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植保站切实抓好第一代甘蔗螟虫防治工作

今年1月份以来,广西平均气温接近或低于常年同期,大部分蔗区甘蔗螟虫残虫密度较往年略少,发生期略有延后。随着气温逐渐回升,甘蔗螟虫将陆续进入羽化盛期,各蔗区植保部门需高度重视,切实抓好监测预报,科学指导防控。
一、当前甘蔗螟虫发生情况
据兴宾、横县、上林等地调查,各类型蔗地冬后虫口密度最高120~250头/亩,平均61~86头/亩;象州、忻城、扶绥、钦南、防城等地虫口密度最高400~460头/亩,平均120~232头/亩,均较上年同期偏低。兴宾区未砍收甘蔗地活虫每亩最高1134头,加权平均382头,较上年同期降低24.65%。而据右江、田东等地调查,虫口密度平均为123.6~216头/亩,高于去年同期,其中田东县最高达2320头/亩。
根据越冬调查、性诱监测、发育进度调查,结合历年资料及气象情况综合分析,预测第一代甘蔗螟虫发生程度3(4)级,螟蛾盛发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初,螟卵盛孵期在3月下旬末至4月中旬,幼虫防治适期在4月上旬初至4月中旬。
此外,甘蔗地下害虫、蔗地白蚁、甘蔗蓟马、甘蔗凤梨病、甘蔗黑穗病等在各地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也需注意防治。
二、防控意见
1、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意见。
2、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蔗龟、蔗根锯天牛等害虫,应用害虫性诱剂诱杀甘蔗螟虫,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减少农药使用,提高防治效果,保护生态环境。
3、化学防治。宿根蔗培土或新植蔗下种时可选用颗粒剂农药在下种、施基肥后均匀撒于植蔗沟内覆土,可兼治地下害虫,颗粒剂农药可选用毒死蜱、噻虫胺、辛硫磷。在幼螟孵化盛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或杀虫双,按说明书配制喷雾。 (广西植物保护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