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审定小麦品种全高感赤霉病 问题在哪儿

今天,在我的"博友动态"中看到了博友“淘气豆”转载的《第七届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定通过小麦品种》、以及这些审定品种相关性状介绍一文,文章后边有“淘气豆”自己的留言: 全部为高感赤霉病??
是“淘气豆”的留言引诱我回到文中又正经八百的看了一遍品种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还真是如同“淘气豆”所言,26个新审定品种,赤霉病全是?感!这在赤霉病正在大举北进的当下不能不算是一件挺吓人是事儿!河南是小麦种植大省,也是小麦品种大省,更是近些年通过审定小麦品种最多的大省,还是面临着赤霉病等一系列病害严重发生发展的大省,在这个小麦重要地区多点关键时刻,审定26个小麦品种,竟然没有一个是抗赤霉病的,甚至就是连一个中感的也没有,这难免让人会觉得不解。这样,接下来这个地区小麦赤霉病高发区或危险区该种植什么样的小麦品种将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粮食减产几斤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被赤霉病感染后的粮食将会被做为“不安全食品”来处理,这问题就大了,不管对于种植小麦的农民还是国家,都该是大事件了。
在这次新审定的26个小麦品种中,我们还发现抗病性完全一样的、即条锈中感、叶锈中感、白粉病中感、纹枯病中感、赤霉病高感的品种竟然有17个(太多啦!中感?当环境条件适宜,病原菌攻势较强时,这些中感会很容易的变成?感!);单一中抗条锈的只有7个(太少啦!);中抗叶锈的2个(在去年小麦叶锈病大发生的当下,少的可怜啊!)。
再看品质方面:26个品种中,面团稳定时间在1~3分钟的是19个;3·1~5分钟的有8个,稳定时间在5分钟以上的品种却一个都没有。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大单位小单位,知名单位和新兴企业所育成的品种在基本的抗病性和品质表现上没有什么明显差异,都几乎一样,不存在着谁牛、和谁更牛的问题!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是育种人没有去考虑品种的抗病性吗?是育种人没有往组合中揉入品质好的基因型吗?是育种人不会选择吗?
都不是!!!是抗病基因导入了、品质好的基因也揉入了,选择时也注意了,但就像是我们农大小麦组谢超杰老师所说的那样,品种的抗病基因揉入的越多产量水平就会越低。品质方面的表现就像我们很多人已经明白的那样:没有1B/1R存在时,品质上去了,但产量下来了;有了1B/1R,可以使得产量有大幅度的提高,但品质提高没戏了!而我们大家用得最多的周麦背景呢,其丰产性就是没有脱离1B/1R,所以更多的时候,产量上去了,品质却受着它的束缚。所以,更多的周麦背景类型,在今天品种的审定标准和制度下,走产量路线的同时想要品质有所提高还是较难的。
另外,1B/1R的抗性也在逐渐的丧失,今天周麦背景的抗病性已经不同于较早前周麦背景的抗病性了。这样,大量的周麦背景类型出现以后,抗病性和品质方面就是像我们上边统计的一样,雷同、雷同,还是雷同也就没什么奇怪了!
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小麦育种人的问题,也有背景资源的问题,更有小麦品种审定标准的问题,这是综合的具体表现。我们想要解决,光光解决一个两个问题不行,得综合解决,全面调整,调整的主题思想就是:新品种的产量水平与对照品种持平或不相上下行不行?给抗赤霉病和品质有上好表现的品种类型网开一面行不行?
我国农业形势将在或正在发生着巨变,这些巨变是农业发展和生存以及粮食安全的必然,早前我们的一些的观念、品种、资源没有问题,但将来可能不行了,需要改变或改进了,改的目标就是需求侧。 (麦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