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农业大数据,阡陌科技思考农民“贷款难、卖不贵、种什么”问题
2016年将迎来“互联网+农业”市场逐步进入试错和结构性调整的阶段。去年蜂拥而入的互联网企业今年起将接受市场的检验和重组,不得不说今年是农业企业真正要发力要沉下去做实事的一年。
那么话说回来,如何找准服务对象的痛点,及时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行业壁垒,决定着企业能否在“互联网+农业”的大潮中站稳脚跟。
不知道种什么?种地还在靠经验
春耕在即,作为一个奔跑在一线的农业服务支撑人员,深入农村、了解需求、紧密与农民链接在一起是工作的第一步。整个3月份,笔者跑遍了芜湖、阜阳的大小几十个乡镇,接触了不少当地农户,发现农民的需求在发生着细微改变,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跟进,发展方向就容易跑偏。阡陌爱农(ID:ahqianmo)首发
我第一次见到马艳敏给我的印象是“农田里的女汉子”,她是齐岗种植专业合作社“女当家”。阜阳农校毕业,辞去了教师的工作,整天吃住在农田里。曾利用“山药公关”,成功打进像合家福这样的大型商超,以帮助自己的农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为了防止收获的农作物因受潮发霉而影响销售,一次性花掉600万,购买一台烘干机。
见面的第一天她和我说:“我都不知道要种什么,一切都是凭感觉……”,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为什么这样的一位种田达人,却经常叹息,“感觉自己啥都有,啥都不精。每年种完小麦就只能种玉米,尽管知道这些粮食作物收益低,可是不种这个还能种点啥呢?”
仔细思考问题背后的实质
如今,农民口中的不知道种什么,其实是更加需要政府和企业帮助农民去做决策,帮助引导“什么样的年份、在什么样的土质下,按照市场的需求、气候的变化,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才能获取收益的最大化”这一系列事情。
那么,其背后形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1. 老一辈种田人思想固守,长期信息封闭的生存环境使得大部分农民甚至一些经营大户产生了吃啥种啥产啥种啥的观念,使得农业生产难以与市场需求接轨。只有将市场引入到农业中,去引导倒逼整个农业上游的种植情况的发展,在市场调节下,正确选择市场所需求的种植品种,才能更好做到产需的无缝对接;
2.文化水平的欠缺和种养技能的不到位,让很多农户抗风险能力不高,没有选择种植新品种的技术支撑和取得成功的信心。 再加上资金、农技、农机等配套服务的缺失,让很多农户常常想选择种植品种的更迭,又不知道甚至不敢于去大胆改变。这种无奈,正是新农人们最大的痛点之一,也就是所谓的较低的抗风险能力。
3.生产资料从价格转向价值
购买到实惠的生产资料,依然是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是如今农户们对生产资料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不仅要物美价廉,还要因地制宜、私人定制。以阜阳的界首为例,作为安徽省唯一的土豆交易市场,种植土豆也是当地的传统,在界首,土豆种植规模达到上万亩,其中,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就占到了6成。跟随阡陌科技调研团一路走下来发现,很多土豆种植户都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比如在给土豆施肥上,如何使用基肥、何时补充水溶肥和微量元素,他们都了然于心。
农民的职业化发展
发现问题就是市场机会,在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新农人、特别是种植到一定规模(种植面积超过千亩)的大户想要改变、想要与市场接轨、走出去的需求和意识是非常明确和强烈的,而多数涉农企业,宣传的都是要将服务打通田间最后一公里,可是往往忽视了走到农民的心坎儿里。想要解决以上几个问题,除了政府、企业的通力合作,以下几点一定不能忽视:
1.农民是个职业,绝不是不是一种身份。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时期,我们所倡导的新农人,更多的在于职业的专业性,依然用老眼光看待“农民”这个词,是不科学的,不准确的。现在的农民不是不懂种地,缺的是不懂规划,对市场的把握和分析能力非常有限,对于农产品要如何进行产品化运营更是缺乏思考。从选地,到配种施肥,到农产品收获,再到流通市场,应该是从0到1再到100的陪伴式过程。想要做好服务,政府和企业必须先从意识上进行统一。阡陌爱农(ID:ahqianmo)首发
2.产品聚焦,细分化定位。农业生产一定要从大众化向细分化转换。现在,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细分化出来的特色产品才是市场所需要的。年前国人疯抢日本马桶盖,就是典型的案列。农产品生产更是如此,以阜阳界首为例,在种植玉米上,不能以高产为唯一的选种标准,而粉质化和胶质化更突出的产品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区域化种植。在这方面日本已经很早以前就已实现,在日本,做寿司的、炒饭的都有专用稻米。
3.农产品多渠道流通。现在的流通领域除了传统的市场,供销社之外还应该介入到互联网渠道,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产品核心理念。利用好社会化媒体,来为你的产品提供新的销售渠道。熟人社交,信仰社交等圈子文化也是需要新农人及企业需要去思考农产品在销售这一环节可以去介入的领域。
4.大数据支撑。前段时间阿尔法狗大胜李世石的案列就让人们清醒的意识到大数据的力量。基于大数据链接的服务将更科学更严谨,有了大数据的支撑,农民在选种、配肥、销售上将会有据可依,更为科学。今年两会已经明确提出,要消除了大数据流通的行政壁垒;光网城市的提出,也让基础设施建设提上日程,留给政府和企业的就是系统平台搭建和服务内容的填充。
抢占市场 核心竞争力是关键
随着互联网+农业概念的大热,涉农企业已进入产品和商业模式试错时期,要在这个阶段脱颖而出,抢得先机占领市场和用户,了解农民的痛点后,如何快速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非常有必要。阡陌爱农(ID:ahqianmo)首发
田田圈和阿里京东一样关注的是农村电商,与后者有强大的产业基础不同,田田圈没有采用常规电商通过网上直销、低价抢购等方式,而是直接跳过传统渠道来抢占市场的做法,和县级经销商共同出资成立县域综合服务中心,加盟的零售商则变身为田田圈农业服务中心的员工。从过去的厂商到经销商、再到零售店、最后到农民的四级体系变为现在的从厂商、经销商、零售店联盟,直接到农民的扁平化结构。
云农场关注的是测土配肥。其通过全国各个省市土壤数据的收集,利用高科技设计出多个定制式肥料专利配方,让测土配肥真正进入到私田定制的阶段。
笔者发现,作为后起之秀的黑马公司——阡陌科技独辟蹊径,避开农资电商和农产品电商等重度参与环节,从农业投入品切入,立足农业大数据服务。通过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运用等去链接农业全产业链八大块市场——农业投入品、农产品流通、农业金融、农机服务、农技服务、农事服务、土地流转和农业物联网。
在农业投入品方面,阡陌科技通过直接链接上游厂家,帮助农户去除中间环节,解决“农资投入成本高”的问题;其次,以土壤大数据为依据,助力上游厂家形成科学的测土配方。让农民可以直接享受到物美价廉、优质可靠、可定制的农业投入品。
不过跟其他两家不同的是,阡陌科技并不拘泥于某一块业务的推进。抓住适度规模化的农业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的契机,针对普惠金融服务,简化繁杂环节,提高服务力度。
借助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值,是“互联网+农业”的真正意义所在。无论采取哪种模式,能经得起市场推敲才算成功。不仅如此,老产业发展需要新思维,小禾苗经营需要大眼界,企业想要植根互联网农业,还要要用不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深入农田踏实服务才能换得一片“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