玉米育种史上里程碑式的种子,它把中国玉米育种的水平提升了近20年,从2004年以来一直稳居我国玉米品种播种面积的首位,至今没有能真正出其右者,创造了中国玉米育种的神话。郑单958由堵纯信1996年育成,组合是郑58×昌7-2。让人惊讶的是这两个亲本都不是堵纯信选育,郑58是农民工张法林育成的,昌7-2是安阳农科所育成,堵纯信原来是河南农科院粮作所的工作人员,但是育成郑单958时已经退休,而且前期工作也与该所无关,试验所用的土地也是张发林所在的河南省荥阳市二十里堡镇种子站的土地,所以严格说郑单958完全是堵纯信个人的作品。而且这样一个划时代的杰作竟然不是国家的科研项目,更没有像超级玉米近上亿的经费,真是对有关政策和部门无言的嘲讽。

两个优良的亲本不一定组配出好的组合,但是优良秀的杂交种的双亲一定是优良的,所以堵纯信的贡献虽然是第一位的,这两个亲本的选育单位和个人贡献也不可谓不大。那么这两个亲本对F1那个贡献更大一些呢?有的人认为昌7-2的贡献最大,有的人认为郑58也不容小觑,本人认为二者同等重要,难分伯仲,本文主要想谈谈郑58的贡献。

据说郑58是在478的繁殖田里发现的一株杂株经7代套袋选育育成。也就是说郑58出之478,但是郑58与478比较除了保留了478根系发达,茎杆坚韧,含有致矮基因以及单株产量高和配合力高的特点外,其它方面较478有质的飞跃,478晚熟,籽粒灌浆速度慢,青枯病重,叶部病害重,穗粒腐病重,可以说是百病缠身,但郑58早熟,灌浆速度较快。无青枯,叶部病害明显较轻,没有穗粒腐,抗粗缩病虽然仍然较差,但优于478,郑58的综合抗性在国内SS类亲本中也算是比较好的。而且叶片比478窄,耐密性也明显优于478。真可谓青出之于蓝而胜于蓝。

郑58的早熟性,对郑单958的熟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昌7-2在黄改系中是属于比较晚熟的一个材料,没有郑58的早熟性,就没有现在郑单958的熟期,郑单958在黄淮海生育期在103天左右,已经是夏播允许生育期的下限。(随着田间直接脱粒机械的推广,玉米生育期还应提前一周左右)。郑单958在制种中能做到同期播种,没有郑58的早熟性也是不可能的。

昌7-2的根系不够发达,容易引发倒伏,没有郑58发达的根系,就没有郑单958高抗根倒伏的优良特性。昌7-2虽然配合力高,但是穗位过高,是其一大缺点,因此昌7-2配出来的组合穗位大都偏高,导致重心上移,浚单20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父本浚92-8本人认为与昌7-2没有明显的出入),浚单20抗倒伏能力差除与母本有关还与浚92-8穗位过高有关。而郑58除含有致矮基因外,而且穗位特矮,在国内所有SS材料内是穗位最矮的一个,这也是保证郑单958穗位适中的重要原因。所以本人认为郑58与昌7-2可以称得上绝配。

郑单958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密度弹性大,4000株—6000株/667㎡没有空株,而且产量出入不大,这种对密度的高度适应性既来之昌7-2也来之郑58。这一点在与浚单20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浚单20是9058×浚92-8, 浚92-8可以视作昌7-2,但是浚单20的耐密性却很差,超过4000株/667㎡就不行了。说明一个品种耐密性好,需要两个亲本都具较好的耐密性。国内以前耐密性好的品种并不多,比较好的是原来莱州市农科所选育的掖单4号(8112×黄早4),,这个品种最大的特点就是穗粒重的变异系数特别小,边行和地里边的穗子几乎一样大。这个品种也曾做为山东夏玉米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能真正超过它的品种几乎没有。掖单4号的良好的耐密性就是来之两个亲本。黄早4本身耐密性为大家所熟知,8000株/667㎡没空株。实践证明8112同样非常耐密。8112低代是在当地冬暖式大棚选育的,冬暖式大棚前期低温寡照,因此选出的材料光补偿点低,这可能是其耐密性好的一个重要原因。郑58来之478,478来之8112,郑58继承了8112耐密性好的特点。

郑58的丰产性也是非常突出的,张发林当年试验产量比478增产25%,据说在甘肃制种的品种中属于产量最高的一个,很多地块达到600㎏/667㎡以上,最高的甚至达到750㎏/667㎡,这是历史上所罕见的。我们知道在产量的遗传增益中特殊配合力的潜力已经不大,如果两个自交系本身产量比较低,单纯依靠特殊配合力F1代要获得高产是困难的,也就是说两个自交系不仅要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本身还要有较高的产量、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才能获得F1代较高的产量。郑58就是一个不仅特殊配合力高而且自身产量高的自交系,这也是郑单958高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现代玉米优良品种的概念与计划经济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即一个好的杂交种不仅要F1代产量高,而且制种产量要高,制种风险要小(不错期或错期容易掌握)。郑单958把三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同样郑58功不可没。

上面说过郑58虽然来之478但是与478比较却有天壤之别。一个农民在大田发现一株杂株就套出个世界级的自交系,真有点不可思议。那么这一株杂株到底是从何而来?这一杂株的来源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基因重组,二是基因突变,三是天然杂交(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三者又与478杂交)。前二者的后代一般分离相对要小一些,稳定要快一些,而第三种情况就可能发生疯狂分离,到底是前二种情况还是第三种情况张发林应该比较清楚,因为没有看到有关文章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认为还是第一、二种情况的可能性大一些。郑58的秸秆和叶片更像8112。所以说第三种情况的可能性较小,是因为在当时生产上用的自交系以及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中(有与478发生天然杂交的可能性)能与478组配成二环系,将478的抗性熟期提高一大步的似乎没有。所以只能说郑58是上帝给与张发林也是给与中国育种者的恩赐。

同任何事物一样郑58也不是十全十美,也还有不少缺点需要改进。这些缺点包括,本身的品质与335的父母本比较还有差距,苞叶比较紧,脱水速度慢,秸秆的坚韧度成熟后维系时间短,不能满足机械化收获的需要。穗上节间比较短,配出来的组合田间透光性不好。同时抗锈病,抗粗缩病等病害的能力都需要提高。最近看了张世煌老师的博客,说到把郑单958和335作为育种平台的问题,认为很有道理。在郑单958的平台上就是怎么对郑58和昌7-2改良的问题,也就是把国内外种质怎样与郑58和昌7-2对接以及循环育种的问题。不过据我所知不少人还在这个平台下面搞,有的还在搞478的改良,有的甚至搞3189×478。看了张老师的文章我想都应该到平台上来搞,郑58已经比478上了一个台阶,因此不应再从低处起步。有的虽然也在平台上搞,但是用的是与郑58血缘关系近而不具备目标特征的材料来改良,如有的审定品种母本是郑58×478的二环系,这些品种尽管审定,但是分析不会比郑单958好到那里。我看还是用SS中那些与郑58血缘关系相对远一点,而且能够克服郑58缺点的材料来组配基础材料,这样的材料遗传基础相对丰富,选育出的自交系才不会与郑58雷同,而且有可能比之郑58真正提高一步。因此建议国内材料用旅系改良郑58以提高其抗性(也要避免旅系带来的叶宽,穗轴粗,晚熟,雄穗过大等副作用),国外材料则以335等先锋材料为主,解决郑58品质差,苞叶紧,脱水速度慢,穗上节间短,田间透光性差的缺点,以及成熟后秸秆坚韧度维系时间短的不足。实际郑单958所欠缺的正是335所具备的,335不足之处的正是郑单958表现最突出的地方,二者具有很好的互补性。335的母本综合抗性很好,也可以看成一个很好的抗源。现在在黄淮海可以用郑单958做育种平台,将来郑58、昌7-2经过改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就可以建立新的更高一级的育种平台,随着育种平台的不断提升,我们育种水平和品种也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