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玉米结构调整”发布会 会议文字实录

叶贞琴: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大家参加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两个,一个是玉米结构调整,一个是生猪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是当前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请来了农业部畜牧业司马有祥司长、种植业管理司潘文博副司长,来回答大家的问题。在提问开始之前,我首先向大家通报一下有关情况。·04-07 09:39:21

叶贞琴:

一、关于玉米结构调整

玉米结构调整是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我重点介绍两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为什么要调整玉米结构。这主要是根据当前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来作出的相应调整。主要是基于当前玉米出现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库存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东北四省区库存压力比较大,市场价格下降比较多。具体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生产的快速发展。大家都知道,这些年粮食“十二连增”,玉米的贡献值最大,是面积增加最多、产量增加最快的作物。过去12年,玉米的面积增加2.1亿亩,产量增加2175亿斤,占整个粮食产量增长量的57%。二是在生产发展的同时,消费需求不足。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玉米饲用的需求下降,深加工用量减少,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生产发展速度。三是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增加比较多。受国内外价差的影响,近几年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逐年增加。去年,玉米进口473万吨,同比增加82%,同时非配额管理的高粱进口1070万吨,同比增加85.3%,大麦进口1073万吨,同比增长了98.3%,木薯进口了938万吨,同比增加了8.4%,还有一个现象我们称之为DDGs,就是玉米酒糟,进口了682万吨,同比增长了26%,挤占了国内玉米消费市场,增加了玉米去库存压力。针对这些问题,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生态保护、市场需求等因素,我们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玉米结构进行调整。·04-07 09:54:42

叶贞琴:

第二,怎么调?总的考虑是,巩固玉米的优势产区,适当调减非优势产区的种植面积。这是大的原则,大的方向。

在调整的区域上,重点是“镰刀弯”地区,“镰刀弯”地区是一个俗称,包括黑龙江内蒙古第四、第五积温带的冷凉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和西南石漠化地区,这个地区在地图上的形状像个镰刀。这一区域涉及到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3个省的部分地区。2015年这一区域玉米面积1.56亿亩,比2005年增加了7000多万亩,是过去十年来玉米面积增加最多、发展最快的地区,但是这一区域有部分是玉米非优势产区。将“镰刀弯”地区中的非优势区作为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主要是两点考虑:一是这一区域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多处在农牧交错、高寒高纬、坡地岗地、沙重盐重、跑水跑肥等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玉米产量低而不稳,年际间波动比较大。二是这一区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不少地方土层比较薄、土壤比较贫瘠,种植玉米不仅不经济,而且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所以,积极调整“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不仅是适应市场需求,也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调整的重点是“镰刀弯”地区。·04-07 09:59:49

叶贞琴:

在调减目标上,去年11月份,农业部下发了《“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调减5000万亩以上,计划今年调减1000万亩以上。

在调减的路径上,有多种路径、多种方式,有六个方面。一是适宜性地调。重点是调减高纬度、干旱区的玉米,改种耐旱的杂粮杂豆和生育期短的青贮玉米。二是种养结合地调。重点是粮饲兼顾,调减籽粒玉米、发展青贮玉米和苜蓿,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罐”。三是生态保护地调。调减石漠化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改种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果桑茶等经济林、牧草饲草等,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促进农民增收。四是种地养地结合地调。重点是东北地区恢复大豆玉米的轮作,因地制宜的发展苜蓿玉米轮作,华北地区实行冬小麦夏花生的复种,发挥豆科作物的固氮养地的作用。五是围绕市场地调。发挥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实行订单种养、产销结合。六是有保有压地调。在调减非优势区玉米面积的同时,对优势主产区、核心区的玉米还要稳定,还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科技推广,提升整个玉米的产能。关于玉米结构调整主要讲这几个方面。·04-07 10:03:52

叶贞琴:

有关情况我就介绍这么多,下面请记者朋友们围绕我们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的时候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请大家提问。·04-07 10:12:12

经济日报:

我想问关于玉米结构调整的问题,目前我们知道农民种玉米的收益要远高于其它作物,玉米调减后农民应该种什么呢?收益如何能够保障呢?还有,现在不可能再依靠行政手段来推动农民种什么或不种什么,那么我们的目标如何能够顺利实现呢?谢谢。·04-07 10:16:24

潘文博: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农民调不调,调多调少,主要看价格,只要效益好,有钱赚,农民就愿意调。回到您提出的问题上,玉米效益好,调了之后农民种什么,如何保证收益,又如何推动这项工作呢?我们主要考虑四个方面:

一是靠规划的引导。刚才叶主任已经讲过,去年11月份农业部制定下发了《“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调减玉米,主要改种市场需要的大豆、青贮玉米、杂粮杂豆、马铃薯、苜蓿、优质牧草等作物,各地也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玉米结构。

二是靠政策扶持。调整优化玉米结构需要市场信息的引导,但是更需要的是政策的扶持,这样才能让农民愿意调、调得动、稳得住。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今年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农业部整合了35亿元的资金,重点支持玉米的结构调整,用于“镰刀弯”地区的粮改饲和粮豆轮作的补助,目的是让改种青贮玉米也好、改种大豆也好、改种饲草也好,这些作物的收益与过去种籽粒玉米的收益基本相当。

三是靠指导服务。农业部已经组织专家制定了分区域、分作物的技术方案,引导农民科学安排种植结构,同时也指导各地落实好替代作物的种子、配套的机具等物资,搞好余缺调剂,保证结构调整的需要。针对玉米改种大豆之后可能出现的除草剂带来的药害问题,我们已经组织了植保专家制定了具体的应对方案,筛选了替代的药剂品种,确保后茬作物生产的安全。

四是靠示范引导。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我们重点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示范引导作用,率先推广结构调整的技术模式。目前来看,市场信号的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的预期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今年玉米结构调整现在看已经有了良好的势头。据各地反映和农业部农情调度,今年玉米主产省的玉米种植意向呈减少的趋势,是近13年以来玉米面积首次减少。刚才叶主任也讲了,过去10多年玉米面积增加了2亿多亩。过去是年年增,现在有一个好的势头,玉米面积要调减。特别是玉米面积库存压力最大的黑龙江省,今年预计玉米面积减少1500万亩左右。谢谢。·04-07 10:16:58

中国网:

我继续问一个大豆的问题,近些年我国大豆的进口量每年都在大幅增加,2015年已经达到8169万吨,我想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进口这么多的大豆?这些大豆主要从哪些国家进口的,进口的大豆主要做了些什么?今后发展大豆生产,农业部有什么样的考虑?谢谢。·04-07 10:23:21

潘文博:

我来具体回答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源,也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源,同时也是种地养地结合的重要倒茬作物,因为大豆有根瘤共生固氮作用。正如刚才这位记者朋友讲得那样,这些年我国大豆进口量确实是多了,有一组数据我给大家通报一下。1996年我们国家从大豆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大豆的净进口国。2000年大豆进口量就达到了1000万吨,2010年就达到了5000万吨,2013年、2014年、2015年,三年连续突破了6000万吨、7000万吨和8000万吨的水平。刚才这位记者朋友说了,去年大豆进口达到了8169万吨,8169万吨是个什么概念?它是国内生产量的6.8倍,大约是世界大豆贸易量的70%,是国内消费量的87%,这在所有农产品中进口依存度是最高的。

这些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在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努力稳定大豆生产。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豆生产出现了滑坡。而同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大豆的需求快速增长,国内生产不足,只能靠进口来弥补国内的需求缺口。专家分析,近三年我们大豆每年消费增量是800万吨左右,我们自己每年才产1200万吨。需求增量主要有三块,一是饲料豆粕,二是食用豆油,三是食用大豆。专家分析,今后五年到十年,这三块还是刚性增长的趋势,但是年均增量是下降的,不会像前几年增速那么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还要不要发展国内的大豆生产?这确实是一个现实的问题。·04-07 10:24:00

潘文博:

我们国家是大豆原产地,种植历史悠久,而且消费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豆制品在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综合考虑大豆的食用特性、生态功能和种植替代性,我们认为应该保持大豆生产的稳定,不能轻言放弃大豆,这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选项。但是,大豆生产是个什么定位呢?大豆生产发展的定位就是满足国内食用大豆的需求,同时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这不是追求大豆的自给水平,也不是与进口大豆相抗衡,目的是形成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近期我们部里要下发《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主要的目标就是“一扩大”、“三提高”,“一扩大”是指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主要来自于玉米面积调减下来的这一块;“三提高”:就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大豆能不能种,核心还是在效益。在措施上主要采取五个方面:一是调整优化布局,把“镰刀弯”地区非优势区的玉米调下来,推行玉米和大豆轮作,构建合理轮作体系;二是推进科技创新,今年我们准备在东北、黄淮地区选择一批县搞绿色高产高效的示范点,创建一批亩产200公斤以上的高产示范典型。我们现在全国大豆平均亩产水平只有120公斤;三是完善大豆的扶持政策,主要是目标价格政策;四是建立优质大豆保护区,重点保护大豆的种质资源,保护生产能力,保护生产主体;五是还要科学引导健康消费,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居民合理食油、用油。广泛宣传大豆食品的营养功效和保健功能,扩大国内优质大豆消费市场。谢谢。·04-07 10:31:34

新华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请问现在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如何?此轮结构调整与上几轮的结构调整有哪些不同?谢谢。·04-07 11:29:01

潘文博: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像记者刚才说的,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这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农业发展新要求和满足消费升级新变化的主动作为和顺势而为。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农业部正在组织编制《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这个规划期是2016-2020年,拟于近期下发。

这个规划总的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引领、生态保护优先,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粮食产能,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发展格局。每次结构调整都有一个目标,这一轮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什么呢?目标就是做到“两保、三稳、两协调”,“两保”就是保口粮、保谷物;“三稳”就是稳定棉花的自给率、稳定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稳定糖料的自给率;“两协调”就是蔬菜生产和需求协调发展,饲草生产与畜牧养殖协调发展。·04-07 11:29:40

潘文博:

回到刚才您提到的问题,这一轮结构调整和前几轮结构调整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结构调整一共经历了四轮,第一轮结构调整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是家庭联产承包之后粮食连年增产,出现了相对过剩,但是棉油糖、果菜茶等非粮食产品是短缺的,当时信号非常明确,压粮扩经。第二轮结构调整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普遍提高,1991年出现了南方早籼稻为主的“卖粮难”的现象,但是优质农产品价格高、销路好,这轮结构调整的重点就是发展“三高”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第三轮结构调整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粮食产量创造历史新高之后,1998年达到了10246亿斤,粮食产量有三年超过了1万亿斤,“卖粮难”再次出现。国家实施的是战略性结构调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的面积大幅度调减。1998年到2003年,这五年粮食面积减了2.2亿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面积减幅最大的一次,也是影响最深的一次。

再说说第四轮,就是这一轮结构调整。粮食实现“十二连增”后,粮食供求关系改善,目前粮食总量问题不大,最大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从三大主粮看,稻谷是平衡有余,小麦是基本平衡,玉米是阶段性的供大于求,因此,这一轮结构调整的重点,在品质上,在稳定稻谷、小麦口粮品种面积的同时,重点是优化稻谷和小麦的品质结构,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数量上,重点是调减非优势区的玉米面积。谢谢。·04-07 11:34:48

潘文博:

回到刚才您提到的问题,这一轮结构调整和前几轮结构调整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结构调整一共经历了四轮,第一轮结构调整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是家庭联产承包之后粮食连年增产,出现了相对过剩,但是棉油糖、果菜茶等非粮食产品是短缺的,当时信号非常明确,压粮扩经。第二轮结构调整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普遍提高,1991年出现了南方早籼稻为主的“卖粮难”的现象,但是优质农产品价格高、销路好,这轮结构调整的重点就是发展“三高”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第三轮结构调整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粮食产量创造历史新高之后,1998年达到了10246亿斤,粮食产量有三年超过了1万亿斤,“卖粮难”再次出现。国家实施的是战略性结构调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的面积大幅度调减。1998年到2003年,这五年粮食面积减了2.2亿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面积减幅最大的一次,也是影响最深的一次。

再说说第四轮,就是这一轮结构调整。粮食实现“十二连增”后,粮食供求关系改善,目前粮食总量问题不大,最大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从三大主粮看,稻谷是平衡有余,小麦是基本平衡,玉米是阶段性的供大于求,因此,这一轮结构调整的重点,在品质上,在稳定稻谷、小麦口粮品种面积的同时,重点是优化稻谷和小麦的品质结构,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数量上,重点是调减非优势区的玉米面积。谢谢。·04-07 11:34:48

农资导报:

现在正值春耕大忙时节,很多农民都在徘徊不知道种什么,前几天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出台了,请问玉米的目标价格政策在什么时候出台?价格范围会处在什么区间呢?谢谢。·04-07 11:40:53

潘文博: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农民关心,社会关切。在3月28日的时候,国家发改委已经会同农业部、财政部、农业发展银行、粮食局等多个部门召开了一个新闻通气会,在这个新闻通气会上已经向社会公布了今年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内容。这次改革核心内容是什么呢?就是2016年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怎么解释这句话呢?就是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调节生产与需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这是第一层意思,就是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保持优势产区的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目前,农业部正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好这项改革措施,保护好农民利益,保障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谢谢。·04-07 11:41:55

叶贞琴:

考虑到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今天来的有些是境外媒体,请境外媒体的朋友们提个问题。·04-07 12:21:40

路透社:

美国和南美都非常担心中国大豆面积的扩大会不会减少进口?另外,刚才也谈到出台大豆发展的意见,中国大豆的生产,到2020年会增长到一个什么程度呢?谢谢。·04-07 12:22:14

潘文博:

我们大豆生产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满足国内食用大豆的消费需求,油用消费基本是靠进口来弥补。在今后一段时期,发展大豆生产的目标就是在扩大一部分种植面积的同时,重点在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发展大豆生产,主要是结合这一轮种植业结构调整,把非优势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下来改种大豆,而且这些区域过去也是大豆的传统产区。谢谢。·04-07 12:22:47

叶贞琴: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