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门一脚”须破解——湖南怀化制种业探析

湖南日报记者 肖军

通讯员 杨林斌

又是一年播种时。

有道是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作为杂交水稻的发源地和我省农业大市的怀化,近年来,制种工作一直备受重视,当作一项战略产业来抓,呈蓬勃发展之势。但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着“临门一脚”的问题。

制种业前景看好

清明临近,溆浦县油洋乡制种大户舒孝华十分忙碌,一面下田翻耕稻田,一面着手建立制种合作社。

今年58岁的舒孝华从事制种近40年,如今他已流转土地100亩,与当地310户农户合作经营600亩。2015年,这700亩制种基地亩均产量超过200公斤,亩均收入突破3000元。

怀化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以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为核心的制种业方兴未艾。

“全市制种面积正逐年扩大。”怀化市种子管理站站长舒相洪介绍,2015年,全市实施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12.8万亩。且从2009年以来,制种平均亩产稳定在200公斤左右,是杂交水稻种子的优质核心产区。

该市制定了2015年至2020年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布局与建设规划,明确到2020年,建设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机械化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20万亩。

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合理布局,推进分散基地向规模基地集中,小种业向大种业延伸,引进并支持了省外10家优质种子企业入驻怀化,从事基地建设和杂交水稻种子生产。

2015年,该市通过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杂交稻,制种达4万亩,占制种面积的30%以上。

“临门一脚”制约发展

“成绩很多,问题也不少。”舒孝华说,这个行当后继乏人,主要是些“三八、六一部队”。制种业劳动强度大,专业户盼着能早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但资金来源是个问题,这位“老把式”还介绍,很多地方,晒谷场都不敢用,每个晒谷场投资起码要60万元以上,财政部门如能补贴就好了。

“劳动力成本快速增加,生产资金紧张,生产风险大。”溆浦县种子管理站站长张小军跟记者算了一笔账,2008年,溆浦劳动力成本每人每天不到80元,到2013年,涨到了每人每天160元,制种亩均成本现达到1800元至2200元,其中80%以上需在生产前期投入。制种农户仅靠自身根本无力承担,而当前农村小额贷款只是杯水车薪,商业银行的抵押规则很苛刻,让制种大户望而却步,严重阻碍规模化发展。

舒相洪认为,纵观怀化现代制种业,困难和不足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粮安基石”的平台根基。首先是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杂交水稻制种保险政策。怀化各地种子生产企业和种子生产大户抗风险能力普遍有限,制约种子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其次,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田园化程度不高,加之劳动力不足,共同影响着种子产业的稳定。

各方协力拉长“短腿”

如何促进种子产业和谐发展,夯实“粮安”基石?政府管理部门和制种农户各抒己见,亟盼拉长“粮安基石”前的临门“短腿”。

舒孝华建议应将大户组织起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形成规模效应。他说政府特别是涉农部门应从战略高度牢牢把握“农业门脉”,强化水利设施,保障种子生产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大培训力度,引导扶持更多的年轻人参加进来,一起做大做强种子产业。

张小军说,要建立种子专项保险,形成国家、地方、企业、农户共同承担保险费用的机制,保障灾害损失得到适当的补偿,提高农民制种积极性。

会同县种子管理站站长刘祖德对张小军的观点持赞成态度,他说应加快制定、出台全市乃至全省统一的制种生产保险政策,增强种子生产抗风险的能力。同时,国家农业机械部门和制造部门,应针对山区自然条件情况和制种的特殊需求,加大专业化机械研究和开发,为种子生产提供既能满足山区机械化耕种,又能降低对人力依赖的农业机械。

洪江市种子管理站站长蒋松清认为,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应设法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对种子生产企业、合作社或大户的资金支持,在贷款额度、程度、利息等方面予以倾斜和优惠。

来源:湖南日报

;