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定调绿色
长江经济带定调绿色
——解读《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文·本报记者 付丽丽
制图:陈萌
2016年,长江经济带成为热门话题。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居于压倒性的战略地位,以期改变长期以来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
长江经济带撑起中国经济脊梁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6亿人口,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GDP占全国45%,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有专家表示,正是由于长江经济带的特殊地位,国家才会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央即提出“一线一轴”战略构想,一线指沿海一线,一轴即长江。2014年,“打造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到如今,《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推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在第二届长江经济带论坛上指出,长江经济带历来都是中国迎接经济全球化的首要地区。从大趋势看,发展长江经济带,不仅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且对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态势都将具有重大意义。
“长江经济带肩负着国内改革的任务,‘一带一路’则肩负着对外开放的使命,长江经济带战略要服务、助推‘一带一路’战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兆安说。
共抓大保护突围生态短板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称,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同时,要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这是首次将改善生态环境放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第一位,之前都是首先强调交通走廊和产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世庆说。
有专家表示,长江经济带建设,要有效破解发展与保护两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把开放放在更宽的视野中,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思路要明确,建立硬约束,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产业发展要体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顶层设计下的发展设计是相当重要和必要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说,要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开展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构筑综合立体大通道,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体现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局副主任陈文玲表示,长江经济带作为我们的生态屏障,要实现绿色发展,能否把环境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这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新常态下,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方式必须要转变,不能像过去一样只要速度、规模,唯GDP论,而是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
以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发展
专家指出,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是中国空间经济战略的一个重大政策举措,将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注入新动能,而产业升级无疑将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推手之一。
“长江经济带产业优势突出,有必要依托现有的产业资源和发展环境,深刻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加快形成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说。
此前,国务院曾明确提出“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秦尊文认为,习总书记明确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但并不是不开发,而是要适度开发,整合资源,协同发展。而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打造,必将推动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互联互通,优势互补。
秦尊文长期致力于世界级产业集群研究,在他看来,长江经济带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要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发挥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在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制造、电子商务等五大重点领域,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创新型产业集群。
“一定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筛选适应长江经济带产业集群的首要原则。”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强调,坚持以优化为主线,调整产业存量、做优产业增量,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相关链接
国内首个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指数报告发布
近日,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地级以上城市为选取样本,首次对外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转型发展指数研究报告》。该研究院副院长赵海、执行院长周罡称,开展长江经济带城市转型发展指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找到转型发展中具有标杆和示范作用的城市名单,便于各城市看到兄弟城市的长处,发现自身的“短板”,从而明确自身在长江经济带中的产业分工及区位优势,推动城市群在上下游形成分工,打破区域内市场壁垒,推动合作发展,促进整个长江经济带产业的优化布局。
从研究报告来看,长江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在转型发展中引领作用明显。在总指数排名上,国家中心城市上海以56.29排名第一,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武汉以35.41排名第二,地级城市苏州以33.72的优异表现排在第三位。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心城市指数为30,远远高于地级城市(地级市仅为11),表明中心城市拥有比地级市更为优越的区位、资本、人才和教育等发展要素上的集聚优势,在转型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