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品审会第十次专业组会议初审通过品种公示
鄂品审办〔2016〕5号
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第五届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十次专业组会议初审通过品种的公示
各有关单位及个人:
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6年3月28日至4月1日召开了第十次专业组会议,初审通过农作物新品种76个,其中水稻31个、玉米11个、马铃薯4个、棉花5个、大豆4个、花生3个、芝麻1个、菜薹2个、辣椒1个、黄瓜2个、萝卜2个、豇豆1个、菜豆1个、甘蓝1个、苦瓜1个、叶用芥菜1个、莲藕1个、茭白1个、魔芋1个、柑橘1个、桃1个。根据《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业部令2013年第4号)规定,现将初审通过的品种予以公示,公示期为60天(自2016年4月5日至6月3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或修改意见,可向湖北省种子管理局品种管理科(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反映,异议人需要用真实姓名,并提供手机号码、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异议单位书面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
联系人:王奕,电话:027-87298209 87394440(传真)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308号湖北省种子管理局
邮编:430070
附件:初审通过的品种审(认)定公告(征求意见稿)
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4月5日
附件:
初审通过的品种审(认)定公告
(征求意见稿)
水稻
1.早64
品种来源:孝感市农业科学院用早稻材料97-27变异株作母本,“鄂早17”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常规早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2.0%,整精米率66.3%,垩白粒率66%,垩白度14.7%,直链淀粉含量26.1%,胶稠度33毫米,长宽比2.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4.27公斤,比对照鄂早18增产2.87%。其中:2014年亩产470.77公斤,比鄂早18增产3.09%;2015年亩产517.77公斤,比鄂早18增产2.65%。
特征特性:属偏迟熟籼型早稻品种。株型较紧凑,植株较高,分蘖力一般,生长势较旺。叶色浓绿,剑叶长、宽、较直。穗型较大,着粒均匀,千粒重较高,谷粒中长型,稃尖无色,部分谷粒有短顶芒。后期熟相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1.1万,株高92.0厘米,穗长21.1厘米,每穗总粒数119.2粒,每穗实粒数91.2粒,结实率76.5%,千粒重29.53克。全生育期116.0天,比鄂早18长1.8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5.6,稻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感稻瘟病;白叶枯5级,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壮秧。3月25~30日播种,秧田亩播种量3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6~7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秧苗2叶1心期亩追施尿素3公斤,移栽前5~7天亩施尿素5公斤。2、插足基本苗,合理密植。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株行距13.3厘米×16.7厘米,亩插3万穴,每穴4~5粒谷苗。3、科学管理肥水。一般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9。早施分蘖肥,移栽后5~7天结合化学除草每亩追施尿素10~12公斤、氯化钾10公斤。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孕穗,活水扬花,湿润灌浆,后期干湿管理,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作早稻种植,但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不宜种植。
2. 深两优3117
品种来源:湖北华之夏种子有限公司和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用“深08S”作母本,“R3117”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0.2%,整精米率62.1%,垩白粒率22%,垩白度3.2%,直链淀粉含量15.0%,胶稠度84毫米,长宽比3.3,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94.94公斤,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5.21%。其中:2014年亩产673.06公斤,比丰两优四号增产3.55%;2015年亩产716.81公斤,比丰两优四号增产6.81%。
特征特性:属中熟偏迟籼型中稻品种。株型适中,生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叶色浓绿,剑叶短、斜挺、内卷。穗层较整齐,穗型较大,着粒均匀,有两段灌浆现象。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有短顶芒。后期熟相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7.4万,株高121.8厘米,穗长25.5厘米,每穗总粒数204.8粒,每穗实粒数174.3粒,结实率85.1%,千粒重25.98克。全生育期139.5天,比丰两优四号长2.0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6.3,稻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高感稻瘟病;白叶枯7级,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壮秧。鄂北4月上中旬播种,江汉平原及鄂东等地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8~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0~1.5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秧苗1叶1心期适量喷施多效唑,以培育多蘖壮秧。秧苗2叶1心期和移栽前5~6天各亩施尿素5公斤。2、适时移栽,插足基本苗。株行距20.0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科学管理肥水。施肥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一般亩施纯氮14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1。浅水返青,薄水分蘖,插秧后20~25天视苗情分次晒田控苗防倒伏,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干干湿湿,成熟前一周断水。4、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山区以外地区作中稻种植,但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不宜种植。
3. 广占63-4S/R958
品种来源:湖北华占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用“广占63-4S”作母本,“R958”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79.8%,整精米率47.4%,垩白粒率27%,垩白度7.7%,直链淀粉含量14.0%,胶稠度79毫米,长宽比3.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7.48公斤,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1.50%。其中:2014年亩产658.39公斤,比丰两优四号增产1.72%;2015年平均亩产656.57公斤,比丰两优四号增产1.29%。
特征特性:属中熟籼型中稻品种。株型适中,植株较高,茎秆较粗,分蘖力中等,生长势较旺。剑叶较宽、中长、直立、微内卷。穗层欠整齐,穗型较大,穗顶部有少量颖花退化,着粒均匀。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无芒。后期熟相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6.6万,株高119.8厘米,穗长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64.0粒,每穗实粒数141.5粒,结实率86.3%,千粒重29.18克。全生育期134.1天,比丰两优四号短3.5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2.8,稻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中抗稻瘟病;白叶枯5级,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湖北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秧田亩播种量8~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2、适龄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龄30天左右,株行距16.7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10万。3、配方施肥,科学管水。采取前重、中控、后稳的原则,一般亩施纯氮13~1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1。施足底肥,一般亩施复合肥30~40 公斤,移栽后5~7天亩施尿素5~8公斤,后期看苗施穗肥,防止贪青。寸水活棵,浅水分蘖,亩苗数达17万时及时晒田防倒伏,孕穗至齐穗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间歇灌溉,成熟前5~6天断水。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5、注意收、脱、晒方式,提高稻谷整精米率。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海拔800米以下田块作中稻种植,低湖田和冷浸田不宜种植。
4.两优1318
品种来源:武汉大学用“Bph68S”作母本,“R5818”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79.5%,整精米率63.8%,垩白粒率15%,垩白度2.7%,直链淀粉含量16.0%,胶稠度78毫米,长宽比3.2,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8.16公斤,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1.91%。其中:2014年亩产645.00公斤,比丰两优四号增产0.76%;2015年亩产691.32公斤,比丰两优四号增产3.01%。
特征特性:属迟熟籼型中稻品种。株型较紧凑,株高适中,茎秆较粗,分蘖力较强,生长势较旺。剑叶中长、直立,基部叶片较多。穗层较整齐,中等偏大穗,着粒均匀。谷粒长型,稃尖无色,部分谷粒有短顶芒。后期熟相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7.3万,株高124.7厘米,穗长25.0厘米,每穗总粒数182.7粒,每穗实粒数154.9粒,结实率84.8%,千粒重27.30克。全生育期141.0天,比丰两优四号长3.7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6.7,稻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高感稻瘟病;白叶枯5级,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鄂北4月中旬播种,江汉平原、鄂东4月底至5月初播种。秧田亩播种量8~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0~1.5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秧苗2叶1心期和移栽前5~7天各亩施尿素5公斤,以培育多蘖壮秧。2、及时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龄35天以内。株行距16.7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万左右。3、科学管理肥水。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适当增施钾、钙、硅、锌、硼肥,一般亩施纯氮10~12.5公斤。浅水插秧,寸水返青,薄水促蘖,插秧后20~25天视苗情逐步晒田控苗防止倒伏,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灌足水,后期干干湿湿。4、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地区作中稻种植,但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不宜种植。
5. E两优476
品种来源:中垦锦绣华农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E农1S”作母本,“R476”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0.8%,整精米率60.2%,垩白粒率24%,垩白度5.6%,直链淀粉含量14.9%,胶稠度86毫米,长宽比3.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5.25公斤,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0.57%。其中:2014年亩产656.02公斤,比丰两优四号增产0.18%;2015年亩产654.48公斤,比丰两优四号增产0.96%。
特征特性:属中熟籼型中稻品种。株型适中,茎秆较粗,倒1、2节微外露,分蘖力较强。叶色浓绿,剑叶中长、斜挺。穗层较整齐,穗中等大小,着粒均匀。谷粒长型,籽粒较大,稃尖无色,有少量短顶芒。后期熟相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6.2万,株高121.3厘米,穗长24.1厘米,每穗总粒数167.5粒,每穗实粒数146.2粒,结实率87.3%,千粒重31.13克。全生育期136.2天,比丰两优四号短1.1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2.3,稻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抗稻瘟病;白叶枯5级,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稀播,培育壮秧。鄂北4月20日左右播种,江汉平原、鄂东南5月10日左右播种。秧田亩播种量7 公斤,大田亩用种量0.75~1.0公斤,浸种时用咪鲜胺消毒。秧苗2叶1心期和移栽前5~7天各亩施尿素5 公斤。2、适时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龄30天左右,株行距16.7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6~8万。3、科学管理肥水。施肥以底肥为主(60%),追肥为辅(40%),大田一般亩施纯氮12.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8,早施分蘖肥,插秧后5~6天亩施尿素8~10公斤、氯化钾8~10公斤。浅水插秧,寸水活蔸,薄水促蘖,插秧后20~25天左右时视苗情分次晒田控苗,孕穗至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灌足水,后期干干湿湿,直至黄熟。4、病虫害防治。苗期注意防治稻蓟马,大田要及时防治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稻纵卷叶螟、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在孕穗后期及抽穗期注意预防稻曲病。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地区作中稻种植。
6. Y两优976
品种来源:武汉市文鼎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用“Y58S”作母本,“望恢976”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2~2013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0.4%,整精米率64.5%,垩白粒率43%,垩白度5.2%,直链淀粉含量13.6%,胶稠度90毫米,长宽比3.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3.55公斤,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4.80%。其中,2012年亩产656.42公斤,比扬两优6号增产4.52%;2013年亩产630.68公斤,比扬两优6号增产5.08%。
特征特性:属中熟偏迟籼型中稻品种。株型较紧凑,株高适中,茎秆较粗,分蘖力中等,生长势较旺。剑叶较宽、中长、内卷、斜挺,基部叶片较多。穗层较整齐,穗型较大,着粒较密。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无芒。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8.0万,株高117.9厘米,穗长26.5厘米,每穗总粒数174.3粒,每穗实粒数143.1粒,结实率82.1%,千粒重26.92克。全生育期137.6天,比扬两优6号短2.4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4.4,稻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高感稻瘟病;白叶枯5级,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鄂北4月20日左右播种,江汉平原、鄂东南5月10日左右播种。秧田亩播种量8~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0.75~1.0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2、适时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龄30天左右,株行距23.3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3粒谷秧,亩插基本苗7~8万。3、科学管理肥水。重施底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肥,中后期增施钾肥。一般亩施纯氮12~13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8。浅水插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亩苗数达20万时及时晒田,深水孕穗、扬花,干湿交替至灌浆成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稻曲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地区作中稻种植,但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不宜种植。
7. 香糯优561
品种来源:湖北中香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孝感市孝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孝感市农业科学院用“N56S”作母本,“香糯1号”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2~2013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79.9%,整精米率65.5%,直链淀粉含量1.8%,胶稠度100毫米,长宽比3.1,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优质糯稻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33公斤,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0.10%。其中:2012年亩产623.64公斤,比扬两优6号增产0.39%;2013年亩产599.02公斤,比扬两优6号减产0.19%。
特征特性:属中熟偏迟籼型糯稻品种。株型、株高适中,分蘖力较强。叶色绿色,剑叶中长、宽直。穗层较整齐,穗型中等大小,着粒均匀,有两段灌浆现象。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无芒。后期熟相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7.0万,株高122.0厘米,穗长25.5厘米,每穗总粒数176.8粒,每穗实粒数144.8粒,结实率81.9%,千粒重27.69克。全生育期137.1天,比扬两优6号短2.9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5.4,稻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感稻瘟病;白叶枯5级,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秧田亩播种量8~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秧苗2叶1心期适量喷多效唑以培育多蘖壮秧。2、适龄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龄不超过33天,株行距13.3厘米×30.0厘米或16.7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万左右。3、配方施肥,科学管水。该品种对磷、钾肥较敏感,一般亩施纯氮12~13公斤,氮磷钾配合施用。浅水插秧,薄水促蘖,亩苗数达到18万时,及时晒田,孕穗至齐穗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至成熟。 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稻蓟马、稻象甲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地区作中稻种植,但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不宜种植。
8. 隆两优618
品种来源: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隆科638S”作母本,“R618”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1.8%,整精米率65.3%,垩白粒率20%,垩白度5.6%,直链淀粉含量14.5%,胶稠度87毫米,长宽比3.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77.38公斤,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21%。其中:2014年亩产671.57公斤,比丰两优四号增产2.55%;2015年亩产683.18公斤,比丰两优四号增产3.87%。
特征特性:属中熟籼型中稻品种。株型较紧凑,株高适中,茎秆较粗,分蘖力中等,生长势较旺。剑叶内卷、直、挺。穗层较整齐,中等偏大穗,着粒较密。谷粒中长型,稃尖紫色,少数谷粒有短顶芒。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6.6万,株高124.9厘米,穗长25.7厘米,每穗总粒数173.7粒,每穗实粒数152.3粒,结实率87.7%,千粒重29.27克。全生育期136.0天,比丰两优四号短0.9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6.2,稻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9级,高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壮秧。鄂北4月中下旬播种,江汉平原及鄂东等地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8~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0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秧苗1叶1心期适量喷施多效唑,秧苗2叶1心期和移栽前5~6天各亩施尿素2~3公斤。2、适时移栽,插足基本苗。株行距20.0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科学管理肥水。采取前促、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一般亩施纯氮14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1。浅水返青,薄水分蘖,插秧后20~25天视苗情晒田控苗,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浅水层,若遇到高温或低温天气,可以灌深水,后期干干湿湿,直至黄熟。4、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地区作中稻种植,但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不宜种植。
9.隆两优281
品种来源:四川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用“隆科638S”作母本,“华恢281”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0.1%,整精米率65.8%,垩白粒率30%,垩白度8.3%,直链淀粉含量14.7%,胶稠度81毫米,长宽比3.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75.74公斤,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2.51%。其中:2014年亩产656.74公斤,比丰两优四号增产1.47%;2015年亩产694.73公斤,比丰两优四号增产3.52%。
特征特性:属中熟偏迟籼型中稻品种。株型适中,植株较高,茎基部微露节、部分外拐,分蘖力中等,抗倒性一般。剑叶长、宽、内卷、斜挺,基部叶片较多。穗层较整齐,穗型较大,着粒均匀,有两段灌浆现象。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有短顶芒。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6.4万,株高130.0厘米,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95.2粒,每穗实粒数159.9粒,结实率81.9%,千粒重30.33克。全生育期139.5天,比丰两优四号长2.5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3.9,稻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感稻瘟病;白叶枯9级,高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壮秧。鄂北4月中旬播种,江汉平原及鄂东等地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亩用种量8~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0.75~1.0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秧苗1叶1心期适量喷施多效唑,秧苗2叶1心期和移栽前5~6天各亩施尿素2~3公斤。2、适时移栽,插足基本苗。株行距20.0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6万以上。3、科学管理肥水,注意控肥防倒。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一般亩施纯氮11.5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6.5公斤。寸水活棵,浅水分蘖,亩苗数达23万时及时晒田,强根壮秆防倒伏,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干干湿湿,切忌断水过早防早衰。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地区作中稻种植,但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不宜种植。
10.天龙两优140
品种来源:四川西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天龙S”作母本,“天龙恢140”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1.3%,整精米率56.2%,垩白粒率57%,垩白度13.1%,直链淀粉含量19.8%,胶稠度59毫米,长宽比3.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1.73公斤,比对照丰两优香一号增产4.42%。其中:2013年亩产611.12公斤,比丰两优香一号增产4.00%;2014年亩产672.34公斤,比丰两优香一号增产4.81%。
特征特性:属中熟籼型中稻品种。株型适中,植株较高,茎秆较粗、微露节,分蘖力中等,剑叶中长、内卷。穗层整齐,穗型较大,着粒均匀。谷粒长型,稃尖无色、部分谷粒有短顶芒。后期熟相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7.3万,株高125.9厘米,穗长27.6厘米,每穗总粒数179.8粒,每穗实粒数151.5粒,结实率84.3%,千粒重28.14克。全生育期132.0天,比丰两优香一号长1.2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5.9,稻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高感稻瘟病;白叶枯5级,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壮秧。鄂北4月20日左右播种,江汉平原、鄂东南5月10日左右播种。秧田亩播种量8~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0.75~1.0公斤。2、适时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龄30天左右,株行距16.7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6~8万。3、科学管理肥水。施肥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一般亩施纯氮12.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8。底肥每亩施复合肥30~40 公斤,早施分蘖肥,插秧后5~6天,亩施尿素8~10公斤、氯化钾8~10公斤和50~80克10%多效唑粉剂喷施;氮肥施用采用前促、中控、后补的原则,避免后期氮肥过重。浅水插秧,寸水返青,薄水促蘖,够苗晒田,孕穗至齐穗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间歇灌溉,成熟前5~6天断水。4、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地区作中稻种植,但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不宜种植。
11. 华优352
品种来源:华中农业大学用不育系“华528A”与恢复系“华恢352”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0.7%,整精米率60.1%,垩白粒率20%,垩白度4.6%,直链淀粉含量13.7%,胶稠度83毫米,长宽比3.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8.09公斤,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32%。其中:2014年亩产649.08公斤,比丰两优四号增产2.14%;2015年亩产687.10公斤,比丰两优四号增产4.46%。
特征特性:属中熟籼型中稻品种。株型紧凑,植株较高,茎秆较细,分蘖力中等。剑叶短、宽、挺。穗层较整齐,中等偏大穗,着粒较稀。谷粒长型,稃尖紫色,中长顶芒。后期熟相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6.2万,株高126.8厘米,穗长26.8厘米,每穗总粒数192.1粒,每穗实粒数162.6粒,结实率84.6%,千粒重28.21克。全生育期136.5天,比丰两优四号短0.5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3.4,稻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中抗稻瘟病;白叶枯5级,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鄂北4月中、下旬播种,江汉平原、鄂东等地4月底至5月初播种。秧田亩播种量8~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0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秧苗2叶1心时适量喷施多效唑,并亩施尿素5公斤,移栽前5~6天亩施尿素5公斤,以培育带蘖壮秧。2、及时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龄30~35天。株行距13.3厘米×30.0厘米或16.7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万左右。3、科学管理肥水。一般亩施纯氮10~12公斤、五氧化二磷5~6公斤、氧化钾10~12公斤。浅水返青,薄水分蘖促早发,够苗晒田防倒伏,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干干湿湿,遇高温或低温天气,注意灌深水减少危害,成熟期忌断水过早。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破口前3~5天和齐穗期注意防治稻曲病。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地区作中稻种植,低湖田和冷浸田不宜种植。
12. 荃优822
品种来源:安徽省皖农种业有限公司和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不育系“荃9311A”与恢复系“YR0822”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0.8%,整精米率62.5%,垩白粒率11%,垩白度2.2%,直链淀粉含量16.1%,胶稠度83毫米,长宽比3.2,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5.80公斤,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84%。其中:2014年亩产636.26公斤,比丰两优四号增产4.82%;2015年亩产695.34公斤,比丰两优四号增产2.95%。
特征特性:属中熟籼型中稻品种。株高、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生长势较旺。剑叶短、较宽、斜挺。穗层较整齐,中等穗型,着粒均匀。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有短顶芒。后期熟相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5.8万,株高115.1厘米,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83.3粒,每穗实粒数157.3粒,结实率85.8%,千粒重27.89克。全生育期136.3天,比丰两优四号短1.4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2.8,稻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中感稻瘟病;白叶枯5级,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鄂北4月下旬播种,江汉平原及鄂东等地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12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0公斤。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25~30天,株行距13.3厘米×30.0厘米或16.7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6~8万左右。3、科学施肥管理。重施底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肥,一般亩施纯氮13~14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7。寸水活棵,浅水分蘖,亩苗数达18万时及时晒田,孕穗至齐穗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间歇灌溉,成熟前5~6天断水。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地区作中稻种植,但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不宜种植。
13.华两优9929
品种来源:湖北华之夏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用“华99S”作母本,“R9029”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79.4%,整精米率55.0%,垩白粒率28%,垩白度6.6%,直链淀粉含量21.8%,胶稠度41毫米,长宽比3.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6.83公斤,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3.30%。其中:2013年亩产612.85公斤,比扬两优6号增产2.11%;2014年亩产660.80公斤,比扬两优6号增产4.43%。
特征特性:属中熟偏迟籼型中稻品种。株型较紧凑,植株较高,茎秆直、韧性好,分蘖力中等。剑叶中长、窄挺、内卷。穗层欠整齐,长穗型,着粒均匀,穗颈节长短不一致,有两段灌浆现象。谷粒长型,稃尖无色,部分谷粒有芒。后期熟相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6.1万,株高135.9厘米,穗长27.5厘米,每穗总粒数199.7粒,实粒数158.3粒,结实率79.3%,千粒重27.78克。全生育期142.1天,比扬两优6号短1.2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3.0,稻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中抗稻瘟病;白叶枯7级,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鄂北地区4月下旬播种,江汉平原和鄂东南地区5月上旬播种为宜,秧田亩播种量6~7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0公斤。2、插足基本苗。秧龄30天左右,株行距20厘米×25~35厘米,每穴栽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6.5~8万。3、科学管理肥水。施肥以底肥为主(70%),追肥为辅(30%),一般亩施纯氮14公斤,底肥亩施复合肥30~40 公斤,早施分蘖肥,插秧后5~6天亩施尿素10 公斤、氯化钾10~12公斤。浅水插秧,寸水返青,薄水促蘖,够苗晒田,孕穗至齐穗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间歇灌溉,成熟前5~6天断水。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曲病、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地区作中稻种植。
14.深两优5183
品种来源:深圳市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深51S”作母本,“R7183”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1.0%,整精米率63.5%,垩白粒率21%,垩白度4.9%,直链淀粉含量19.3%,胶稠度58毫米,长宽比3.3,主要理化指标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8.48公斤,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5.71%。其中:2013年亩产634.36公斤,比扬两优6号增产6.76%;2014年亩产662.59公斤,比扬两优6号增产4.71%。
特征特性:属迟熟籼型中稻品种。株型、株高适中,分蘖力较强,茎秆韧性较好。剑叶长、挺直、内卷。穗层整齐,中等偏大穗,二次枝梗较多,着粒较密,有两段灌浆现象。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无芒。后期转色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7.4万,株高124.6厘米,穗长26.1厘米,每穗总粒数194.0粒,实粒数160.6粒,结实率82.8%,千粒重26.20克。全生育期141.6天,比扬两优6号短1.9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2.4,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中感稻瘟病;白叶枯病5级,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鄂北4月中下旬播种,江汉平原、鄂东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8~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0.75~1.0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2、适龄移栽,合理密植。秧龄不超过35天。株行距16.7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合理施肥,科学管水。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一般亩施纯氮13~14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8。浅水插秧,寸水活棵,分蘖期干湿相间,亩苗数达18万时及时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切忌断水过早,以免早衰。4、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稻曲病,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恶苗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地区作中稻种植,但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不宜种植。
15.珞优9348
品种来源:武汉国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大学用“珞红4A”作母本,“成恢9348”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79.9%,整精米率52.6%,垩白粒率26%,垩白度6.8%,直链淀粉含量19.1%,胶稠度54毫米,长宽比3.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9.69公斤,比对照Q优6号增产5.23%。其中:2013年亩产632.93公斤,比Q优6号增产8.48%;2014年亩产626.45公斤,比Q优6号增产2.14%。
特征特性:属迟熟籼型中稻品种。株高、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叶色浅绿,剑叶中长、斜挺,叶片茸毛较多。穗层较整齐,中等穗,一次枝梗较多,二次枝梗较少,着粒均匀。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无芒。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8.3万,株高122.1厘米,穗长25.0厘米,每穗总粒数178.6粒,实粒数144.4粒,结实率80.9%,千粒重26.79克。全生育期138.1天,比Q优6号长1.6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3.9,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中感稻瘟病;白叶枯病7级,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鄂北4月中下旬播种,鄂东、江汉平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注意避开抽穗扬花期不利高温影响。秧田亩播种量10公斤,大田用种量1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秧苗1叶1心期适量喷施多效唑,以培育带蘖壮秧。2、及时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龄30~35天。株行距13.3厘米×30.0厘米或16.7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10万。3、科学管理肥水。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底肥一般亩施复合肥30公斤、碳酸氢铵15公斤,移栽缓苗后亩追施尿素、氯化钾各6公斤促分蘖,后期酌追穗肥防早衰。寸水返青,浅水分蘖,亩苗数达到15万时分次晒田防倒伏,深水孕穗,后期干湿交替,切忌断水过早,防早衰。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地区作中稻种植,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不宜种植。
16. H优147
品种来源:周良华(身份证号码422201195804020411)和湖北华之夏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用不育系“内香6A”作母本,“R147”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0.3%,整精米率58.9%,垩白粒率25%,垩白度6.2%,直链淀粉含量14.8%,胶稠度83毫米,长宽比3.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6.00公斤,比对照Q优6号增产4.61%。其中:2013年亩产602.20公斤,比Q优6号增产3.21%;2014年亩产649.79公斤,比Q优6号增产5.94%。
特征特性:属中熟偏迟籼型中稻品种。株型适中,茎秆较粗、分蘖力中等,生长势较旺。叶色深绿,剑叶宽短、斜挺。穗层较整齐,穗型中等,着粒均匀,有两段灌浆现象。谷粒长型,稃尖无色,部分谷粒有短顶芒。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6.4万,株高118.8厘米,穗长26.3厘米,每穗总粒数191.6粒,每穗实粒数144.7粒,结实率75.5%,千粒重28.68克。全生育期138.5天,比Q优6号长2.0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3.7,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中感稻瘟病;白叶枯病5级,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鄂北4月下旬播种,江汉平原、鄂东南5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0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2、及时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龄30天左右。株行距20.0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7~8万。3、科学管理肥水。底肥一般亩施复合肥30~40公斤,插秧后5~6天亩施尿素10公斤、氯化钾8~10公斤,晒田结束后亩施尿素、氯化钾各3~5公斤。浅水插秧,寸水返青,薄水促蘖,够苗晒田,孕穗到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灌足水,后期干干湿湿,成熟期切忌断水过早,防早衰。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白叶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地区作中稻种植,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不宜种植。
17.甬优4149
品种来源: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武汉佳禾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亘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不育系“甬粳41A”与恢复系“F9249”配组育成的三系籼粳杂交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0.8%,整精米率72.0%,垩白粒率28%,垩白度6.0%,直链淀粉含量14.3%,胶稠度80毫米,长宽比2.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8.81公斤,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0.01%。其中:2014年亩产656.25公斤,比扬两优6号增产0.85%;2015年亩产681.36公斤,比扬两优6号减产0.79%。
特征特性:属中熟籼粳杂交中稻品种。株型较松散,株高适中,茎秆较粗,分蘖力较强,生长势较旺。剑叶微内卷、较宽、中长、斜挺,基部叶片较多。穗层较整齐,穗型较大,着粒较密。谷粒椭圆型,稃尖无色,有中长顶芒。后期熟相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4.5万,株高120.2厘米,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228.0粒,每穗实粒数204.5粒,结实率89.7%,千粒重26.36克。全生育期133.4天,比扬两优6号短11.9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2.8,稻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中抗稻瘟病;白叶枯5级,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5月上中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9公斤,大田亩用种量0.9~1.0公斤。秧苗1叶1心期适量喷施多效唑,培育多蘖壮秧。2、及时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龄30天左右。株行距20.0厘米×30.0厘米,每穴插2~3粒谷苗。3、科学管理肥水。一般亩施纯氮15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12公斤。移栽后4天和12天分别排水轻搁田3~4天,结合复水,第一次搁田结束后施尿素10公斤,第二次搁田后施尿素7.5公斤、氯化钾7.5公斤。亩苗数达12万左右时开始分次晒田,孕穗期浅水勤灌,抽穗扬花期保持深水层,灌浆期干湿交替,成熟前一周断水。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恶苗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和稻蓟马、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地区作中稻种植,但稻瘟病重病区不宜种植。
18.TY903S/R53
品种来源: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TY903S”作母本,“R53”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晚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2~2013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1.3%,整精米率66.3%,垩白粒率20%,垩白度1.8%,直链淀粉含量16.4%,胶稠度71毫米,长宽比3.2,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2.43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9.68%。其中:2012年亩产577.47公斤,比金优207增产7.26%;2013年亩产567.38公斤,比金优207增产12.24%。
特征特性:属中熟偏迟籼型晚稻品种。株型株高适中,茎秆韧性较好,分蘖力中等。剑叶中长、直立。穗型中等,着粒均匀,有两段灌浆现象。籽粒较大,谷粒长型,稃尖无色。后期熟相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2.1万,株高105.5厘米,穗长 22.5厘米,每穗总粒数131.6粒,每穗实粒数100.4粒,结实率76.3%,千粒重29.34克。全生育期118.7天,比金优207长1.8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3.8,稻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感稻瘟病;白叶枯7级,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 1、适时早播,培育壮秧。6月15~18日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5~2.0公斤。2、及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不超过30天,株行距16.7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9~12万。3、科学管理肥水。重施底肥,早施追肥,中期控肥,后期补施穗肥,一般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6:1。浅水移栽,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干干湿湿,直到黄熟。5、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飞虱,后期重点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作晚稻种植,但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不宜种植。
19. HD9802S/松06
品种来源:武汉金丰收种业有限公司用“HD9802S”作母本,“松06”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晚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1.3%,整精米率67.2%,垩白粒率17%,垩白度3.3%,直链淀粉含量22.7%,胶稠度50毫米,长宽比3.4,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13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4.90%。其中:2014年亩产570.04公斤,比金优207增产6.49%;2015年亩产578.21公斤,比金优207增产3.38%。
特征特性:属迟熟籼型晚稻品种。株型株高适中,茎秆韧性较好,分蘖力较强,生长势较旺。剑叶短、直立,叶上禾。穗型中等大,穗颈节短,着粒均匀。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无芒。后期熟相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0.7万,株高105.9厘米,穗长21.7厘米,每穗总粒数152.7粒,每穗实粒数122.9粒,结实率80.5%,千粒重25.44克。全生育期121.7天,比金优207长3.0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6.1,稻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高感稻瘟病;白叶枯5级,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壮苗。6月15~18日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2.5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5~2.0公斤。秧苗2叶1心期亩施尿素2.5~5公斤,移栽前4~5天视苗情亩施尿素5.0公斤,培育多蘖壮秧。2、及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30~35天,株行距13.3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3粒谷苗,亩插基本苗10万。3、科学管理肥水。重施底肥,一般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1,后期控制氮肥施用。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孕穗,活水扬花,湿润灌浆,后期勤灌跑马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白叶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作晚稻种植,但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不宜种植。
20.奥富优383
品种来源:武汉市文鼎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湖南奥谱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不育系“奥富A”与恢复系“奥R383”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2.3%,整精米率62.8%,垩白粒率23%,垩白度5.6%,直链淀粉含量24.7%,胶稠度30毫米,长宽比3.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7.21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7.09%。其中:2013年亩产531.47公斤,比金优207增产7.58%;2014年亩产582.94公斤,比金优207增产6.64%。
特征特性:属中熟偏迟籼型晚稻品种。株型较紧凑,株高适中,茎秆韧性较好,分蘖力较强,基部脚叶较多,生长势较旺。叶片绿色,剑叶中长、挺直,叶下禾。穗层较整齐,中等穗型,穗颈节较短,着粒均匀。谷粒长型,稃尖紫色、部分谷粒有短顶芒。后期熟相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2.4万,株高99.8厘米,穗长21.7厘米,每穗总粒数130.3粒,每穗实粒数106.3粒,结实率81.6%,千粒重25.74克。全生育期118.0天,比金优207长0.9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5.9,稻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高感稻瘟病;白叶枯7级,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稀播,培育壮秧。6月17~20日播种,秧田亩播种量8~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25~1.5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移栽前4~5天亩施尿素3~4 公斤。2、适时早栽,促发分蘖。秧龄不超过30天。株行距16.7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3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9万。3、科学管理肥水。一般亩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8公斤。底肥一般亩施复合肥25公斤,移栽后5~7天亩施尿素6~8公斤和氯化钾7~8公斤,看苗补施穗粒肥。寸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干湿交替,收获前6~8天断水。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江汉平原、鄂东南作晚稻种植,但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不宜种植。
21.荆楚优79
品种来源:海南广陵高科实业有限公司用不育系“荆楚814A”与恢复系“R79”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1.3%,整精米率65.8%,垩白粒率17%,垩白度3.4%,直链淀粉含量16.9%,胶稠度71毫米,长宽比3.4,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5.44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31%。其中:2014年亩产557.59公斤,比金优207增产4.16%;2015年亩产573.28公斤,比金优207增产2.50%。
特征特性:属中熟偏迟籼型晚稻品种。株型株高适中,茎秆较粗,分蘖力中等,生长势较旺。剑叶长直,叶下禾。穗型较大,着粒均匀,穗颈节短,有两段灌浆现象。谷粒长型,稃尖紫色、无芒。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0.1万,株高104.6厘米,穗长 23.4厘米,每穗总粒数172.8粒,每穗实粒数128.0粒,结实率74.1%,千粒重25.19克。全生育期120.6天,比金优207长1.9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2.6,稻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中感稻瘟病;白叶枯5级,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壮苗。6月15~18日播种,秧田亩播量12.5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5~2.0公斤。秧苗2叶1心期亩施尿素3~5公斤,移栽前4~5天亩施尿素5.0公斤,培育多蘖壮秧。2、及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30~35天。株行距13.3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3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10万。3、科学管理肥水。一般亩施纯氮10~12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1。早施分蘖肥,移栽后3~5天结合化学除草亩施尿素5公斤。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孕穗,活水扬花,湿润灌浆,后期勤灌跑马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白叶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南部及鄂东南地区作晚稻种植,但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不宜种植。
22.TY036
品种来源: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秀水134”作母本,“丙92-124”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常规粳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3.8%,整精米率68.1%,垩白粒率53%,垩白度6.9%,直链淀粉含量16.2%,胶稠度69毫米,长宽比1.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0.55公斤,比对照鄂晚17增产12.85%。其中:2014年亩产588.89公斤,比鄂晚17增产17.94%;2015年亩产552.20公斤,比鄂晚17增产7.88%。
特征特性:属中熟偏迟粳型晚稻品种。株型适中,植株较矮,茎秆较粗,分蘖力较弱。叶色较深,剑叶较短、挺直。穗层整齐,半直立穗,中等穗型,着粒均匀。谷粒卵圆型,籽粒较大,稃尖无色、无芒。后期熟相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2.9万,株高78.9厘米,穗长16.0厘米,每穗总粒数122.9粒,每穗实粒数103.1粒,结实率83.9%,千粒重28.64克。全生育期121.9天,比鄂晚17短0.3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3.1,稻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中抗稻瘟病;白叶枯5级,中感白叶枯病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6月25日前播种,秧田亩用种量2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4.0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秧苗2叶1心期亩施尿素4公斤,移栽前5~7天亩施尿素5公斤。2、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秧龄30天左右,株行距16.7厘米×20.0厘米,每穴3~4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10万。3、科学管理肥水。一般亩施纯氮1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6:1,施足底肥,后期酌情施少量穗肥。寸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齐穗后干湿交替灌溉,保持田间湿润,忌断水过早。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曲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作晚稻种植,但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23.WDR48
品种来源: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用“秀水134/沪旱11号//沪旱3号/武育粳3号”复合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常规粳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5.7%,整精米率65.6%,垩白粒率29%,垩白度6.6%,直链淀粉含量16.8%,胶稠度81毫米,长宽比1.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0.59公斤,比对照鄂晚17增产6.07%。其中:2013年亩产501.28公斤,比鄂晚17增产3.93%;2014年亩产539.90公斤,比鄂晚17增产8.13%。
特征特性:属中熟粳型晚稻品种。株型紧凑,植株较矮,茎秆较粗、韧性较好,分蘖力中等。叶色较深,剑叶短、较宽、直立。直立穗,穗型中等大小,着粒较密。谷粒短圆型,稃尖无色。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1.0万,株高80.3厘米,穗长13.8厘米,每穗总粒数126.7粒,每穗实粒数107.3粒,结实率84.7%,千粒重26.59克。全生育期121.7天,比鄂晚17短3.8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3.2,稻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中抗稻瘟病;白叶枯5级,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稀播,培育壮秧。6月20~25日播种,秧田亩用种量2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4公斤。2、及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不超过30天。株行距13.3厘米×20.0厘米,每穴插3粒谷苗,亩插基本苗13万左右。3、科学管理肥水。一般亩施纯氮13~1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6:0.8,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后期视苗情施肥。破口前10天和破口期分别亩施硫酸锌和硼砂0.1公斤兑水喷雾,以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浅水插秧,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干干湿湿直至黄熟。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曲病、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作晚稻种植,但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24.E农1S
品种来源: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广占63-4S”为受体,以含有稻瘟病抗性基因Pi1和Pi2的籼稻品种“GD-7”为供体,通过杂交、回交、自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而成的水稻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
特征特性:株型松散适中,分蘖力较强。叶色浓绿,剑叶长、宽、直立。穗层整齐,穗型中等大小,着粒均匀。谷粒中长型,稃尖、柱头无色,无芒。在武汉种植,不育期株高85厘米左右,穗长25厘米左右,每穗颖花数160个左右。人工气候箱鉴定,在光照14.5h、日均温度23.0℃条件下,花粉不育度99.74%,自交不育度100%。在武汉4月中旬至6月中旬播种,播始历期90~74天,主茎叶片数14.5~13.8片。花粉败育属无花粉型败育。
繁殖要点:1、适时精量播种,培育壮秧。在海南陵水冬繁11月中下旬播种,育性敏感期安排在次年2月中下旬。采用水育秧方式,秧田亩播种量12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2公斤。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25~30天,株行距为16.7厘米×16.7厘米,单本栽插,亩插基本苗4~6万。3、科学管理肥水。施肥以底肥为主(60%),追肥为辅(40%),一般亩施纯氮12.5公斤,插秧后5~6天,亩施尿素8~10公斤、氯化钾8~10公斤。插秧后20~25天视苗情逐步晒田控苗,孕穗到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灌足水,后期干干湿湿直到黄熟。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稻粒黑粉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5、严格除杂,确保种子质量。
25.N56S
品种来源:湖北中香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孝感市孝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孝感市农业科学院从“02-6S //02-6S /鄂香1号///荆糯6号”的后代,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糯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特征特性:株型松散适中,分蘖力中等。叶色浓绿,剑叶长挺。穗层整齐,穗型较大,着粒均匀。谷粒长型,柱头白色,稃尖无色、无芒。在孝感种植,不育期株高75厘米左右,每穗颖花数143个左右,千粒重25.2克左右。人工气候箱鉴定,在光照14.5h、日均温度23.0℃条件下,花粉不育度99.78%,自交不育度为100%。在孝感5月上旬至6月上旬播种,播始历期86~75天,主茎叶片数16片左右。花粉败育属典败类型。
繁殖要点:1、合理安排播期。海南陵水冬繁,11月中下旬播种,12月中旬移栽,育性敏感期安排在2月中下旬为宜。采用水育秧方式,秧田亩播种量9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5公斤,播种前咪鲜胺浸种。2、适时移栽。秧龄25天左右,株行距13.2厘米×16.5厘米,单本栽插。3、科学管理肥水。底肥亩施复合肥35公斤、碳铵20公斤、锌肥1.5公斤。移栽6天后,亩施尿素7公斤,抽穗前10~15天,亩施氯化钾5公斤,并视苗情亩追施尿素2~3公斤,以促壮秆大穗、减少颖花退化。浅水插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亩苗数达25万时及时晒田,孕穗至扬花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干干湿湿,湿润管理。4、防杂保纯,适时收获,确保种子质量。
26.华99S
品种来源:湖北华之夏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用“4N6S-2”作母本,“YD6-8-3”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水稻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
特征特性:株型松散适中,植株较高,茎秆较粗,分蘖力中等。叶色浓绿,剑叶长、宽、挺,微内卷。穗层整齐,大穗型,着粒较密。谷粒长型,柱头、稃尖无色,部分谷粒有短顶芒。在荆州种植,不育期株高90厘米左右,每穗颖花数190个左右,千粒重30克左右。人工气候箱鉴定,在光照14.5h、日均温度23.0℃条件下,花粉不育度99.74%,自交不育度100%。在荆州4月上旬至5月上旬播种,播始历期106~94天,主茎叶片数16.3~14.7片。花粉败育属无花粉型败育。
繁殖要点:1、合理安排播期。在海南陵水冬繁,11月上旬播种,2月下旬至3月上旬始穗。在荆州秋繁,6月5~10日播种,9月10~15日始穗。2、适时移栽。秧龄30天左右,株行距20.0厘米×13.3厘米,每穴插1粒谷苗,亩插基本苗不少于7万。3、科学施肥。一般亩施纯氮13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8,插秧后4~6天亩施尿素5~6公斤,孕穗期视情况追施复合肥。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和螟虫等病虫害。5、严格除杂,适时收获,确保种子质量。
27. TY903S
品种来源: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HD9802S”作母本,“华201S”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特征特性:株型松散适中,植株较矮,茎秆较粗,分蘖力较强。叶色浓绿,剑叶较短。穗层较整齐,中等穗型,着粒均匀。谷粒长型,柱头白色,稃尖无色、无芒。在武汉种植,不育期株高60厘米左右,穗长20厘米左右,每穗颖花数120个左右,千粒重25克左右。人工气候箱鉴定,在光照14.5h、日均温度23.0℃条件下,花粉不育度99.53%,自交不育度100%。在武汉4月中旬到6月中旬播种,播始历期74~53天,主茎叶片数12.6~10.4片。花粉败育属无花粉型败育。
繁殖要点:1、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海南冬季繁殖,11月下旬至12月初播种,秧田亩播种量20公斤左右,大田亩用种量2~2.5公斤。2、适时移栽。秧龄25天左右,株行距13.3厘米×20厘米,每穴插2~3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万。3、施足底肥,早施追肥,适当补施穗肥。移栽后5~7天亩施尿素10公斤,孕穗期亩施尿素2.5~3公斤。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和稻飞虱、叶蝉、螟虫等病虫害。5、严格去杂,适时收获,确保种子质量。
28.天龙S
品种来源:四川西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从“Y58S/IR79371//R109”的后代,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水稻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
特征特性:株型较紧凑,分蘖力较强,叶色浓绿,剑叶长、直立、内卷。穗层较整齐,穗型较大。谷粒细长型,柱头白色,稃尖无色、无芒。在绵阳种植,不育期株高91厘米左右,穗长25厘米左右,每穗颖花数220个左右,千粒重24.3克左右。人工气候箱鉴定,在光照14.5h、日均温度23.0℃条件下,花粉不育度99.61%,自交不育度100%。在绵阳3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播始历期110~85天,主茎叶片数16~15片。花粉败育属典败类型。
繁殖要点:1、合理安排播期。在海南陵水冬繁,11月下旬播种,育性敏感期安排在2月中下旬。在云南保山进行夏繁,5月上旬播种,育性敏感期安排在7月中下旬。采用水育秧方式,秧田亩播种量2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2.0公斤。2、适时移栽。秧龄20~25天,株行距16.7 厘米×25.0厘米,每穴插2~3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10万左右。3、科学管理肥水。施肥以底肥为主,氮磷钾配合使用,一般亩施复合肥30公斤,插秧后7天亩施尿素5~10公斤,孕穗期亩施尿素4公斤。5、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粒黑粉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6、严格去杂,适时收割,确保种子质量。
29. N55S
品种来源: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N5088S”作母本,“R2000”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水稻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
特征特性:株型松散适中,茎秆较粗,分蘖力较强。叶色浅绿,剑叶较长、较宽、直立。穗层整齐,穗型中等,着粒较密。谷粒短圆型,稃尖、柱头无色,无色。在武汉种植,不育期株高70厘米左右,穗长18厘米左右,每穗颖花数107个左右,千粒重25克左右。人工气候箱鉴定,在光照14.5h、日均温度24.0℃条件下,花粉不育度99.53%,自交不育度100%。在武汉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播始历期102~98天,主茎叶片数17~16片。花粉败育属典败类型。
繁殖要点:1、合理安排播期。在海南陵水冬繁,11月上旬播种,育性敏感期安排在1月上中旬。采用水育秧方式,秧田亩播种量25公斤,大田亩用种量2.0公斤。2、适时移栽。秧龄20~25天,株行距13.4 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3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万左右。3、科学管理肥水。底肥亩施复合肥30公斤,插秧后4~6天亩施尿素7.5~10公斤,孕穗期亩施尿素4公斤。5、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粒黑粉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6、严格去杂,适时收割,确保种子质量。
30.华528A
品种来源:华中农业大学用“II-32B/巨风B”的后代与珍汕97A连续多代回交选育而成的水稻籼型三系不育系。
特征特性: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叶色浓绿,剑叶较宽、挺直,叶鞘深紫色。穗型较大,部分包颈。谷粒中长型,稃尖紫色,无芒,柱头外露率较高。在武汉种植,株高80厘米左右,穗长23厘米左右,每穗总粒数196粒左右。在武汉4月15日至5月15日播种,播始历期95~90天,主茎叶片数15.4片。花粉败育属典败类型。
繁殖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在武汉母本于5月25日播种,第一期父本于5月27日播种,第二期父本于6月3日播种。秧田母本亩播量15公斤,父本亩播种量10公斤。大田母本亩用种量2.0公斤,父本亩用种量第一期0.3公斤,第二期0.3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秧田底肥亩施复合肥30公斤,秧苗2叶1心期亩施尿素5公斤,移栽前5天亩施尿素5公斤。2、适时移栽、合理行比。母本秧龄23~25天,父本秧龄18~21天,同期插秧。父本与母本行比2:12,母本插秧密度13.3厘米×16.7厘米,父本插双行,密度16.7厘米×20.0厘米。3、科学管理肥水。本田底肥一般亩施复合肥50公斤,插秧后5天亩追施尿素8~10公斤,分蘖后期亩追施钾肥10公斤,适当补施穗肥。寸水插秧,浅水分蘖,亩苗数达到20~25万时晒田,晒至出现白根和田间硬化时复水。4、提高异交结实率。适时适度轻割叶,始穗期亩用“920”5~10克喷第一次,抽穗40~50%时喷第二次,每亩用“920”10克,适当重喷保持系。在抽穗期每天及时赶粉。齐穗时用“叶面宝”加粉锈宁专喷不育系1~2次进行养花和防治黑粉病。5、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粒黑粉病和稻蓟马、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6、严格隔离去杂,适时收获。
31.珞红4A
品种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武汉国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珞红3B为轮回亲本,与抗褐飞虱材料B5进行杂交和多代回交,再以珞红3A为母本,多代回交,并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人工抗虫鉴定,选育聚合了抗褐飞虱基因Bph14和Bph15的水稻籼三系不育系。
特征特性:属红莲型籼型不育系。株型较紧凑,株高适中,分蘖力中等,繁茂性较好。叶色浓绿,剑叶窄长、挺直,茸毛多。穗型较大,着粒较密,穗顶有少数颖花退化。花药瘦小、淡黄色,叶鞘、稃尖、柱头无色。开花习性好,柱头外露率较高。在武汉种植,株高86厘米,穗长23.5厘米,每穗总粒数为195粒,千粒重24.5克。在武汉5月上旬播种,播始历期74天左右,主茎叶片数平均14.6片。花时较早,柱头外露率较高。育性稳定,千株群体不育株率100%,套袋自交不育度100%,花粉不育度99.96%,花粉败育属圆败类型,有染败花粉。
繁殖要点:1、适时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公斤。武汉地区4月25日左右播种,第一、二期父本播种期相差5~6天,母本与第一期父本同时播种。2、合理密植。株行距16.7厘米×16.7厘米,父本与母本两边间距分别为16.7厘米和26.7厘米。每穴插1粒谷苗,父母本行比2:10~12。3、加强田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做到底肥足、适时追肥,中期看苗补肥。一般亩喷施“920”8~12克,抽穗10~15%后连续三天喷施“920”,用量依次为2克、2克(只喷施父本)、4~8克。4、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粒黑粉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5、严格隔离和除杂,确保种子纯度。6、适时收获、晾晒,防止穗萌、倒伏和机械混杂。
玉 米
1.HZ09705
品种来源:华中农业大学用“2N1064”作母本,“HZ127”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玉米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玉米丘陵平原组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73克/升,粗蛋白(干基)含量10.20%,粗脂肪(干基)含量3.85%,粗淀粉(干基)含量73.2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8.07公斤,比对照宜单629增产6.95%。其中,2013年亩产641.00公斤,比宜单629增产8.28%;2014年亩产675.13公斤,比宜单629增产5.71%。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植株偏高。幼苗叶鞘紫色,成株叶片数19片左右,穗上叶6片左右,雄穗分枝数4~7个,花药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锥型,苞叶适中,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区域试验中株高304厘米,穗位高128厘米,空秆率2.1%,穗长19.3厘米,穗粗5.1厘米,秃尖长2.8厘米,穗行数16.1,行粒数33.4,千粒重367.2克,干穗出籽率86.3%,生育期113天。田间小斑病3级,灰斑病3级,9级纹枯病病株率1.4%,茎腐病病株率0.6%。田间倒伏(折)率3.7%。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单作每亩种植3000~3500株。2、配方施肥。一般底肥亩施复合肥50公斤、尿素5公斤,穗肥亩施尿素20公斤左右。3、加强田间管理。注意蹲苗,适时中耕,抗旱排渍,喷施调节剂控制株高,预防倒伏。4、注意防治纹枯病、茎腐病、小斑病和地老虎、玉米螟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丘陵、平原地区作春玉米种植。
2.S4468
品种来源:湖北腾龙种业有限公司用“S472”作母本,“S868”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玉米品种。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玉米丘陵平原组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34克/升,粗蛋白(干基)含量9.80%,粗脂肪(干基)含量5.19%,粗淀粉(干基)含量70.4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16.71公斤,比对照宜单629增产10.20%。其中,2014年亩产708.47公斤,比宜单629增产10.93%;2015年亩产724.94公斤,比宜单629增产9.50%。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植株、穗位偏高。幼苗叶鞘紫色,成株茎秆较粗,叶片数20片左右,穗上叶6片左右,雄穗分枝数10个左右,花药绿色,花丝浅紫色。果穗锥型,苞叶适中,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区域试验中株高311厘米,穗位高138厘米,空秆率2.7%,果穗长20.3厘米,果穗粗5.4厘米,秃尖长0.9厘米,穗行数16.9,行粒数39.0,千粒重333.1克,干穗出籽率87.3%,生育期112天。田间大斑病3级,小斑病3级,锈病5级,9级纹枯病病株率1.4%,茎腐病病株率0.7%。田间倒伏(折)率4.3%。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单作每亩种植3000~3500株。2、配方施肥。施足底肥,因苗追施穗肥。3、加强田间管理。注意蹲苗,适时中耕培土,抗旱排渍,喷施调节剂控制株高,预防倒伏。4、注意防治纹枯病、锈病、茎腐病、小斑病和地老虎、玉米螟、蚜虫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丘陵、平原地区作春玉米种植。
3.滑玉130
品种来源: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用“K253-112”作母本,“MC712-2112”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玉米品种。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玉米丘陵平原组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50克/升,粗蛋白(干基)含量10.03%,粗脂肪(干基)含量3.93%,粗淀粉(干基)含量72.9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02.89公斤,比对照宜单629增产8.08%。其中,2014年亩产677.15公斤,比宜单629增产6.02%;2015年亩产728.62公斤,比宜单629增产10.06%。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幼苗叶鞘紫色,成株叶片数20片左右,穗上叶7片左右,雄穗分枝数9个左右,花药浅紫色,花丝紫色。果穗筒型,苞叶适中,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区域试验中株高275厘米,穗位高108厘米,空秆率1.4%,果穗长17.2厘米,果穗粗5.5厘米,秃尖长0.4厘米,穗行数16.3,行粒数34.3,千粒重370.0克,干穗出籽率86.2%,生育期113天。田间小斑病3级,锈病3级,穗腐病3级,9级纹枯病病株率2.4%,茎腐病病株率1.2%。田间倒伏(折)率5.4%。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单作每亩种植3500株左右。2、配方施肥。施足底肥,因苗追施穗肥。3、加强田间管理。注意蹲苗,适时中耕,抗旱排渍,预防倒伏。4、注意防治纹枯病、锈病、茎腐病、穗粒腐病、小斑病和地老虎、玉米螟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丘陵、平原地区作春玉米种植。
4.HZ11-32
品种来源:湖北丰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华中农业大学用“A258”作母本,“A392”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玉米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玉米山区组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88克/升,粗蛋白(干基)含量10.39%,粗脂肪(干基)含量4.09%,粗淀粉(干基)含量73.3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0.08公斤,比对照鄂玉25增产6.68%。其中,2013年亩产665.93公斤,比鄂玉25增产9.38%;2014年亩产634.22公斤,比鄂玉25增产3.98%。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植株偏高。幼苗叶鞘浅紫色,穗上叶7片左右。雄穗分枝数15~23个,花药浅紫色,花丝紫色。果穗锥型,苞叶适中,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区域试验中株高302厘米,穗位高129厘米,空秆率0.7%,穗长17.8厘米,穗粗5.2厘米,秃尖长0.5厘米,穗行数15.4,行粒数34.0,千粒重401.0克,干穗出籽率86.2%,生育期136天。田间大斑病3级,小斑病3级,灰斑病3级,穗腐病3级,茎腐病病株率1.2%,9级纹枯病病株率0.5%。田间倒伏(折)率1.8%。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4月上中旬播种,单作每亩种植3500株左右。2、配方施肥。施足底肥,因苗追施穗肥。3、加强田间管理。注意蹲苗,适时中耕、抗旱排渍,预防倒伏。4、注意防治锈病、纹枯病、灰斑病、茎腐病、穗腐病和地老虎、玉米螟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低山及二高山地区作春玉米种植。
5.SY1205
品种来源:十堰市农业科学院用“WD01”作母本,“T259”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玉米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玉米山区组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60克/升,粗蛋白(干基)含量11.57%,粗脂肪(干基)含量4.42%,粗淀粉(干基)含量70.9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72.79公斤,比对照鄂玉25增产10.41%。其中,2013年亩产651.13公斤,比鄂玉25增产6.95%;2014年亩产694.44公斤,比鄂玉25增产13.86%。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植株、穗位偏高。成株叶片数21片左右,穗上叶6片左右。雄穗分枝数17个左右,花药浅绿色,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苞叶适中,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区域试验中株高328厘米,穗位高156厘米,空秆率2.1%,穗长18.5厘米,穗粗5.3厘米,秃尖长1.9厘米,穗行数20.4,行粒数36.1,千粒重288.4克,干穗出籽率87.0%,生育期134天。田间大斑病3级,小斑病3级,灰斑病5级,穗腐病3级,茎腐病病株率3.2%,9级纹枯病病株率0.5%。田间倒伏(折)率2.4%。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4月上中旬播种,单作每亩种植3000~3500株。2、配方施肥。施足底肥,因苗追施穗肥。3、加强田间管理。注意蹲苗,适时中耕、抗旱排渍,预防倒伏。4、注意防治灰斑病、茎腐病、穗腐病和地老虎、玉米螟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低山及二高山地区作春玉米种植。
6.恩单532
品种来源: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用“568-11”作母本,“YA8201”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玉米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玉米山区组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33克/升,粗蛋白(干基)含量8.80%,粗脂肪(干基)含量4.34%,粗淀粉(干基)含量74.9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5.71公斤,比对照鄂玉25增产7.60%。其中,2013年亩产653.08公斤,比鄂玉25增产7.27%;2014年亩产658.33公斤,比鄂玉25增产7.94%。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植株、穗位偏高。幼苗叶鞘紫色,穗上部节间较长,穗上叶7片左右。雄穗分枝数10个左右,花药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苞叶适中,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区域试验中株高335厘米,穗位高159厘米,空秆率0.4%,穗长18.4厘米,穗粗5.3厘米,秃尖长1.0厘米,穗行数16.3,行粒数36.8,千粒重352.0克,干穗出籽率86.0%,生育期134天。田间大斑病3级,小斑病3级,灰斑病5级,穗腐病3级,茎腐病病株率6.2%,9级纹枯病病株率0.8%。田间倒伏(折)率5.5%。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4月上中旬播种,单作每亩种植3000~3500株。2、配方施肥。施足底肥,因苗追施穗肥。3、加强田间管理。注意蹲苗,适时中耕、抗旱排渍,预防倒伏。4、注意防治灰斑病、茎腐病、穗腐病和地老虎、玉米螟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低山及二高山地区作春玉米种植。
7.禾盛玉128
品种来源: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和十堰市农业科学院用“MC2”作母本,“H1319”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玉米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玉米山区组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89克/升,粗蛋白(干基)含量10.01%,粗脂肪(干基)含量3.80%,粗淀粉(干基)含量72.5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6.30公斤,比对照鄂玉25增产7.70%。其中,2013年亩产647.45公斤,比鄂玉25增产6.34%;2014年亩产665.14公斤,比鄂玉25增产9.05%。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植株、穗位偏高。幼苗叶鞘浅紫色,成株叶片数20片左右,穗上叶6片左右。雄穗分枝数15~18个,花药、花丝浅紫色。果穗锥型,苞叶适中,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区域试验中株高305厘米,穗位高138厘米,空秆率0.8%,穗长18.3厘米,穗粗5.1厘米,秃尖长1.4厘米,穗行数14.8,行粒数35.9,千粒重360.2克,干穗出籽率84.4%,生育期135天。田间大斑病3级,小斑病3级,灰斑病3级,穗腐病3级,茎腐病病株率1.9%,9级纹枯病病株率1.2%。田间倒伏(折)率4.3%。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4月上中旬播种,单作每亩种植3000~3500株。2、配方施肥。一般底肥亩施复合肥50公斤,穗肥亩施尿素20公斤左右。3、加强田间管理。注意蹲苗,适时中耕、抗旱排渍,预防倒伏。4、注意防治纹枯病、茎腐病、灰斑病、穗腐病和地老虎、玉米螟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低山及二高山地区肥力中上地块作春玉米种植。
8.汉单183
品种来源: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用“H70202”作母本,“H10802”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玉米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88克/升,粗蛋白(干基)含量10.20%,粗脂肪(干基)含量3.24%,粗淀粉(干基)含量74.8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5.01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89%。其中,2013年亩产538.62公斤,比郑单958增产10.72%;2014年亩产611.40公斤,比郑单958增产9.16%。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穗上叶6片左右,雄穗分枝数7~10个,花药、花丝紫色。果穗锥型,苞叶略短,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区域试验中株高293厘米,穗位高125厘米,空秆率1.7%,穗长18.3厘米,穗粗4.7厘米,秃尖长0.8厘米,穗行数17.1,行粒数35.4,千粒重288.6克,干穗出籽率88.3%,生育期100天。田间大斑病3级,小斑病3级,锈病3级,穗腐病3级,茎腐病病株率1.3%,9级纹枯病病株率1.0%。田间倒伏(折)率1.3%。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6月上旬前后播种,单作每亩种植3600~4000株。2、配方施肥。一般底肥亩施复合肥40公斤,穗肥亩施尿素20公斤左右。3、加强田间管理。注意蹲苗,适时中耕、抗旱排渍,喷施调节剂控制株高,预防倒伏。4、注意防治纹枯病、茎腐病、灰斑病、穗腐病和地老虎、玉米螟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丘陵平原地区作夏玉米种植。
9.汉单063
品种来源: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和湖北鄂科华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H70202”作母本,“H10437”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玉米品种。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53克/升,粗蛋白(干基)含量8.40%,粗脂肪(干基)含量3.57%,粗淀粉(干基)含量71.9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5.13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0.47%。其中,2014年亩产590.17公斤,比郑单958增产5.37%;2015年亩产580.05公斤,比郑单958增产16.18%。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穗上叶6片左右,雄穗分枝数7个左右,花药、花丝浅紫色。果穗锥型,苞叶较短,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区域试验中株高277厘米,穗位高122厘米,空秆率1.6%,穗长18.4厘米,穗粗4.7厘米,秃尖长1.1厘米,穗行数15.6,行粒数34.8,千粒重308.1克,干穗出籽率81.0%,生育期99天。田间大斑病3级,小斑病3级,锈病3级,穗腐病3级,茎腐病病株率1.7%,9级纹枯病病株率1.0%。田间倒伏(折)率2.6%。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6月上旬前后播种,单作每亩种植3600~4000株。2、配方施肥。一般底肥亩施复合肥40公斤,穗肥亩施尿素20公斤左右。3、加强田间管理。注意蹲苗,适时中耕、抗旱排渍,预防倒伏。4、注意防治纹枯病、茎腐病、穗腐病和地老虎、玉米螟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丘陵平原地区作夏玉米种植。
10.襄玉1317
品种来源:襄阳市农业科学院用“XY2057”作母本,“XY312”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玉米品种。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73克/升,粗蛋白(干基)含量9.57%,粗脂肪(干基)含量4.13%,粗淀粉(干基)含量72.8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1.17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3.10%。其中,2014年亩产610.18公斤,比郑单958增产8.94%;2015年亩产572.15公斤,比郑单958增产17.91%。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幼苗叶色深绿,成株叶片数19~20片,穗上叶6片左右,雄穗分枝数10个左右,花丝浅紫色。果穗锥型,苞叶适中,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区域试验中株高277厘米,穗位高123厘米,空秆率2.0%,穗长18.6厘米,穗粗4.9厘米,秃尖长0.9厘米,穗行数15.1,行粒数38.1,千粒重303.1克,干穗出籽率82.1%,生育期98天。田间大斑病3级,小斑病3级,锈病5级,穗腐病3级,茎腐病病株率1.8%,9级纹枯病病株率1.8%。田间倒伏(折)率5.0%。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6月上旬前后播种,单作每亩种植4000株左右。2、配方施肥。施足底肥,因苗追施穗肥。3、加强田间管理。注意蹲苗、控旺促壮,适时中耕、抗旱排渍,喷施调节剂控制株高,预防倒伏。4、注意防治锈病、纹枯病、茎腐病、灰斑病、穗腐病和地老虎、玉米螟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丘陵平原地区作夏玉米种植。
11.宏中玉
品种来源:王玉宝(身份证号420102196002092812)用“0512”作母本,“0817”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甜玉米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可溶性总糖含量9.40%。两年区域试验商品穗平均亩产823.37公斤,比对照粤甜16增产5.29%。其中,2013年亩产811.01公斤,比粤甜16增产4.15%;2014年亩产835.72公斤,比粤甜16增产6.43%。鲜果穗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较优。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植株整齐度好,穗上叶6片左右,雄穗分枝数20个左右,花药、花丝绿色。果穗锥型,苞叶覆盖较完整,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区域试验中株高252厘米,穗位高106厘米,空秆率2.2%,穗长20.8厘米,穗粗4.8厘米,秃尖长0.7厘米,穗行数13.1,行粒数41.8,百粒重39.8克,生育期92天。田间小斑病3级,褐斑病3级。田间倒伏(折)率0.6%。
栽培要点:1、隔离种植。选择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田块连片种植,与其它异型玉米品种空间隔离300米以上,或抽雄吐丝期间隔20天以上。2、适时播种。地膜覆盖栽培3月中旬播种,露地直播4月上旬播种。每亩种植3200株左右。3、提高播种质量。甜玉米种子干瘪,注意精细整地,浅播细土盖种,有条件的采取育苗移栽。4、配方施肥。施足底肥,增施钾肥,因苗追施穗肥。5、加强田间管理。苗期注意蹲苗,及时中耕除草,培土壅蔸,抗旱排涝;综合防治纹枯病和地老虎、玉米螟等病虫害。6、适时采收。一般授粉后20~22天采收。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平原、丘陵地区种植。
马铃薯
1.397099.4
品种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在轮回选择群体“B3C2”中经单株选择育成的马铃薯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干物质含量19.03%,淀粉含量11.20%,还原糖含量0.29%。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马铃薯低山平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38.8公斤,比对照中薯5号增产5.0%。其中,2014年亩产1984.5公斤,比中薯5号增产6.7%;2015年亩产2093.0公斤,比中薯5号增产3.5%。
特征特性:属早熟马铃薯品种。株型直立,生长势强,茎、叶绿色,匍匐茎短,花冠白色,开花繁茂性中等,薯型椭圆形,黄皮黄肉,表皮较光滑,芽眼浅。薯肉较抗褐变,蒸煮和烘烤品质优。区域试验中生育期66天,株高44.6厘米,单株主茎数4.3个,单株结薯数10.7个,单薯重59.7克,商品薯率72.0%。田间晚疫病、卷叶病毒病、花叶病毒病中等发生,早疫病发生较轻。
栽培要点:1、选用脱毒种薯,适时播种。单作每亩4500~5000株。2、配方施肥,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注意增施磷、钾肥;幼苗出土后及时追施尿素等速效肥,适时追施蕾肥。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培土,清沟排渍。4、注意轮作换茬,及时防治晚疫病等病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低山、丘陵、平原地区种植。
2.08CA0687
品种来源:华中农业大学用马铃薯杂交组合“Innovator×F98002”实生籽经系统选择育成的马铃薯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干物质含量21.00%,淀粉含量13.50%,还原糖含量0.10%。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马铃薯低山平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81.0公斤,比中薯5号增产7.2%。其中,2014年亩产2016.4公斤,比中薯5号增产8.4%;2015年亩产2145.6公斤,比中薯5号增产6.0%。
特征特性:属早熟马铃薯品种。株型直立,生长势较强,茎绿色、基部紫色,匍匐茎短,无蕾,薯型长椭圆形,淡黄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浅。较抗低温糖化,适于薯条加工。区域试验中生育期66天,株高39.5厘米,单株主茎数3.7个,单株结薯数9.7个,单薯重64.6克,商品薯率73.4%。田间晚疫病中等发生,病毒病、早疫病和青枯病轻度发生。
栽培要点:1、选用脱毒种薯,适时播种。单作每亩4500株左右。2、配方施肥,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注意增施磷、钾肥;幼苗出土后及时追施尿素等速效肥,适时追施蕾肥。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培土,清沟排渍。4、注意轮作换茬,及时防治晚疫病、病毒病等病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低山、丘陵、平原地区种植。
3.HB0494-3
品种来源: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用“T962-25”作母本,“NS51-5”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在子代实生系中选择优良单株育成的马铃薯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干物质含量24.64%,淀粉含量18.21 %,还原糖含量0.11%。2012~2013年参加湖北省马铃薯二高山及高山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78.7公斤,比米拉增产18.5%。其中,2012年亩产1707.4公斤,比米拉增产5.7%;2013年亩产2450.0公斤,比米拉增产29.5%。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品种,株型较扩散,生长势强,茎绿色有褐色条带,匍匐茎较短,花冠白色, 开花较繁茂,薯块扁圆形,黄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较浅。区域试验中生育期83天,株高97.2厘米,单株主茎数5.2个,单株结薯数11.7个,单薯重49.6克,商品薯率67.4%。田间晚疫病发生较轻。
栽培要点:1、选用脱毒种薯,适时播种。单作每亩4000株左右。2、配方施肥,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机肥、复合肥为主,忌偏施氮肥;苗期及时追施速效氮肥。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培土,清沟排渍,对旺长植株适时化控。4、注意轮作换茬,及时防治晚疫病及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二高山及高山地区种植。
4.HB0462-12
品种来源: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和湖北清江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T962-25”作母本,“Ⅸ-38-6”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在子代实生系中选择优良单株育成的马铃薯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干物质含量22.28%,淀粉含量为15.58 %,还原糖含量为0.06%。2011~2012年参加湖北省马铃薯二高山及高山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38.0公斤,比对照米拉增产17.6%。其中,2011年亩产1871.3公斤,比米拉增产11.2%;2012年亩产2004.7公斤,比米拉增产24.1%。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马铃薯品种。株型较扩散,生长势强,茎绿色,匍匐茎短,花冠白色,开花繁茂,有天然结实现象,薯块扁圆形,淡黄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较深。区域试验中生育期90天,株高93.9厘米,单株主茎数5.6株,单株结薯数10.5个,平均单薯重54.0克,商品薯率70.2%。田间晚疫病发生较轻。
栽培要点:1、选用脱毒种薯,适时播种。单作每亩3500~4000株。2、配方施肥,底肥以有机肥、复合肥为主;苗期及时追施速效氮肥。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培土,清沟排渍,对旺长植株适时化控。4、注意轮作换茬,及时防治晚疫病及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二高山及高山地区种植。
棉 花
1.XG08-1
品种来源:荆州市霞光农业科学试验站用“36B-7”作母本,“N3”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品种。
品质产量:2010~2011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0毫米,断裂比强度30.7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09.18公斤,比对照鄂杂棉10号F1增产5.01%。其中:2010年皮棉亩产102.98公斤,比鄂杂棉10号F1增产6.86%;2011年皮棉亩产115.37公斤,比鄂杂棉10号F1增产3.40 %。
特征特性:属转Bt基因杂交一代抗虫棉品种。植株塔型、较高,稍松散,生长势较强,整齐度较好。茎杆较粗,有稀茸毛。叶片较大,叶色深绿,苞叶较大。铃卵圆形、中等偏大,铃尖突起明显。区域试验中株高129.4厘米,果枝数18.8个,单株成铃数29.3个,单铃重5.80克,大样衣分42.41%,子指10.9克。生育期127.8天。霜前花率79.7%。抗病虫性鉴定为耐枯萎病、耐黄萎病,低抗棉铃虫。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4月上中旬播种,营养钵育苗移栽,一般亩栽密度1600~1800株。2、科学施肥。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辅施微肥,一般亩施纯氮17.5公斤,注意增施钾肥,氮磷钾比例为1:0.5:1。3、合理化控。该品种对缩节胺较敏感,遵循少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防止化控过头。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起垄培土防倒伏;及时整枝、打顶、抹赘芽;遇高温干旱及时灌水抗旱;全生育期搞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楚杂1028
品种来源: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P1005”作母本,“荆55173”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9毫米,断裂比强度30.6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06.06公斤,比对照鄂杂棉10号F1增产3.25%。其中:2013年皮棉亩产113.05公斤,比鄂杂棉10号F1增产3.09%;2014年皮棉亩产99.07公斤,比鄂杂棉10号F1增产3.45 %。
特征特性:属转Bt基因杂交一代抗虫棉品种。植株塔型,通透性较好,生长势一般,整齐度一般。茎杆较粗壮,稀茸毛。叶片中等大,叶色绿,苞叶较大。铃卵圆形、中等大,铃尖突起弱,吐絮畅。区域试验中株高119.3厘米,果枝数18.6个,单株成铃数29.9个,单铃重6.12克,大样衣分40.54%,子指10.8克。生育期128.4天。霜前花率89.6%。抗病虫性鉴定为耐枯萎病、耐黄萎病,中抗棉铃虫。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4月中旬播种,营养钵育苗移栽,一般亩栽密度1600~1800株。2、科学施肥。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辅施微肥,一般亩施纯氮18~20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1。3、合理化控。根据棉花长势、施肥、墒情等合理化调,遵循少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起垄培土;及时整枝、打顶、抹赘芽;遇高温干旱及时灌水抗旱;全生育期搞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3.晶华棉113
品种来源:荆州市晶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新疆晶华种业有限公司用“8120”作母本,“8137”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品种。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4毫米,断裂比强度30.1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11.86公斤,比对照鄂杂棉10号F1增产7.13%。其中:2014年皮棉亩产105.59公斤,比鄂杂棉10号F1增产10.83%;2015年皮棉亩产118.12公斤,比鄂杂棉10号F1增产4.02%。
特征特性:属转Bt基因杂交一代抗虫棉品种。植株塔型,稍松散,通透性较好,生长势较强,整齐度较好。茎杆较粗壮,有稀茸毛。叶片中等大,叶色淡绿,苞叶较大。铃卵圆形、较大,铃尖突起弱,吐絮畅。区域试验中株高116.9厘米,果枝数17.3个,单株成铃数28.2个,单铃重6.35克,大样衣分43.29%,子指10.3克。生育期127.7天,霜前花率89.6%。抗病虫性鉴定为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4月上中旬播种,营养钵育苗移栽,一般亩栽密度1600~1800株。2、科学施肥。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辅施微肥,一般亩施纯氮18~20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1。3、合理化控。根据棉花长势、施肥、墒情等合理化调,遵循少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起垄培土;及时整枝、打顶、抹赘芽;遇高温干旱及时灌水抗旱;全生育期搞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4.HS929
品种来源: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和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用“8142”作母本,“F-29”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品种。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6毫米,断裂比强度30.6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9。两年区试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07.18公斤,比对照鄂杂棉10号F1增产2.64%。其中,2014年皮棉亩产96.63公斤,比对照鄂杂棉10号F1增产1.43%,2015年皮棉亩产117.72公斤,比对照鄂杂棉10号F1增产3.66%。
特征特性:属转Bt基因杂交一代抗虫棉品种。植株塔型,稍松散,生长势较强,整齐度较好。茎杆较粗,有稀茸毛。叶片中等大,叶色淡绿,苞叶较大。铃卵圆形、较大,铃尖突起弱,吐絮畅。区域试验中株高115.5厘米,果枝数17.2个,单株成铃数28.0个,单铃重6.46克,大样衣分41.97%,子指11.2克。生育期128.0天。霜前花率90.4%。抗病虫性鉴定为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4月上中旬播种,营养钵育苗移栽,一般亩栽密度1800株左右。2、科学施肥。施足底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辅施微肥,一般亩施纯氮16~18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1。3、合理化控。根据棉花长势、施肥、墒情等合理化调,遵循少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起垄培土;及时整枝、打顶、抹赘芽;遇高温干旱及时灌水抗旱;全生育期搞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5.福棉316号
品种来源:武汉隆福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用“鄂棉16”作母本,“超早3号”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常规棉花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0毫米,断裂比强度30.9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84.36公斤,比均值对照增产4.98%。其中:2013年皮棉亩产82.89公斤,比均值对照增产8.42%;2014年皮棉亩产85.83公斤,比均值对照增产1.85%。
特征特性:属转Bt基因抗虫夏直播棉品种。植株筒型,Ⅰ式果枝,通透性较好,生长势较强,整齐度较好。茎杆较粗,有茸毛。叶片中等大,叶色绿色,苞叶中等大。铃卵圆形、较小,铃尖突起弱,吐絮畅。区域试验中株高114.5厘米,果枝数13.2个,单株成铃数11.9个,单铃重4.51克,大样衣分37.03%,子指10.0克。生育期98.9天。霜前花率91.2%。抗病虫性鉴定为耐枯萎病、耐黄萎病,中抗棉铃虫。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5月下旬至6月初播种。一般每亩直播密度6000株左右,每穴播2~3粒,出苗后及时间苗补苗。2、科学施肥。施足底肥,早施提苗肥,初花期及时追肥,前期结合治虫喷施叶面硼肥,中后期不追肥,打顶后结合治虫喷施叶面钾肥。一般亩施纯氮1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1,3、合理化控。根据棉花长势、施肥、墒情等合理化调,遵循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起垄培土,适时打顶,遇旱及时灌溉。5、及时防治虫害。注意防治红铃虫、棉蚜、盲蝽蟓、红蜘蛛、棉铃虫、斜纹夜蛾、烟粉虱等害虫。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棉区油菜或小麦收获后种植,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大 豆
1.油07-61
品种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用“美国黑绿豆”作母本,“诱处5号”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大豆品种。
品质产量:2009~2010年参加湖北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含油量22.09%,粗蛋白含量43.0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2.63公斤,比对照中豆33增产4.37%。其中:2009年亩产170.54公斤,比中豆33增产4.35%;2010年亩产174.71公斤,比中豆33号增产4.39%。
特征特性:属早熟夏大豆品种。株型收敛,植株较高。茎秆直立,分枝数中等。叶椭圆形。花白色,棕毛。有限结荚习性。成熟荚褐色,轻度裂荚,籽粒椭圆形、较大、黑色,子叶绿色,种脐白色。区域试验中株高79.6厘米,主茎节数15.4个,分枝数2.9个,单株荚数41.4个,单株粒重14.9克,完全粒率94.5%,百粒重23.0克。生育期95天,与中豆33相同。田间大豆花叶病毒病发病株率4.01%,病指1.93。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6月上中旬播种,一般亩保苗1.0~1.2万株。2、施足底肥,合理追肥。底肥一般亩施复合肥40公斤;花荚期根据田间长势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3、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清沟排渍,及时中耕除草;花期视苗情适时化控,防止倒伏;结荚鼓粒期遇干旱及时灌溉。4注意防治大豆根腐病、紫斑病和蚜虫等病虫害。5、及时收获,防止裂荚。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作夏大豆种植。
2.油07-76
品种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用“中豆32”作母本,“VCO10”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大豆品种。
品质产量:2010~2011年参加湖北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含油量20.13%,粗蛋白含量42.4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3.76公斤,比对照中豆33增产12.97%。其中:2010年亩产196.93公斤,比中豆33增产17.66%;2011年亩产170.59公斤,比中豆33号增产8.01%。
特征特性:属早熟夏大豆品种。株型收敛,株高中等。茎秆直立,分枝数较多。叶椭圆形。花白色,灰毛。有限结荚习性。成熟荚褐色,籽粒椭圆形、较大、黄色,种脐褐色。区域试验中株高63.8厘米,主茎节数14.6个,分枝数3.9个,单株荚数49.5个,单株粒重16.3克,完全粒率90.2%,百粒重21.6克。生育期92天,比中豆33短2天。病害鉴定为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6月上中旬播种,一般亩保苗1.1~1.5万株。2、施足底肥,合理追肥。底肥一般亩施复合肥40公斤;花荚期根据田间长势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3、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清沟排渍,及时中耕除草;结荚鼓粒期遇干旱及时灌溉。4注意防治大豆根腐病、紫斑病和蚜虫等病虫害。5、适时收获,防止裂荚。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作夏大豆种植。
3.油6019
品种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河南省许科种业有限公司和武汉中油科技新产业有限公司用“中豆32”作母本,“郑8516”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大豆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含油量22.55%,粗蛋白含量42.2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1.31公斤,比对照中豆33增产21.88%。其中:2013年亩产164.79公斤,比中豆33增产18.74%;2014年亩产197.83公斤,比中豆33号增产24.62%。
特征特性:属中熟夏大豆品种。株型收敛,株高中等。茎秆直立,分枝数较多。叶椭圆形。花白色,灰毛。有限结荚习性。成熟荚褐色,籽粒椭圆形、较大、黄色,种脐淡褐色。区域试验中株高69.0厘米,主茎节数14.3个,分枝数3.8个,单株荚数49.2个,单株粒重17.6克,完全粒率82.7%,百粒重22.7克。生育期102天,比中豆33长5天。病害鉴定为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6月上中旬播种,一般亩保苗1.0~1.4万株。2、施足底肥,合理追肥。底肥一般亩施复合肥40公斤;花荚期根据田间长势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3、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清沟排渍,及时中耕除草;结荚鼓粒期遇干旱及时灌溉。4注意防治大豆根腐病、紫斑病和蚜虫等病虫害。5、适时收获,防止裂荚。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作夏大豆种植。
4.兴豆2号
品种来源:武汉兴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湖北国油种都高科技有限公司用“获黄3号”作母本,“豫豆10号”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大豆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含油量20.81%,粗蛋白含量42.8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4.90公斤,比对照中豆33增产17.57%。其中:2013年亩产161.97公斤,比中豆33增产16.67%;2014年亩产187.82公斤,比中豆33号增产18.32%。
特征特性:属中熟夏大豆品种。株型收敛,株高中等。茎秆直立,分枝数中等。叶卵圆形,叶色浓绿。花紫色,灰毛。有限结荚习性。成熟荚褐色,籽粒椭圆形、黄色、中等大小,种脐淡褐色。区域试验中株高68.6厘米,主茎节数14.9个,分枝数2.6个,单株荚数52.4个,单株粒重14.3克,完全粒率81.6%,百粒重19.4克。生育期106天,比中豆33长9天。病害鉴定为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5月中旬至6月中旬播种,一般亩保苗1.2~1.5万株。2、科学施肥。施足底肥,底肥一般亩施复合肥30公斤;适时追肥,追肥以磷、钾肥为主,中等以下肥力田块适量追施氮肥。3、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清沟排渍,及时中耕除草;花期视苗情适时化控。4注意防治大豆根腐病、紫斑病和蚜虫等病虫害。5、适时收获,防止裂荚。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作夏大豆种植。
花 生
1.11-3106
品种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用“99-13106”作母本,“中花5号”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花生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花生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含油量54.78%,粗蛋白含量25.7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51.88公斤,比对照中花15增产11.22%;平均亩产籽仁263.57公斤,比对照中花15增产16.34%。其中:2013年亩产荚果355.22公斤,比中花15增产12.53%,亩产籽仁267.48公斤,比中花15增产19.84%;2014年亩产荚果348.54公斤,比中花15增产9.90%,亩产籽仁259.66公斤,比中花15增产12.00%。
特征特性:属珍珠豆型花生品种。株型紧凑,株高中等,叶色深绿,小叶倒卵形,生长势较强。荚果普通型、中等大小,籽仁粉红色,种子休眠性较强。区域试验中主茎高46.8厘米,侧枝长49.8厘米,总分枝数7.8个,百果重202.8克,百仁重82.1克,出仁率74.9%,荚果饱满度0.669。全生育期125.5天,比中花15短0.2天。病害鉴定为高感青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春播露地栽培在4月中下旬播种,每亩0.9~1.0万穴,双粒穴播。2、科学施肥。施足底肥,底肥一般亩施复合肥30公斤;适时追肥,视苗情适量追施速效肥。3、加强田间管理。结合中耕除草,及时培土,增厚土层以利下针结果;注意排渍、抗旱。4、注意防治叶斑病、锈病等病虫害。5、及时收获,快速干燥。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花生非青枯病区种植。
2.F0318-14
品种来源: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用“D141”作母本,“D144”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花生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花生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含油量55.11%,粗蛋白含量27.3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49.99公斤,比对照中花15增产10.61%;平均亩产籽仁248.88公斤,比对照中花15增产9.86%。其中:2013年亩产荚果340.72公斤,比中花15增产7.94%,亩产籽仁240.88公斤,比中花15增产8.87%;2014年亩产荚果359.26公斤,比中花15增产13.28%,亩产籽仁256.87公斤,比中花15增产10.80%。
特征特性:属普通型花生品种。株型紧凑,株高中等,叶色深绿,花黄色,生长势较强。荚果粗、短、中等大小,果腰不明显,果柄较短,籽仁近三角形、粉红色,种子休眠性较弱。区域试验中主茎高44.5厘米,侧枝长47.5厘米,总分枝数6.2个,百果重197.9克,百仁重79.1克,出仁率71.1%,荚果饱满度0.638。全生育期125.0天,比中花15短0.7天。病害鉴定为高感青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春播露地栽培在4月中下旬播种,每亩1.0万穴左右,双粒穴播。2、科学施肥。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复合肥;注意后期喷施叶面肥,提高荚果饱满度。3、加强田间管理。结合中耕除草,及时培土,增厚土层以利下针结果;注意排渍、抗旱。4、注意防治叶斑病、锈病和蛴螬等病虫害。5、及时收获,快速干燥。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花生非青枯病区种植。
3.07-10
品种来源:红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用“中花6号”作母本,“中花5号”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花生品种。
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花生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含油量52.78%,粗蛋白含量27.1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05.72公斤,比对照中花21增产3.73%;平均亩产籽仁227.12公斤,比对照中花21增产5.56%。其中:2013年亩产荚果309.42公斤,比中花21增产3.39%,亩产籽仁227.11公斤,比中花21增产3.80%;2014年亩产荚果302.01公斤,比中花21增产4.10%,亩产籽仁227.12公斤,比中花21增产7.38%。
特征特性:属珍珠豆型花生品种。株型紧凑,株高中等,叶色深绿,生长势较强。荚果斧头型、较小,果壳较薄,网目明显,网纹清晰,籽仁粉红色。区域试验中主茎高45.8厘米,侧枝长47.9厘米,总分枝数7.5个,百果重176.0克,百仁重73.8克,出仁率74.3%,荚果饱满度0.668。全生育期125.1天,与中花21相同。病害鉴定为高抗青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春播露地栽培在4月中下旬播种,每亩0.9~1.0万穴,双粒穴播。2、科学施肥。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适时追肥,视苗情适量追施速效肥。3、加强田间管理。结合中耕除草,及时培土,增厚土层以利下针结果;适时化控,防止倒伏;注意排渍、抗旱。4、注意防治叶斑病、疮痂病等病虫害。5、及时收获,快速干燥。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花生青枯病区种植。
芝 麻
1.09J01
品种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用“中芝11”作母本,“安徽宿县芝麻(国家芝麻种质库编号为ZZM3604)”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芝麻品种。
品质产量:2012~2013年参加湖北省芝麻品种比较试验,品质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含油量58.62%,粗蛋白含量18.86%。两年品比试验平均亩产82.79公斤,比对照中芝18增产9.98%。其中:2012年亩产76.86公斤,比中芝18增产16.35%;2013年亩产88.72公斤,比中芝18增产4.98%。
特征特性:属单秆型,三花、四棱。株高中等,茎秆茸毛量中等,成熟时茎秆黄绿色,基部带紫斑。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花冠浅粉色。蒴果中等大小,籽粒较大,种皮白色。品比试验中株高161.4厘米,始蒴部位47.2厘米,空稍尖6.9厘米,主茎果轴长度107.3厘米,单株蒴数99.0个,每蒴粒数64.7粒,千粒重2.97克。生育期86.4天,比中芝18短0.8天。田间茎点枯病病指5.59,枯萎病病指2.12,抗(耐)病性略差于中芝18。
栽培要点:1、深沟窄厢,不重茬,注意防渍。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5月25日至6月5日播种,亩密度0.8~1.2万株。3、科学施肥。底肥一般亩施复合肥30公斤,现蕾至初花期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终花期视苗情适量喷施叶面肥。4、加强田间管理。早间苗,及时定苗,适时中耕除草,注意防治茎点枯病、枯萎病和小地老虎、蚜虫、蟋蟀等病虫害。5、适时收获,合理晾晒。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芝麻产区种植。
菜 薹
1.狮白15
品种来源:华中农业大学用 “白15A”作母本,“B16”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菜薹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总糖含量0.98%,蛋白质含量2.56%,维生素C含量539.6毫克/千克。2011~2015年在武汉、大冶、鄂州等地试验、试种,亩产15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属早中熟品种,武汉地区播种至始收45~50天。株高40~45厘米,开展度45~50厘米,基生莲座叶6~9片,叶色绿,薹叶较小、尖圆。薹色绿、有光泽,无蜡粉,食味微甜。主薹长30厘米左右,薹粗2.0~2.4厘米,主薹重100~130克;侧薹4~5根,薹重50~60克,薹粗1.5厘米左右。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苗。8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种,遇高温及时盖遮阳网,苗龄15~18天,亩定植3500株左右。2、科学管理肥水。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适量增施复合肥。定植成活后追施速效肥1次,封行前追肥2~3次,每采收2~3 次追施尿素等速效肥1次。全生育期保持土壤湿润,遇干旱及时灌溉。3、注意防治软腐病、霜霉病、黑斑病等病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种植。
2.狮白16
品种来源:华中农业大学用 “白16A”作母本, “B15”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菜薹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总糖含量1.07%,蛋白质含量2.44%,维生素C含量510.1毫克/千克。2011~2015年在武汉、大冶、鄂州等地试验、试种,亩产15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属早中熟品种,武汉地区播种至始收45~50天。株高40~45厘米,开展度45~50厘米,基生莲座叶6~7片,叶色黄绿,薹叶圆、较小。薹色黄绿。主薹长30厘米左右,薹粗2厘米左右,主薹重80~100克;侧薹4~6根,薹粗1.4厘米左右,薹重50克左右。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苗。8月下旬播种,遇高温及时盖遮阳网,苗龄15~18天,亩定植4000株左右。2、科学管理肥水。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适量增施复合肥。定植成活后追施速效肥1次,封行前追肥2~3次,每采收2~3 次追施尿素等速效肥1次。全生育期保持土壤湿润,遇干旱及时灌溉。3、注意防治软腐病、霜霉病、黑斑病等病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种植。
辣 椒
1.佳美3号
品种来源: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湖北蔬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XSSW-M-2”作母本,“LAWS-M-2”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辣椒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蛋白质含量1.18%,维生素C含量238.5毫克/千克。2012~2015年在武汉、麻城、长阳、兴山等地进行试验、试种,亩产35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较强,株高90厘米左右,开展度66×54厘米;叶片卵圆形、少茸毛,分枝性较强,分枝处有紫色斑块;始花节位9~11节,花冠白色,花萼平展;坐果力较强,果实长灯笼型,果色浅绿,果面有褶皱,三心室,肉质脆,味微辣,果长12厘米左右,横径4.3厘米左右,单果重50克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平原地区早春大棚栽培于10月上中旬播种,翌年2月中下旬定植;秋季栽培于7月上中旬播种,8月中旬定植。高山地区栽培于4月上旬播种,5月中旬定植。亩定植3500~3700株。2、科学肥水管理。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复合肥。定植后保持土壤湿润,中后期加强肥水管理和培土。延秋栽培及时扣棚,多层保温防冻。3、重点防治疫病、炭疽病、疮痂病和蚜虫、烟青虫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种植。
黄 瓜
1.C2123
品种来源:黄石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和湖北蔬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EH21”作母本,“EH23”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黄瓜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可溶性总糖含量1.62%,蛋白质含量0.99%。2011~2015年在武汉、大冶、阳新等地试验、试种,亩产40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属早熟黄瓜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分枝力较弱。第一雌花节位2~4节,雌花率90%左右,主蔓结瓜,连续结瓜能力强,膨瓜较慢,早期产量偏低。瓜圆柱形、条形直,无瓜把,瓜皮浅绿色、刺瘤稀少,三心室,瓜长25厘米左右,横径4厘米左右,3心室,单瓜重250克左右。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露地栽培2月中旬至3月初育苗;保护地栽培元月下旬至2月上旬育苗,亩定植2800~3200株。2、科学肥水管理。施足底肥,亩施复合肥50~75公斤,有机肥200~300公斤,追肥以速效肥为主。3、及时搭架引蔓,疏除基部侧蔓,尽早摘除根瓜。4、注意防治霜霉病、白粉病、病毒病和蚜虫、瓜绢螟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种植。
2.C3162
品种来源:黄石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和黄石鄂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131-1-1”作母本,“C602-2”作父本杂交配组育成的杂交黄瓜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可溶性总糖含量1.92%,蛋白质含量0.65%。2011~2015年在武汉、大冶、阳新等地试验、试种,亩产45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属早熟黄瓜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分枝性中等。第一雌花节位3~5节,雌花率90%左右,主蔓结瓜,连续结瓜能力强。瓜圆柱形、条形直,无瓜把,瓜皮白色有浅绿条纹、刺瘤稀少,三心室,瓜长25厘米左右,横径4.5厘米左右,单果重290克左右。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露地栽培2月中旬至3月初育苗;保护地栽培元月下旬至2月上旬育苗,亩定植2500~3000株。2、科学肥水管理。施足底肥,亩施复合肥50~75公斤,有机肥200~300公斤,追肥以速效肥为主。3、及时搭架引蔓,疏除基部侧蔓,尽早摘除根瓜。4、注意防治霜霉病、白粉病、病毒病和蚜虫、瓜绢螟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种植。
萝 卜
1.向阳红
品种来源: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湖北蔬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DH2037A”作母本,“DHX2152”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萝卜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可溶性糖含量1.77%,粗纤维含量0.8%。2013~2015年在武汉、黄石、荆州等地试验、试种,亩产23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属早熟萝卜品种。株高30厘米左右,开展度50×50厘米。叶簇半直立,裂叶,小叶对数6对。肉质根长椭圆形,红皮白肉,根长11厘米左右,根粗8厘米左右,单根重480克左右。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7月中旬至9月上旬播种,每亩6000~7000株左右。2、科学施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注意增施磷钾肥。苗期酌施尿素等速效肥。3、注意防治病毒病、黑腐病、霜霉病、黑斑病和黄曲跳甲、菜青虫、蚜虫、烟粉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平原、丘陵地区夏秋季种植。
2.汉青一号
品种来源:武汉蔬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用“武青A”作母本,“芥4”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萝卜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还原糖含量2.31%,蛋白质含量1.10%,维生素C含量189.1毫克/千克。2013~2015年在新洲、汉川等地试验、试种,亩产50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萝卜品种。植株生长势较强,株高55厘米左右,开展度60×60厘米。叶簇半直立,裂叶、缺刻较深,单株叶片数22片左右,小叶对数10对。肉质根长卵形,根皮入土部分白色,出土部分青绿色,根肉白色,根长25厘米左右,根粗8厘米左右,单根重1公斤左右。适宜腌制加工。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8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种,早间苗、定苗,每亩定植5000株左右。2、科学施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注意增施磷钾肥。苗期酌施速效肥。3、注意防治病毒病、黑腐病、霜霉病、炭疽病和黄曲跳甲、菜青虫、蚜虫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平原、丘陵地区秋季种植。
豇 豆
1.5-6-2
品种来源:江汉大学用“之豇28-2”作母本、“长青豇豆”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豇豆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可溶性糖含量2.06%,蛋白质含量2.4%,粗纤维含量1.2%。2013~2015年在武汉、黄石、黄冈等地试验、试种,亩产20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属早熟豇豆品种。植株蔓生,生长势较强。分枝数1~2个,茎节间较短,叶色深绿,第一花序着生于主蔓第3~4节,花冠紫色,每花序结荚1~4根。荚条直、均匀,无鼠尾和鼓粒现象,肉质紧密,荚长60厘米左右,荚粗0.8厘米左右,单荚重25克左右。种子肾形,种皮红褐色,每荚种子粒数16~18粒。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4月上旬~7月下旬播种;起畦穴播,亩种植7500株左右。2、科学管理肥水。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适量增施复合肥。第1次采收后追施速效肥1次,后期注意保持肥水充足,及时排灌。3、及时整枝引蔓。注意打顶摘心,抹除主蔓第一花序以下的侧芽侧枝;抽蔓后及时理蔓,引蔓上架。4、注意防治锈病、煤霉病、褐斑病和美洲斑潜蝇、豆荚螟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种植。
菜 豆
1.1-7-6
品种来源:江汉大学用“JD-5”作母本、“红花四季豆”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菜豆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工业品检测分中心测定,总糖含量2.4%,蛋白质含量3.71%,粗纤维含量1.9%。2012~2015年在武汉、荆州、黄冈等地试验、试种,亩产16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属早熟菜豆品种。植株蔓生,生长势较强。分枝数2~3个,茎节间较短,叶色浅绿,第一花序着生于主蔓第4~5节,花冠白色,每花序结荚4~6根。商品荚浅绿色,荚条较直,肉质较厚,荚长18厘米左右,荚宽1.2厘米左右,单荚重13克左右。种子卵圆形,种皮白色、无光泽,每荚种子粒数7~9粒。耐高温性较差。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春季栽培3月下旬播种,秋季栽培8月下旬播种。起畦穴播,亩种植5000株左右。2、科学管理肥水。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适量增施复合肥。出苗后追施速效肥1次;采收期每采收1~2次,结合灌水亩追施复合肥10~15公斤。3、抽蔓后及时搭架、理蔓,引蔓上架。4、注意防治细菌性叶烧病、锈病、炭疽病和美洲斑潜蝇、豆荚螟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种植。
甘 蓝
1.润夏一号
品种来源: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用“强力F2-7-23-5-12-5A”作母本,“兴福F2-9-4-2-7-6-2”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甘蓝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可溶性糖含量2.56%,维生素C含量47.72毫克/千克,2011~2015年在武汉、钟祥、嘉鱼等地试验、试种,亩产35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属早熟甘蓝品种。生长势中等,植株开展度48厘米左右,株高26厘米左右,外叶12片左右,叶色绿,蜡粉较少,球形扁圆、亮绿色,球宽16厘米左右、高12厘米左右,中心柱与球高比值0.5左右,单球重900克左右,球紧实度中等,耐裂球性中等。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一般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播种,5~6叶期定植,深沟高畦栽培,亩定植3500株左右。2、科学管理肥水。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注意增施磷钾肥,配合施用硼肥等微肥。中后期注意控制田间水分,预防裂球。3、注意防治黑腐病、霜霉病、病毒病和菜青虫、蚜虫、菜螟、跳甲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平原、丘陵地区作秋甘蓝种植。
苦 瓜
1.13-2-1B
品种来源:襄阳市农业科学院用“F8-1A”作母本,“F9-1A”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苦瓜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干物质含量5.84%,维生素C含量386.8毫克/千克。2013~2015年在武汉、襄阳等地试验、试种,亩产37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属中熟苦瓜品种。植株蔓生,无限生长型,生长势强。叶片中等大小,主蔓绿色,第一雌花节位11节左右。瓜绿色,瓜顶锐尖,瓜瘤条粒相间,瓜形长圆锥形,纵径37厘米左右,横径6厘米左右,瓜肉厚1厘米左右,肉质脆嫩,苦味中等,单瓜重500克左右。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育苗移栽。3月中下旬播种,5叶1心定植,亩定植400~500株。2、科学肥水管理。底肥亩施有机肥2500公斤左右,适量增施复合肥,结果期、盛果期及时追肥。遇雨及时排渍。3、整枝搭架。抽蔓前期及时进行人工绑蔓辅助瓜秧上架,及时摘除侧蔓。主蔓坐6~7个瓜后留5~6片叶打顶,摘除多余子蔓、孙蔓。5、注意防治霜霉病、白粉病和地老虎、瓜绢螟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种植。
叶用芥菜
1.华芥2号
品种来源:华中农业大学用“0912A”作母本,“X3”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叶用芥菜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蛋白质含量1.55%,可溶性糖含量1.24%,维生素C含量165.2毫克/千克。2011~2015年在武汉、襄阳等地试验、试种,亩产鲜菜35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株型直立。叶型板叶,叶缘锯齿状、浅裂刻,叶面光滑,叶色淡绿;叶柄肥厚、脆嫩;外叶长50厘米左右,叶宽15厘米左右,单株分蘖数16个左右,叶柄长6厘米左右,叶柄宽1.5~2.0厘米左右。单株鲜重1千克左右。较耐抽薹。芥辣味浓、质地脆嫩,适作腌制菜。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育苗移栽种植,8月中旬至10月中旬播种,遇高温及时盖遮阳网,苗龄25~30天,亩定植密度5000株左右。2、科学肥水管理。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适当增施磷、钾肥。定植成活后亩施尿素或三元复合肥15公斤左右,迟播地块适当增加追肥量。全生育期保持土壤湿润,收获前半月停止浇水、追肥。3、注意防治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和蚜虫等病虫害。4、及时采收,防止抽薹。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种植。
莲 藕
1.赛珍珠
品种来源: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和武汉蔬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鄂莲7号”为亲本自交,在子代实生系中选择优良株系育成的莲藕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干物质含量19.26%,淀粉含量11.23%,可溶性糖含量3.72%。2013~2015年在江夏、新洲等地试验、试种,青荷藕亩产1000公斤左右,枯荷藕亩产20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属早熟莲藕品种,株高130厘米左右,叶片平展,长半径38厘米左右,叶面粗糙。花白色。藕节间中短筒形,表皮黄白色,子藕粗大,枯荷藕主藕一般5~7节,主节长12厘米左右、粗8厘米左右。单支整藕重3千克左右,主藕长85厘米左右,主藕重2千克左右。
栽培要点:1、适时栽植。3月下旬至4月中旬栽植,株行距一般1.5×1.5米,亩用种藕350~400公斤。2、施足底肥,合理追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适量增施复合肥。生育期间追肥2~3次,以复合肥和尿素为主。3、加强田间管理。定植期至立叶长出前保持水深3~5厘米,立叶抽生至封行保持水深5~10厘米,封行至结藕期保持水深10~20厘米,越冬期水深不宜浅于10厘米。花期注意打花。4、注意防治腐败病和斜蚊夜蛾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种植。
茭 白
1.0209
品种来源: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和武汉蔬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鄂茭2号”变异株中选择优良株系育成的茭白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可溶性糖含量2.27%,蛋白质含量1.21%,干物质含量7.83%。2013~2014年在武汉、赤壁等地试验、试种,秋茭9月上旬上市,一般亩产1000公斤左右;夏茭5月中旬上市,一般亩产8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属早熟双季茭品种。株型较紧凑,植株生长势较强,株高240厘米左右,分蘖力中等,成茭率较高。肉质茎笋形,表皮光滑、白色,茎长20厘米左右,横径3.5厘米左右,肉质致密,无冬孢子堆,单茭重100克左右。
栽培要点:1、秋茭管理。3月下旬~4月中旬分墩定植,每小墩带茭苗5~6个;施足基肥,5月中旬、8月上旬分别追施分蘖肥和孕茭肥;水位管理,前期宜浅、后期宜深,冬季不干水;及时中耕除草,打老黄叶,去杂去劣;冬季对老茭墩齐泥而割。2、夏茭管理。2月中旬茭白萌芽期增施有机肥,4月中旬追施尿素25公斤和硫酸钾5~10公斤;及时间苗、补苗,每墩留外围壮苗20棵。3、注意防治胡麻叶斑病、纹枯病、锈病和二化螟、长绿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种植。
魔 芋
1.金珠2号
品种来源:武汉益泰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珠芽黄魔芋”群体中选择优良单株育成的魔芋品种。
品质产量:鲜芋折干率21.3%,葡甘聚糖(干基)含量65.2%。2012~2015年在崇阳、秭归等地试验、试种,亩产27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成株高98厘米左右,冠幅110厘米左右。掌状复叶,叶柄较光滑,表面绿色或深褐色、覆不规则斑纹,小叶长椭圆形,色泽绿或深绿。花株较小,株高30厘米左右,花柄长10厘米左右,苞边缘略翻卷,附属器乳白色或浅紫色。球茎扁球状,无根状茎,芽窝U形,表面欠光滑,表皮棕色或灰黑色,内部肉质淡黄色。珠芽较多,成熟后自然脱离母体。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3月底至5月初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播种。播种前精选种芋,严格消毒。2、合理密植。一般以种芋横径14倍为行距、种芋横径7倍为株距。3、科学管理肥水。底肥亩施农家肥2000~4000公斤、硫酸钾复合肥50公斤左右。中后期根据田间长势喷施叶面肥2~3次。生育期间注意抗旱排渍。4、注意防治白绢病、软腐病、根腐病和斜纹夜蛾等病虫害。5、待自然倒苗,且根状茎完熟后选晴天采挖。6、一般采用室内架藏方式储藏种芋,保持室内温度不低于5℃。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海拔800米以下山区种植。
柑 橘
1.爱媛28号
品种来源:日本爱嫒县立果树试验场以“南香”为母本,“天草”为父本进行杂交,在子代实生系中选择优良株系育成的柑橘品种,华中农业大学和阳新县兴新杂柑专业合作社引进、申报。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00%,可滴定酸含量0.66%。果肉细嫩化渣,有香气。2002~2015年在武汉、钟祥、阳新等地试验、试种,露地苗定植一般3年试果,6年树龄亩产30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树势中庸,幼苗期及高接初期易发生徒长枝,结果后趋于开张,结果枝易下垂。春叶纺锤形、略小,夏秋梢叶片较大。花芽分化能力强,主要以春梢、早秋梢为结果母枝。果实无籽或少籽,果实高扁圆形,果顶平、有浅印圈,果皮橙红色、较光滑,油胞大,稍凸,果肉橙黄色,囊瓣壁薄,单果重130克左右,与枳壳、温州蜜柑及其它柑橘类型均嫁接亲和,耐贮运性一般。武汉及周边地区一般3月上中旬萌芽,11月上中旬果实成熟。
栽培要点:1、建园。选择土壤疏松、肥沃坡地建园,土层浅薄时应抽槽改土。2、定植。大苗带土定植,亩定植50~90株。注意不与其它柑橘品种混栽。3、整形修剪。幼树以培养树冠为主,盛果期后及时控夏梢、间疏春梢及早秋梢,保持通风透光。4、肥水管理。幼树以氮肥为主;定植三年后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成年树应施足基肥,冬季及果实膨大期及时追肥。冬季、高温干旱季节注意灌溉和覆盖保墒。5、注意疏花疏果,防治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在湖北省柑橘产区种植。
桃
2.080801
品种来源: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用“曙光”作母本,“红肉桃18”作父本进行杂交,在子代实生系中选择优良株系育成的桃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04%,总酸(以柠檬酸计)含量0.78%。肉质脆甜。2011~2015年在孝昌、随县、武汉等地试验、试种,一般定植后第二年试果,三年生树亩产1000公斤左右,五年生树亩产15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属早熟红肉桃品种。树势健壮,树姿较开张,节间较长。叶片披针形,叶柄较短。花蔷薇形,单瓣,粉红色,花粉量较多。结果枝以中长果枝结果为主,多复花芽,自然坐果率高。果实近圆形,果顶圆凸,缝合线较明显,完熟时果面深红色,着色全面,茸毛较少,果肉红色,单果重100克左右。武汉及周边地区一般3月上中旬萌芽,5月下旬果实成熟。
栽培要点:1、建园。选择光照充足、排灌良好的沙质壤土层较深的山坡地起垄建园。2、定植。宽行密株定植,定植规格2~3×5米。3、整形修剪。采用高主干的简化树形,主干高60~80厘米。冬季修剪以疏为主,采用长稍修剪技术,夏季短截或疏除背上直立枝,及时疏除过密的内堂枝。4、肥水管理。秋季重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复合肥;果实膨大前期及时增施磷钾肥。遇干旱及时灌水。5、疏果。坐果过多时可在4月上中旬进行。6、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缩叶病、疮痂病、流胶病和蚜虫、天牛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桃产区丘陵山坡地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